卷首语

陈声训、陈建相、陈尚友、陈万里、陈仲晦,这些都是陈伯达的名字,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他一生当中总共有23个代号。

那么,这些名字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我今天就和大家唠嗑唠嗑这个事。

我是喜欢历史,爱吃胡豆的说书人,欢迎关注不迷路。

本名

在讲述之前,先短暂介绍一下“陈伯达”,这个名字大概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了,现在的小年轻能知道的怕是凤毛麟角了。

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1)

当年陈伯达被关押的监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伯达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位列第四号人物,很红很热。

那时候的媒体报刊上,每天几乎都能见到他的名字,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一个“流量明星”,当然,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有点不妥,有点贬义了。只是为了让不了解的人,能快速了解了解。

话归正题,“陈伯达”只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是叫“陈声训”。

三个字的名字很好理解,一般中间的那个字都是取自家谱,陈家的家族辈分,算到陈伯达这一辈是这八个字:世振家声,云曼肇祥。

而“训”这个字呢,按照陈伯达的解释是,有“训导”、“训诫”的含义在里面。

陈伯达出生在福建惠安岭头村,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就去到乡里的私塾念书。

那会上私塾,不管你有没有名字,按照惯例,私塾先生都会重新再给取一个“学名”。

如果是大姓宗族的话,通常都会有一个“乡谱”,根据你在全乡的排辈进行取名。

陈伯达在乡辈里的排名,在这八个字的辈分里面:金玉其相,忠信为宝。

其中,陈伯达排在“相”字辈,因此,先生给其取了个学名“建相”,有时候也写作“健相”。

除此之外,还给取了个字,为“尚友”。

突然有点感慨啊!现在的小孩取名太随意了,一眼望去,满纸都是梓涵、子涵、紫涵、子轩、梓轩,看上去很美妙,其实在我看来,倒显得娇弱造作了些。

插一句题外话,有时候陈伯达在家书里,会署名“生训”,关于此,他本人倒是没有解释过原因,倒是其儿子陈晓农,在父亲去世后,和叶永烈的闲聊中,猜测这或许是父亲把“声训”简写成“生训”吧。

早年间的陈伯达,大概是17岁到23岁这段时间吧,这个时期他写的文章倒不是很多,反倒是青睐于诗歌创作,署名大多都是“陈尚友”,或者是“尚友”。

笔名“陈伯达”的由来

关于“陈伯达”这个笔名的由来,晚年在接受叶永烈专访的时候,他就诉说了缘由。

那是当年他二十来岁去莫斯科留学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斯巴达克斯》,由于崇拜其中的英雄“斯巴达”,于是就取了个笔名“巴达”。

但是“巴达”这两个字异域风情太浓厚,就改成了谐音“伯达”。

除此之外,由“斯巴达”演化而来的笔名还有“斯达”和“史达”,虽然咱们的百家姓里面也有个“斯”姓,但是不如“史达”更具有中国味,于是乎就另有了个“史达”作为笔名。

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2)

陈伯达老家岭头村

叶永烈曾经问过他,是在何时正式开始使用“伯达”这个笔名的。

“大概是在1934年,我在北平的时候使用的”

“没想到,伯达这个笔名后来竟成了我的名字”,陈伯达笑道。

除此之外,我在着重挑选几个,他曾经使用得比较频繁的笔名。

1、梅庄:当年他在乡里的私塾求学,私塾的名字就叫做“梅山小学”,故而取笔名“梅庄”。这里再插一个题外话,他的女儿陈岭梅,就是从家乡“岭头村”和这个“梅山小学”里面,各取了一个“岭”字和“梅”字。

2、志梅:这个有点女性化的笔名,也是缘由于梅山小学。

3、周金:这个笔名他用得也是很频繁、很长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一直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这个笔名的缘由,倘若不是由他本人解释的话,万万是不会有人想到的。

“周金”这个笔名既然和考古有关系,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周”朝“金”文;这个缘由和脑回路,确实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

4、仲晦:严格来说,这算不得是他的正式笔名,只是他给别人题字、题诗的时候,会署名“仲晦”二字。其中“仲”和“伯”相对应,“晦”和“达”对应,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他晚年去世,他给别人的题字上,几乎都是用这两个字作为署名。

其他名字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个代号名字,还有以下这些也比较有代表性的笔名。

1、陈万里:曾有一段时间,他比较欣赏赵万里写的文章,于是乎就取了个笔名“陈万里”,不过并不怎么用。

2、徐明华:这个就是他一时兴起,随便取的笔名。

3、纪训:这个很好理解了,“记住教训”嘛。

4、程殊:“程”字通“陈”,至于这个“殊”嘛,和文殊菩萨有关,当年陈伯达写关于佛学的文章,都是署名“程殊”。

5、曲突:这名字在战争年代的时候用得比较频繁,是党内战友之间的称呼,取自于成语“曲突徙薪”。

在战争年代,陈伯达从“曲突徙薪”中取笔名倒是颇有些意思。

这成语出自《汉书·霍光传》,话说有一户人家的烟囱很直,一个过路人看到了就劝解这家主人,说你家厨房里的这个烟囱,就这么笔直的从灶膛上去,灶膛里的火星子会很容易落到房顶上,引发火灾。

建议主人家把笔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这样就安全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呢,就是比喻事先要以预防为主,避免事后危险的发生。

战争年代,用“曲突”作为党内通讯的笔名,文化人取名果然不一般。

6、王通:这是三十年代,陈伯达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在天津被捕的时候,随便脱口而出的名字。以至于当时他在天津的那段时间,用的都是这个名字。

至于这个名字有啥含义,陈伯达是这么解释的:

“没啥含义,当时特务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就脱口而出说自己叫王通”。

7、巴里诺夫:这个苏联名字,是他去莫斯科留学时候用的。

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3)

晚年陈伯达

23个名字,两个别号

那么,统计一下,他用过的23个名字如下:

1、本名:陈声训、陈建相、陈尚友;

2、化名:王通;

3、笔名:陈伯达、史达、梅庄、曲突、周金、仲晦、徐明华、陈万里、陈纪训、陈志梅、程殊、斯达、王文殊、史、达、伯达;总计有十六个。

4、延伸名:陈健相、陈生训;

5、外国名字:巴里诺夫;

两个雅号的来历,也是有点意思。

1、老夫子:这个含义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贬义在里面,说这人食古不化,是个老顽固,就称其为“老夫子”。

不过,陈伯达被称之为“老夫子”,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特别是哲学这一方面,不仅很熟悉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老夫子”在他身上就代表着“学识”二字。

至于这个雅号是从何时开始叫的,就没法考证了,就连他本人也不清楚,是在延安时期,才出现的这个雅号。

2、小小老百姓: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陈伯达对外经常称自己是一个“小小老百姓”,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他的雅号。不过,后来倒台后,这个“小小老百姓”多少就带有一点讽刺意味在里面了。

后记

要说陈伯达的家事,也挺悲惨的,祖上世代务农,从高祖父那一代才开始念书,不过只是识得几个字,没有考取功名。

到了他曾祖父陈金诚这一代,开始发迹。他曾祖父是晚清孝廉,也就是举人。这个功名,在陈伯达之前,是陈家最高的功名了。

不过到陈伯达父亲这一辈,陈家开始没落了,他父亲仅仅只是考取了一个秀才的功名,而且也没有走仕途,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勉强还能养家糊口。

在陈伯达八岁的时候,他父亲因为感染鼠疫撒手而去,陈家这就算彻底败落了。

他哥哥在贫困中也撒手而去,母亲因为婆媳不和,忍受不了,就挂了屋梁。

要说陈家最后的辉煌,也就属到了陈伯达这一代了,他是伟人身边的秘书,也是跟随时间最长久的一个,前后整整差不多三十多年。

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陈伯达用过的23个名字)(4)

陈伯达和叶永烈合影

人生最巅峰期的时候,陈伯达位列新中国第四号人物,真真就是显赫一时。

不过,随着他的倒台,陈家也从辉煌回归到了平凡,如今的陈家也只是一个平常的书香门第之家。

当然了,在中国,是不讲究血统论滴,谁家祖上没有阔绰过;在中国,也就只有宠物才会讲究血统。

突然想起曾经的一个热点新闻,北京大妈坐公交自称“正黄旗”,大肆辱骂外地人。

也突然想起,在马市挑选一匹好马的时候,会掰开它的嘴,看看它的牙口,在捋捋蹄子;当时真应该掰开大妈的嘴,看看牙口是不是皇亲贵族。

另外,最近看了关于陈伯达的很多文章介绍,感触比较多,就从陈家的发迹到落寞老说吧。

想起那一句老话,一个家族的兴盛,是需要一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奋斗;而一个家族的毁灭,只需要一代人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