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世界读书日前夕,中科院一位博士的一封论文致谢刷屏了。这篇文章的传播给万千学子带来了激励——无论有多少困难,在浩如烟海的书海里,你总能找到慰藉和帮助。

世界读书日阅读方式(世界读书日阅读)(1)

这些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年轻人中间也流行“丧文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看不到前途,但是这篇文章的传播给万千的学子带来了激励。我也想借着世界读书日,再次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无论有多少困难,在浩如烟海的书海里,你总能找到慰藉和帮助。如果说人生真的有捷径,那就是读书。“愿你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读书的重要性毋庸多说,然而,在阅读品种和内容极大丰富、阅读平台多样化的今天,读书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对学习者来讲,阅读遇到了新的挑战。

选择的挑战

在人类历史上,受到知识载体的限制,很长时间内,书籍是被贵族垄断的。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更为普及,但是能拥有大量藏书的依然只有官府和世家。平民想读书是很困难的。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讲述了早年苦学的经历,因贫困无法得到书,常常向藏书人家求借并亲手抄录。砚台里的墨汁因冬寒而结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得抓紧时间抄录,赶在约定期限前还书。

世界读书日阅读方式(世界读书日阅读)(2)

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民间依然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印在书上的东西都是值得敬畏的。很多“老三届”的回忆中都讲过,想要看到一本书是多么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一些书重印面世,人们闻讯连夜排队买书。这种因为匮乏而求知若渴的场面,随着出版的极大丰富而难以再现。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铺天盖地的信息排山倒海而来,出现泥沙俱下甚至虚假有害读物在移动端迅速传播的现象。因此,今天的挑战不是阅读的匮乏,而是阅读的选择,从如饥似渴地去寻找读物,变成了要精挑细选地甄别读物。这就需要学习者在校园里进行系统化地学习,生活中参考专业人士的推荐,并保持终身阅读的习惯,既要保持阅读的丰富性,又要锻炼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筛选和鉴赏能力。

注意力的挑战

阅读品种和内容的极大丰富、阅读平台的多样化,带来了阅读的便捷,也会导致专注力的分散。尤其是在手机上,人们常常是打开一个文章,平均不到一分钟就会跳转到下一篇文章;短视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短,甚至平均只有10秒,10秒以上一半的人就会放弃观看。

世界读书日阅读方式(世界读书日阅读)(3)

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对注意力的极大挑战。而阅读必须具有管控注意力的能力。作家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曾经写过回忆文章,说起小学时兄弟俩比拼阅读速度。“精确测试的结果是:我读书的速度是一小时六十到八十页,而小波至少在一百页以上,有时可以到一百二三十页。”为什么王小波读书那么快?“他读书之快固然来自圆转如意、如臂使指的语感,更重要的还是凝神二字。在这一点上他似乎无人能及,有时抱起书来,就如同灵魂出窍,别人说话他听不见,叫他名字也没反应,像泥胎一样痴痴呆呆,必须捏一把他才醒过神来。”无数的作家、科学家以及在不同领域有成就的人都有这样“凝神”的专注力。最简单的解决之道就是强制自己一天中有一段时间远离电子产品。

阅读场地的挑战

当当网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平方米,不足马桶大小。当当网甚至在北京三里屯一座大厦门前搭建了一座“厕所”,来形象展示这个扎心的问题。当当网通过调研全国数十个城市2000个家庭,发现一线城市近9成家庭没有书房,城市越大书房越小,上海、北京人均书房面积全国最低。显然,大城市的高房价客观上导致家庭被迫压缩书房面积。

世界读书日阅读方式(世界读书日阅读)(4)

但是,书房小或者没有书房就不能读书吗?当然不是。和私人住宅越来越金贵相对的,是公共阅读空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我们需要破除“没有书房不能看书”的观念,把书架分散,家庭处处都可以是阅读角,另一方面善用公共资源,到各大图书馆、书店、社会阅读空间去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要把握三原则

当下娱乐手段越来越多,吸引注意力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是读书始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我们要看到时代给阅读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便捷和多样化。如何趋利避害,多读书读好书?首先,个性化阅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倾向、个性特点和满足不同阶段发展的读物,书海无涯“趣”作舟,只有带来心情愉悦、自我提升的阅读,才能更长久地吸引注意力。其次,阅读不偏狭。从不同的信息源去交叉印证,甄别筛选出好的读物。第三,学以致用。无论是科学类还是文学类书籍,都是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深入认识自己,更好地与外部世界相处。

清嘉庆四年状元姚文田曾写过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旧时代的贫穷子弟,只有发奋读书才有出头之日。到了现代社会,读书也是成就自我的不二法门,晓人生之艰,学立身之技,识天地之大,拥独立之思。心理学研究发现,每天花半小时读书会让人更加聪明,甚至会让人更加健康。让我们为了身心健康而读书吧。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峥嵘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公众号ID:kepu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