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王朝,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当时的世界之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开国之初却也留下了不少的历史谜团,关于金匮之盟,关于烛影斧声,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之间的关系,一切都要从昭宪太后说起。
昭宪太后(公元902年―961年),杜氏,名失考,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氏早年因为儿子赵匡胤身为后周的定国军节度使,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赵匡胤登基当上皇帝之后,尊其母为皇太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殡天,终年六十岁,谥号明宪太后,后改谥号为昭宪太后。
唐朝灭亡后,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赵匡胤和父亲赵弘殷却是后周的将领。杜氏15岁的时候嫁给赵弘殷,婚后的杜氏治家严谨果毅,很有礼法,先后为赵弘殷生下五男二女,分别是后来的邕(yōng)王赵光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秦王赵廷美、夔(kuí)王赵光赞、秦国大长公主和陈国长公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次子赵匡胤和三子赵光义。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6岁的柴宗训继位。驾崩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实为当时后周最高的军事领导人。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继位频繁的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军阀(节度使)政治格局,因此皇位的更替对当时的官员及老百姓来讲已经司空见惯,皇帝无能,其下的最高军事将领篡位已屡见不鲜。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赵匡胤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政权。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都城开封的官民们正沉浸在汉族传统农历新年的喜悦之中, 一则假消息传到了开封城,契丹和北汉联军正南下朝开封城挺近,开封城岌岌可危。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赵匡胤统帅三军北上出城迎敌。正月初二早上,赵匡胤率大军离开都城开封,夜宿在距离开封东北二十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晚,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言论,说“当今的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杀敌,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见这场蓄谋已久的兵变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众将士跪在地上,大呼万岁。然后赵匡胤便在一片拥护声中称帝,史称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立刻班师回城。赵匡胤回到都城后,有人跑来报告杜氏说:“点检已经做了皇帝。”杜氏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现在果然如此。”儿子做了皇帝,母凭子贵,杜氏被尊封为皇太后。赵匡胤的高祖父赵朓(tiǎo),曾祖父赵珽(tǐng),祖父赵敬,父亲赵宏殷,都被追封为皇帝,他们的妻子也都被追封为太皇太后或皇太后。历代开国皇帝都要尊封或追封自己的家人及祖先,以此表现自己的光宗耀祖。追封是针对过世的家人及祖先,尊封是针对在世的家人及祖先。在一片追封及尊封的欢呼荣耀声中,杜太后本应该表现出欢喜之情,但在尊封之日杜太后却面呈愁容。大臣们疑惑地问她:“臣等曾听闻‘母以子贵’的道理,现在您的儿子做了天子,您还有什么不高兴的?”杜太后回答说:“哀家知道为君难的道理。天子统治者天下百姓,若治世有道,则受百姓尊崇,反之,则连一介匹夫都不如,这也是哀家所担忧的。”听完母亲大人深明大义的话语,赵匡胤连忙跪地磕头说:“儿子谨遵母后教诲。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身染重病,赵匡胤常伴左右,并亲自喂药。为了给母亲祈福,赵匡胤还特意下诏赦免了犯死罪以下的囚犯。但杜太后的病情依然是沉重。一日,自知时日不多的杜太后让床边的赵匡胤召来丞相赵普听取遗命。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您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没过多久,杜太后安然谢世。十几年以后,赵匡胤将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史称宋太宗赵光义。 宋王朝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金匮之盟,一直为后世史学家所考证研究,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了历史之谜。有人说金匮之盟确实存在,是杜太后的深谋远虑之见。有人说金匮之盟子虚乌有,不过是宋太宗赵光义谋朝篡位的粉饰罢了。那么我们现在不妨分析一下。如果金匮之盟存在,她又为什么存在呢?除了杜太后所说的其它缘由外还有其他的缘由吗?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帮助哥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情上他居功至伟。大宋建立之后,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大臣们手中的兵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防患于未然。此时的赵匡胤最信得过莫过于弟弟赵光义,因此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赵匡胤和赵光义产生了冲突。赵光义认为自己的哥哥之所以能做皇帝,自己有很大的功劳,所以两个人一直在暗地中较劲。这一切杜太后都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惨剧发生,杜太后完全有可能促成金匮之盟。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推理,毕竟历史都是胜利者的书写,而赵光义便是那个胜利者。如果金匮之盟子虚乌有,那么问什么会留下这样一个故事呢?关于赵光义继承皇位还有另一种说法,历史上称为“烛影斧声”。据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病危,与赵光义独处一室。由于没有侍从,没人知道两人的谈话内容。只看到两人在蜡烛的影子下谈话,只听见赵匡胤用柱斧(一种礼器)击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对话结束后,赵光义离开此殿,太祖于万岁殿暴毙。 因此有人推测赵光义为了皇位杀害了自己的哥哥,而“好为之”的意思是反问赵光义“你做的好”,是一种责怪。当然这也不是正史的记载。
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我们都能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她绝不愿看到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而她一生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孩子。这就是作为母亲的杜太后的良苦用心。赵光义继位后,大宋江山顺利完成过渡,避免了五代十国的悲剧。宋太宗赵光义一生南征北战,统一南方,灭掉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这是他的功绩,足以令在天之灵的昭宪太后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