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时,妈妈经常会告诫我们少吃点糖,会长蛀牙的。酸甜苦辣,有的人喜欢吃酸,有的人喜欢吃辣,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拒绝甜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从骨子里就刻着一种对于甜味的向往。

小时候吃的防蛀牙的糖(吃多了会长蛀牙的白糖)(1)

欧洲人饭后通常都会有甜点,因为这个时候吃上一份甜甜的食物,似乎会让人觉得特别满足。而近代中国更是有一位“糖僧”苏曼殊,此人是一位文坛怪才,但是此人非常爱吃糖,自称“糖僧”,他曾自记在杭州“日食酥糖三十包”。这个量多半是有夸张成分的,因为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东西,甚至非常昂贵。

小时候吃的防蛀牙的糖(吃多了会长蛀牙的白糖)(2)

虽然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打开了东南植物南迁的道路。其实在汉代已经有文献记载岭南地区的食糖生产。首先把甘蔗榨汁,称为拓浆,在经过煎煮晒制,最后凝结称固体,称之为石蜜。但是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蔗糖非常粗糙,后人称之为粗砂糖。

但是上面制糖的方式,耗时耗力,生产出来的糖质量也一般,产量也低。后来在唐太宗时期,政府专门引进了摩揭陀国熬糖法,并选在扬州开始推广。

小时候吃的防蛀牙的糖(吃多了会长蛀牙的白糖)(3)

这种用摩揭陀国熬糖法生产出来的糖被称之为“沙糖”。后人称之为砂糖。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制糖技术的发展,糖已经不再是贵族特有的食物了,成为了寻常百姓日常调味的食品。所以“糖僧”活在一个好时代,早一点,怕是他也吃不到这么多糖。

在宋元时期,现在常见的冰糖就出现了,那个时候称之为糖霜,是利用比制作砂糖更高的蔗糖结晶技术制得,但因为工序复杂,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在那个年代,冰糖可与琥珀,水晶媲美。

到了元朝,因为引进了巴比伦的制糖技术,这时候生产出来的糖已经不再是稀薄的糖水,而是固体糖块,为糖的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而现在很常见的白糖据说是一个福建老农所发明的,

小时候吃的防蛀牙的糖(吃多了会长蛀牙的白糖)(4)

这个老农发明了“黄泥脱色法”来制造白糖,将黄土覆盖沙糖,沙糖在黄土作用下脱色,就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白糖,后来在明代,后人又改进了这种技术,开始利用黄泥浆来脱色,脱色的效果更好。

只能说幸好今天造糖技术发达,不然吃一口白糖,可能还有点黄泥味,当然只是玩笑话,这造糖术的进步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谁能想到这黄泥居然可以帮助沙糖脱色为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