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的时候最怕去车站,长大了最怕去医院,半夜最怕接到亲人的电话。
前段时间胃不舒服,去成都市三医院挂了个号,手机上挂号抢号是最基本的操作哈,邓专家说要做个胃镜,问我做普通的还是无痛的,我一脸懵,专家还是很耐心的给我解释了一下区别,我选择了普通胃镜,因为无痛的要有家属陪同,因为有风险,谁来陪我?老婆上班加班,根本不可能请假,女儿4岁在上幼儿园,不给我添乱就行了。下专家楼排队缴费预约2天后的胃镜检查,预约好了我就先到胃镜处问一下注意事项,我问了胃镜在2号楼二楼,先跑到2诊区没找到,又问人才知道2号楼和2诊区是两个地方。
到了地方看黑压压一片人头,好不容易排到咨询窗口,很不耐烦给我指墙上注意事项,要准备48小时的核酸证明,要空腹,晚上不吃饭,早上不喝水不吃东西,要有麻醉评估报告,我想我普通胃镜是局部麻醉不用麻醉评估报告吧。
已经被挤出来了,不可能再排队了去咨询了,干脆挂个麻醉科的号,挂个麻醉科排队2小时轮到我了,医生很诧异问“你普通胃镜做什么评估报告,不用,去退号吧。”
我又排队去把麻醉科的号退了。
我想还要核酸证明的嘛,马上去排队做个核酸证明,后天做胃镜要用。
同时把后天邓专家的专家号也预约好了,因为胃镜结果要给医生看的嘛。
到了胃镜那一天,我知道医院8点上班,我早点排队7点40就到了胃镜窗口,但是还是有比我早的,排到了7号,普通胃镜过程就不说了,铁管管插进去,生不如死,幸亏时间不长,留了半条老命,还能自己下床自己行动。
拿着胃镜报告,马上到专家门诊报道,扫码报道是基本操作,这些老年人会有点难度,但是每个报道机旁边都有漂亮的护士小姐姐指导。
邓专家看了报告一眼说中度胃炎,马上去做个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又下专家楼排队缴费做筛查,缴费的时候问清楚了筛查的地方在4号楼11楼A区,问了几次才找到4号楼,找不到电梯,问了一下才知道电梯在背后,上了电梯才发现这部电梯不在11楼停靠,只能到了10楼徒步到11楼,排队做幽门螺旋杆菌C13测试,领了吹气袋,护士小姐姐直接给一个二维码,扫码看视频自己做。
自己先学习了视频做了后,40分钟拿到了报告,又到邓专家那里扫码报道,复诊,邓专家说你这个比较严重了,下一步就是胃癌了,吓的我瑟瑟发抖,邓专家说我给你开1个月的药,吃了后再来复诊,我马上感激涕零,万分感谢,下楼排队缴费,拿了缴费凭证,排队到2号窗口取药。
我算半个本地人,年龄也不算太老,这一通下来真的头大,如果是个老年人,肯定搞不定哦。
(二)主要是老年人需要。
刘姗姗是一名职业陪诊员,日常工作是陪同病人去医院挂号、做检查、拿结果等。这份工作并不轻松,要提前做好很多功课,还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时半夜也会突然遇到工作。刘姗姗的客户大多是老人,99%是子女给老人买的服务。她做这行后发现,老人最缺的还是陪伴,有时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三)年轻人太忙了。
确实有需求,现在年轻人有得太忙了,有的忙于自己的圈子......家里老年人没人陪的话根本不愿意上医院,很多都不懂如果这个社工一天的工资是500到1000元,那一次就医隐形成本应该是医疗费 失去的工资。因为,没有就医,这个工资是不会受影响的。
还有更重要的业绩成本,现在工作都是快节奏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人病了,门诊耽误两三天,万一要住院,又是十几天,这种情况,一定会影响到子女的同事关系、工作业绩。但这通常是被忽略的。
就诊陪护,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结合“陪诊员”月入过万来看,陪诊一天的收费应该在400左右,这个收费看起来很高,但却提供了一个选择。
(四)这是一个前途看好的职业。
有一个韩立(化名)摸清了西安几家三甲医院的布局和特色科室。挂号、取号怎么最快,抽血、CT在哪做,怎么与患者恰到好处地沟通,他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韩立服务过数百位患者,有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愿麻烦熟人的年轻人,丈夫无法请假陪同的孕妇、以及不识路的异地患者。在医院,在疾病面前,他看到了人的脆弱和恐惧,也见证了真实的人情冷暖。像韩立一样的陪诊员,正成为当下的一种新兴职业。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8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诊疗人次达到2.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职业陪诊越来越成为低频刚需产品。但缺乏制度规范和准入门槛,也是目前最大的忧患。
对于这个行业,我秉持乐观的态度。
独生子女的父母基本都已经退休,逐渐都会成为医院的“常客”,这种模式,有利于解放子女的生产力。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