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绝交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上层社会为人处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上层社会为人处世(286.民至老死)

上层社会为人处世

286.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绝交吗?

(第八十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邻国之间的绝交行为吗?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情欲。”说“不相往来”是“无情欲”,不好理解。

王弼统注为“无所欲求”,对“不相往来”也说得通。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30-231页。)没作解释,比原文还少了两个字。

南怀瑾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曾经有过山居经验的人就知道,邻居住在对面山顶,欲相见握手,还要走三天的路;但早晨起来站在门口,彼此都可看到,打手势招呼一下”(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67页。)他说的是自然条件的阻隔,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意。

陈鼓应今译:“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47页。)仅从字面翻译,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往来?

刘笑敢引论:“‘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是对交往的反感,同时说明经济交流、政治往来都不是必须的。这些文句的确切所指很难断定,但大体说来是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则是显而易见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53页。)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可以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往来干扰。这句又回应开头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说明国小,居住很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的是人少寡民,互不干涉打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句往往理解错误,通常翻译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后简化为成语“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形容相互间有了很深的芥蒂或隔阂,而一辈子再也不愿意交往,也就是绝交了。其实,“往来”这两个字,作单字单词还是组成“往来”双音节词,古今变化不是很大,都有两层意思:一是去和来。如大街上往来的车辆很多。二是互相访问,交际。如他们俩来往十分密切。这里的“往来”是交际、交朋友的意思。“不相往来”就是不密切、频繁地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绝不是断交。断交就会大眼瞪小眼,心里不舒服,社会不和谐了。这不是老子的愿望。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是互相来来往往造成的,就像人情客往、酒席宴请,明知道心里不情愿,却仍然死要面子地来往。你来我往总会产生信用、利益、妒嫉等各种矛盾,如争山、争水、争田地财产,处理不好就会发生打架斗殴,严重的会发生族群械斗,甚至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所以,不相往来不是断交,不是不理睬,而是和平共处,顺其自然,废除礼尚往来。

本章文理通顺,是老子对当时社会不满而说的反话,也可以说是治国之道。 “小国寡民”,是老子对大国称霸的反对。在古代社会,能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那是非常理想的,也就是说男人有土地耕种就有饭吃,女人有棉麻纺织就有衣穿,有吃有穿就是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