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突尼斯近日举行了宪法公投。根据该国发布的声明,94.6%的选民支持新宪法草案,几乎是压倒性通过,但投票率只有30.5%。

结果出来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总统赛义德的支持者们欢呼雀跃,举着写有“是的——新宪法”的标语上街游行;反对派及其支持者忿忿不平,声称这一举动标志着“民主的倒退”,也跑到大街上示威了。

突尼斯深度解析(整整12年民不聊生)(1)

新宪法规定,总统拥有完全的行政控制权和军队最高指挥权,甚至可以不经过议会批准任命总理。此前,突尼斯是半总统制,总统是公民直选产生的,总理则是由议会选举出来的。

西方国家和媒体对这次投票结果普遍持反对态度。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表示,突尼斯的宪法改革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对来之不易的民主制度造成了巨大威胁,突尼斯很可能退回到独裁政治时代。

路透社发文称,作为“阿拉伯之春”唯一成功的案例,突尼斯修改宪法是在开倒车,该国的“民主未来”让人担忧。

十二年前,突尼斯一位名为布瓦吉吉的小贩因遭受街头执法人员不公平对待,抗议自焚后不治身亡,点燃了“茉莉花革命”的导火索,在西方媒体和政客的推波助澜下,这股风潮迅速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史称“阿拉伯之春”。

突尼斯深度解析(整整12年民不聊生)(2)

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腐革命,最后以多个中东北非国家领导人下台而告终。向来以“强人政治”治国的阿拉伯国家,一夜之间过渡到民主体制。

然而,想象中的公平正义并没有来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严重的腐败和社会动荡,以至于当地人都称之为“阿拉伯之冬”。

而曾经被视为英雄的布瓦吉吉,也成了当地老百姓憎恨的对象,在他们眼中,布瓦吉吉是毁掉一切的根源。

就连布瓦吉吉的亲戚家人都成了过街老鼠,曾几何时,“布瓦吉吉”是一个提起来就让人感到骄傲的象征,如今却成了谁都不愿提起的禁忌。据友人透露,布瓦吉吉的家人因为忍受不了众人异样的目光,已经移民加拿大。

突尼斯深度解析(整整12年民不聊生)(3)

看吧,布瓦吉吉还是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红利的,起码让他们从一个普通家庭变成了让人羡慕的移民家庭。而大部分突尼斯人,只能坐上一艘生死未卜的橡皮艇,通过偷渡前往发达国家。

颜色革命前,突尼斯是阿拉伯国家的优等生。2009-2010年,突尼斯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40,也是非洲第1,人均GDP高达4300美元。

“阿拉伯之春”结束十年后,突尼斯的经济竞争力下降到全球第95,人均GDP仅为3300美元,在物价飞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都不到2006年的水平。此外,如果以人均计算,突尼斯还是全球加入恐怖组织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年,突尼斯人民推翻该国总统本·阿里是不满于政府腐败,普通人得不到机会。可直到今天,突尼斯政府的腐败也没能改变。

突尼斯深度解析(整整12年民不聊生)(4)

60岁的市民库来希抱怨,他们现在只能住在用木头和帆布搭起来的“帐篷”中,本来有其他国家在当地援建砖瓦房,到最后绝大部分钱却不知所踪。

这也是突尼斯人对宪法公投兴趣不高的原因,除了那些反对派政客,没有人关心这个国家是独裁还是民主,老百姓只想有口饭吃、有个班上。回想起来,本·阿里时代的突尼斯人虽然没有出路,但起码国家安定、吃穿不愁(不包括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粮食危机时期)。

不可否认,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缺陷,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西方国家的成功是因为民主制度的优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一味照搬只会适得其反,管它独裁还是民主,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制度。

事实上,“政治冷漠”并非只发生在突尼斯这样的动荡国家,而是普遍存在于普选国家。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投票率不到50%,尤其是被政府“抛弃”的冲绳县,投票率更加低迷。

突尼斯深度解析(整整12年民不聊生)(5)

绝大部分民众认为,自己的投票并不能改变日本的政治现状。他们中也有人曾经信心满满地投了自己中意的候选人,希望他能为当地人民谋福利,结果并没有任何改变,一切还和往常一样,从那以后就失去了投票的兴趣。

就连热度比较高的美国总统大选、法国总统大选之类的选举,民众的投票率也屡创新低。理由都一样,不管选谁上台,结果都大差不差,既然选民改变不了国家的未来,何必折腾那一趟呢?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说过一段话,他表示,自己从政生涯也不短了,清楚地看到西方政客的水平下降有多么严重。虽然他无意冒犯,但欧洲已经没有真正的政治家,现在上台的都是一群为资本服务的政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