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这么强大,为啥会灭亡?归结于隋朝两位皇帝对百姓的不仁,对官员的拒谏,纵欲。

一 对百姓的不仁。开皇十四年,关中突然爆发旱灾。隋文帝却不开仓放赈,救济百姓。反而带领百姓到关东(洛阳附近)一带逃荒。在古代,称为天子就食,也叫逐粮。

朝代绝交(隋4-民不聊生)(1)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贞观政要》记载

这就是隋文帝的不仁,本来最好的做法就是开仓放粮。让百姓坐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吃饭,却亲自带领百姓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寻找粮食。这意味着,隋文帝爱粮食胜过爱百姓,爱物胜过爱人。而且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轻装简从的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与逃难的百姓走在一起,一边走一边倾听逃难百姓的诉求并哭泣检讨。一路上隋文帝夫妇主动为百姓让路并将食物分给那些需要救助的百姓,还命令随行的侍卫为百姓扛东西。这些遭到后世之君唐太宗的鄙视,怒斥隋文帝妇人之仁,假仁假义。

隋文帝是爱物超过爱人,而隋炀帝呢?更是把他老子的做法变本加厉。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是四千六百万,但是单单服兵役劳役累计达到三千万人次。四千六百万人口,除去妇女,老人,孩童,病残,政府官员,最多达到一千万人。意味着,每一个成年男丁,要无偿为国家干三次。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中,这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就出现了基本每家粮食不够吃,那就逃亡吧!所以,隋朝的逃亡之广,举世罕见。

二 对官员的拒谏。史书记载隋文帝: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隋文帝是历史上最不信任大臣的皇帝,每件事都自己来评判。因此,隋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忙的皇帝之一。每天天一亮就上朝听政,一直到日落西山才下班。就连中午吃饭,也令卫士把工作餐送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这么大的国家一天24小时也不够用。因为隋文帝是权臣起家,生怕下面的大臣走自己的老路,不敢给别人权利,夺自己的皇位。

朝代绝交(隋4-民不聊生)(2)

隋炀帝

而他的儿子隋炀帝呢?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我平生对讨厌别人给我提意见,如果你是个大官,都没有上升的空间,你还想通过给皇帝提意见在天下人面前买个好名声。我尤其不耐烦,当即就要把你干掉。如果你是个小官,想通过给我提意见引起我或者上级的重视,从而在仕途上再迈上一个新台阶的话,我或多或少可以原谅你的巴结之心,我会多宽待你一段时间,但是最终我不会让你活在地平面之上。总之,你要给我提意见,我最终要把你干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从隋朝两代帝王的拒谏来看,不利于更改错误的政策,不利于培养文武大臣在这个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当国家,皇帝有难的时候,就没有大臣挺身而出,为帝国效命。这就出现后面唐国公李渊也要趁乱而起。在中国,古代社会一共分为三层,顶层为君,中层为臣,最下层为民。不仁伤害了人民,拒谏伤害了大臣们的热情,当一个皇帝失去了臣和民,这个帝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纵欲。说起纵欲,大家可能都想到饮食男女。但是如果一个帝王纵欲仅仅局限于此,其实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举个例子,唐玄宗有十几个夫人,有4万个宫女,30个儿子,30个女儿。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但是隋文帝,隋炀帝在简直是楷模。隋文帝只有一位皇后,而且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生的,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而隋炀帝在史书留下的配偶只有两个,一个是萧皇后,一个是萧嫔,而且只有3个儿子,2-3个女儿,那些小说写隋炀帝艳史都是假的。

那纵欲指得什么?“轥轹轩唐,奄吞周汉,子孙万代,人莫能窥,振古以来,一君则已”,这是《隋书》记载的隋炀帝的志向。意思是说,杨广想要建立的大业,是要超过古代的黄帝和唐尧,超过前代周朝和汉朝,同时在后代也无人能及,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伟大帝王。在这个理想的驱使下,隋炀帝玩命的干。大业元年到大业八年,是中国古代皇帝建功立业的最密集的时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隋朝是中国古代一下子冲上巅峰的时代,一共38年,在30年的时候就达到巅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是承受不了的。拼命的追求发展,拼命的搞大发展,拼命的打仗。但是全国人民就很痛苦,透支了自己也无法赶上皇帝的步伐,也无法使皇帝满意。但是隋炀帝逼着人民往前跑,杨广称帝只有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就连续做出了挖壕沟、建洛阳、挖运河、征林邑四项大的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充分显示了杨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和不顾百姓死活的执政方式。百姓与其被逼死,倒不如揭竿而起,争取一下自己的命运。最终导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起义。

最好的社会统治,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隋朝二帝呢,特别是隋炀帝,却是利在千秋,罪在当代。对百姓的不仁,对官员的拒谏,好大喜功,有这种皇帝执政,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