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继,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作者:陈继,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11期

[

摘 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全面实现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

通过实地调研和非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发现,皖中H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土地到村、村企一体等合股联营、统分结合方式,壮大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综合效应。

这一创新路径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的预期性后果,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正向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设了有利条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能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兴旺根基,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创造生态宜居条件、促进基层有效治理,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验形态;乡村振兴;治理效能

2018年9月,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据此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强调,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此,在政策层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提上了工作日程,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层政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民为主体,相关利益方通过联合与合作,形成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清晰的成员边界、合理的治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实行平等协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经济形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实施效果如何,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路径探索、效果呈现以及困境与策略等方面,且多为基于特定案例和实践经验的具体分析,在研究面相上凸显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维度。而在分析其实施效果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整体发展目标等方面,尚有进一步加深研究的空间。基于此,笔者于2021年3月深入皖中H村,以非结构访谈及参与观察等社会学研究方式,对一个典型案例村进行实地调研,力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形态是怎样的,其表征了怎样的治理效能?二是这一效能对其他基层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形态

H村地处C县Y镇西部,江淮分水岭脊背之上。该村方圆4.8平方千米,拥有耕地6100亩,林地50亩。下辖9个自然村庄,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86人。2012年以前,H村是C县4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也是全县有名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到2016年,H村实现重点贫困村脱贫,2018年成为全县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是县域乡村振兴模式的典范。H村探索之路可以概括为:通过党建引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堡垒;通过土地到村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主推农村现代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快转型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体系现代化;利益共享,构建合作共赢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成效。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6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4万元;村集体由2012年负债20多万元发展到2019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70万元,整个村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改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发展成效全方位呈现。

当下学术界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界定的共识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产权制度,只有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村经济才能被称为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上强调集体所有;二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立足于市场经济,必须产权明晰才能保证集体资产不被随意分割与变卖;三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村社成员自愿结合为基础,不仅是劳动联合,而且包括资本联合,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另外,中央在推进“三农”工作过程中也一直强调,要遵循群众自愿原则,争取农民理解,尊重农民意愿,充分重视农民主体性地位。因此,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政策支撑,党中央均明确提出在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引导农民意愿,给予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具体到本研究中,通过调研可知,皖中H村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基本做法一方面是通过土地到村,改革产权制度,强调土地集体所有;另一方面是通过村企联建、利益共享,充分调动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在实现这两方面工作举措时,党建引领极为关键。

第一,通过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形态。

实现组织形态调整,发挥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是H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前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领导力量。截至2021年3月,H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1名,其中“70后”党员14名,60岁以上党员23名。2003—2012年,村级党组织建设无力,处于“软弱涣散”状态。9年时间内,村党支部书记轮换了5任。其中最长的任职时间只有3年,最短的一任时间不足11个月。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力量、软弱无力,就不能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庄人心涣散,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积极性普遍不高。而要根除H村经济贫困,打破组织软弱涣散局面,首先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突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此,2012年,镇党委推举在外务工、回乡创业能人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重塑村党组织形象。同时,明确“党支部管全局、村民监督党员”等基本原则,强调村党组织主要职责是谋改革发展思路,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突出村党组织领头作用。

孟×到任后,为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村党员“细胞”活力,他在深入村组、农户调查了解基础上,决定从优化组织结构入手,从组织层面解决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凝聚力不够等问题。一是在组织结构层面,把全村41名党员分成6个党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建党员“五老乡贤议事会”,充分发挥老党员“政治硬、威望高、责任强”的优势,让这些老党员配合党小组和村委会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二是在党员管理层面,深化党员“践诺”活动,对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对每个党员行为打分,按月计分,每月一小评,每季度一中评,半年一大评,年终总结查分,满分120分,低于72分被视为不合格,限期整改。上述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党员干事创业责任感,增强了村党组织战斗力,村党支部逐渐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村庄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人心齐了,干事就有劲了。以前,一盘散沙,村党支部开个党员大会都开不起来。多数党员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是把党员作为升迁的资本。村民代表会议更是开不起来,村民都在忙着打工挣钱,谁还管村里事务。近年来,党委重新选配了村党支部书记,优化了村级组织结构。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村民群体就愿意参与进来。村党组织战斗力强了,号召力自然也体现出来了。”(镇党委组织委员访谈记录)

第二,通过土地到村强化经济形态。

党组织有了战斗力、号召力,村民群体也愿意参与并配合村级工作。而要让农民心里信服新一届党支部班子,认可他们的工作能力,村级组织还必须着力发展经济,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实现村级组织治理乡村的经济形态。为此,2016年,H村在全村范围内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平整田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同时,村两委以土地整理后承包权调整为契机,提出“土地到村”模式,实行“土地到村、按亩分红、补贴归户、由村管理、村级整包”。这也就是说,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确定耕地所有权;以户为单位,明确各农户拥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份额,但不指定地块,实行使用权、经营权和承包权“三权分置”。农户拥有承包权,经营权转化为股份,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统一流转至村集体。村集体则遵循村民优先、突破土地边界等原则,成片流转,规模经营;流转费用由村集体、村办企业、农户(村民)三方协商确定,由承租者付给村集体,再通过村集体支付给村民,年底按分田到户人口进行分红。在村集体统筹下,全村6000多亩土地均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目标,不仅撬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释放了村庄剩余劳动力,还有效拓宽了农户就业增收渠道。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后新增的近300亩耕地确权到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有了自己的固定资产。

“土地到村”模式极大调动了村民群体的积极性,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落实“三权分置”制度,解决了小农户土地细碎化问题,加速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农业主体直接与村集体商谈,签订合同,确保稳定的流转期限,形成规模经营,推动企业增加投入。二是凸显了土地村社集体所有,有利于村级组织开展公益建设和土地管理。其中,推进项目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这涉及直接面对个别农户,有时候还可能遇上极个别“难缠户”,导致工作遇阻,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土地到村”模式则规避了这个难题,村集体组织作为行动主体,能够有效推动工作落实,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三是降低了分地成本。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分强调“分”的功能,追求绝对公平,工作量大、成本高,且易形成耕地互相插花、细碎度大,生产条件和抗自然风险能力不高等缺陷。“土地到村”模式既强调了村社集体“统”的功能,统一管理、统一发包等,又充分尊重了农户“分”的地位,每家每户连片划分,打破土地边界壁垒,降低了分户田块划分成本。四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通过土地平整,村集体在推行集体经营过程中,严格限制化肥农药使用范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增产量、保品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土地到村,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种尝试。我们采取这种联营联建方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利益互惠、利益共享。村民不仅可以享受股份分红,还可以到企业打工挣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留守家庭孩子和老人无人照顾的局面。”(村党支部书记访谈记录)

第三,通过村企联建强化统合形态。

统合形态是村组织、村企业和村民有机联合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村民变股民、资本变股本的有效尝试。新改选的村两委提出“村党支部 村办企业 村民群众”党企联建发展模式,探索“党支部引领、村企搭台、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股份合作社改革之路。为此,村集体围绕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目标,以“示范带动、市场引领”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重经营方式,采取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通过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立生产基地、引进龙头企业等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着重改良作物品种,积极拓展市场,把规模化、机械化与改良土壤肥率结合起来,开发种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多渠道多举措整合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同步聚集,推动农业发展规模化、农村社会现代化。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户管理”的原则,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通过“三变”改革,“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理念得以贯彻。村民以土地入股至村办企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股权收益分配、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办企业与村集体、村民建立紧密合作型利益共同体。其利益分配基本原则如下:村办企业按照400元/亩/年的保障性收入支付给股民,年底再按照当年实际经营利润的70%分红给股民,剩余30%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公共发展基金。笔者调查发现,自2012年以来,在村庄建设、流转土地、修路迁坟、环境整治等各项事务中,村民参与集体事业热情高涨,参与集体事务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利益共享机制把村民紧紧黏合在一起,唤醒了村民的集体认同感与村庄归属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围绕村民增加收入,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土地集中到村,再由村里承包给企业,等于给我们老百姓增加了一份保障,因为前两年就曾在其他村出现村民流转土地给企业老板,后来老板看到不赚钱,连村民每亩600元的承包费没有给付,就连夜跑路的现象。现在搞得老百姓都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企业了。村里这样做,我们就放心交给他们。村干部都是住家住户的,知根知底,到时候搞不好,老百姓拿不到钱,他们也跑不掉。”(村民代表访谈记录)

二、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推进村级经济社会事业、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达致全面振兴乡村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是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在具体实践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组织体系建设、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构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H村两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尝试对于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夯实产业兴旺根基,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一关键。产业兴旺了,村级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增长才有一定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数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衡量产业兴旺的重要指标。为此,该村采取外引内生方式,着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通过土地到村、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提供了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条件。在外引方面,多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落户该村,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发展壮大了非转基因油菜、航天大豆、航天芝麻、徐豆(22)等五大支柱产业;在内生方面,该村还兴办了村办企业——H坊油料加工厂,招收本村村民进加工厂打工,实现了农民收入多样化,村民既有土地分红收入,也能作为产业工人领取工资报酬。目前,H村已经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以“H坊”品牌食用油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2019年,全村大宗农作物种植油菜4000多亩,徐豆(22)3100亩,航天大豆1300亩,航天芝麻400亩。由此可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而且能够延展农村产业链条,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非农产业占比,夯实农业产业兴旺根基,驱动地方经济稳步增长。同时,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不仅有利于实现集体组织经济增收,还能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进而向生活富裕目标迈进。

(二)村庄环境整洁有序,生态宜居初步呈现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村级组织建设以及集体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治理目标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2012年以前,该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级负债高达几十万元。村级主要领导轮换频繁,大多无心开展村级工作。经过这几年发展,集体经济基础底实了,开展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就有了保障。其中,H大道绿化提升、整治村庄环境、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有序推进,水、电、交通、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逐渐齐全,已经成为该村美丽乡村建设亮点之一。另外,该村还通过迁村并点、拆旧建新,推进集中农村建设用地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对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改变现有村庄零散、农户圈占宅基地现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农村生态宜居条件逐步改善,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指日可待。

“以前,我们想在村里干点什么事情是非常难的,一方面是村里没有钱,还负债。你要干事,就要花钱。谁也不肯和村里打交道。你像那个时候的村干部逢年过节就不在家里待着,因为要账的天天上门。村里没有钱,村干部也变不出来钱,就只有早早地出去躲账了。现在不一样了,村民都愿意和村里打交道,村里想干事也能找到人了。不仅是因为现在村里有钱了,村民给村里干活能得到现钱,而且还因为现在的村两委班子是真正在干事情。”(村委会主任访谈记录)

(三)乡村文明蔚然成风,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容整洁了,村民群体需求随之更加多元化。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能够推进村庄建设,为实现生态宜居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硬环境;而且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水平和基层服务精准化能力,调和农村基层社会矛盾,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一是村级干部率先践行,秉持公心,公益事业进展顺利。在村级具体工作中,村级干部按照“不准接受吃请、不准接受烟酒礼物、不准接受红包”三条规定,抱持公正心态,开展村级工作,村民群体较为满意,干群关系比较融洽。其中,H大道建设涉及100多户农户征地、1200多座坟茔迁移任务,以及在农村实际工作中较为棘手的其他任务,H村两委均能在上级政策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二是村民群体自觉行动,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文明风气逐渐形成。调研发现,H村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紧紧抓住村民群体关注的“就业、就医、养老”等民生工作。其中,在就业层面,目前H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外出谋生,在村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等留守人员,常年在村人口不到1000人。村两委通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并进园区打工。在医疗层面,H村成立了村医务室,常年有医生坐诊,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在养老层面,H村实行村两委牵头、村组负责、村民互助的养老模式,帮助解决孤寡、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为此,H村专门成立关爱老年人志愿者组织,实行网格化管理。全方位全天候关照留守老人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日常生活,解除外出务工者后顾之忧,逐渐形成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文明乡风。乡村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以前的“软弱涣散村”、落后村,如今实现了零上访零投诉,成为远近闻名的综合治理平安村。

“该村以前是软弱涣散村,没有乡镇干部愿意来联系。后来经过支部班子改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目前该村各项事业均走在了全镇的前面,为我们镇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县委组织部还专门总结H村发展经验并向全县推广,实现了村级组织先尝先试目标,为我们在接下来的农村工作中趟出了一条路子。该村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成功经验,已然成为我县乃至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宣传的一张名片。2012年以来,该村先后多次荣获市县‘五个好’基层党组织。2020年,该村在综合评估后,被评为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镇党委书记访谈记录)

三、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借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对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改造升级过程,需要构建系统性、常态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需要村级组织保持一贯的行政执行效率。如上文所述,我们以案例村经验做法为素材,从组织形态、经济形态以及统合形态切入,展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可以推衍这一创新路径所带来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预期性后果,以及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正向意义。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设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更丰富的资源支持,拓展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能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兴旺根基,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创造生态宜居条件、促进基层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基本前提。通过详细解析可以看到,案例村所实践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径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要“破旧立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拓宽发展道路。因此,首先,要强化政策指引,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知晓政策,自觉实践政策。进一步转变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存在的“发展集体经济不必要、不关心和畏难情绪大”等观念,让村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其次,要强化观念转变,加大对村级干部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思想引导力度,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再次,要强化行动引导,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执行力。不断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明确产权关系,流转资产权益。同时,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能力,加快配套政策调整,使其成为真正的现代市场竞争主体。另外,农村基层组织还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路子,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拓宽思路,跳出村子抓增收,实行村村联合、强村帮弱村、大村带小村,鼓励异地参与发展,拓宽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干部队伍上要“识人善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此,要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培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头雁”。要强化党建引领,选准配强领导班子,走能人带动创收的路子。案例村中选配的村党支部带头人以及村级组织结构调整,均是突出村级组织的领导中枢作用。其中选优配强村党支部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推动村级组织建设与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引领作用。随着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部分村干部年纪大、精力差、学历低等“硬伤”亟待根治。因此,在村级后续发展上,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要着重选择头脑活、懂经营、会管理、责任心强的年轻人进班子,如乡贤、乡土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士和合作社负责人等。在配强班子的同时,制定正向激励考核机制,大胆任用,给予激励,让敢想、敢干、敢闯的能人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方式上要“深谋远虑”。

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搞简单输血式套路,而是要增强内生造血动能。按照“试点先行、观照全局”的原则,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范围,选择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同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途径。科学谋划项目,确保实施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能带来长期效益。其中,对于村级集体来说,一方面,对有产业优势的村级组织,要鼓励村集体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建构一批组织化联结、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强村。通过招商引资或合资入股产业园厂房等项目,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另一方面,对有资源优势的村级组织,村集体自有或统管的荒地、林地、鱼塘等资源,可吸引种养殖大户来承包经营。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发挥生态旅游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村等;另外,对于有农村电商基础的,可以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的电商营销模式。对于村民群体来说,一是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建立集体与村民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纽带,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二是要鼓励多种运作方式,村集体建成的大棚、厂房、农贸市场或房屋等可通过改造升级后向村民群体进行出租,获取稳定收益,激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长效动力。另外,农村基层组织还要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深化“三变”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部动能;紧抓项目资源进村、乡村全面振兴等外在政策良机,紧抓各级财政大力投入资金的良机,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行路难、生产难、销售难状况,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