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啊!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别人都结婚了,你干嘛不结婚?

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去扫大街!

......

有没有似曾相识?

今天特邀大学室友小民来给大家分享一本书《神逻辑:为什么不讲道理的人总有理?》19个逻辑错误你是不是个个中枪?

最烧脑的五个题(烧脑的19个逻辑错误)(1)

小民读完后发出三句感慨:

最烧脑的五个题(烧脑的19个逻辑错误)(2)

1) 书名起得真好。读者如果不是带着目标找书,第一步骤应该是看书名吧。好的书名果真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这本书的副书名“为什么不讲道理的人总有理”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2) 文前的“编者的话”干得漂亮。“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部分,应该是编辑加的,后面的“你行你上啊!”“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别人都结婚了,你干吗不结婚?”“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去扫大街!”这些语言极具中国特色,常常让我们无言以对,编辑把它们放在最前面,能引人入胜。

3)正文,图文结合,文很精简,图很cute。这个部分其实让我有些失望,因为我是先读“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以为正文部分会有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但是,并没有。正文每一小节(这本书应该是没有章的)的叙述结构大致是:①谬误是什么;②为什么错了;③例子(这个地方如果能举中国特色的例子,会更好);④配图(图很不错,封面、正文所有的图风格很一致,我的要求有些低哈)。称得上简明,但是读者读完后,真的要花一些时间吸收,可能逻辑学的东西真心不适合做浅阅读吧……

关于逻辑

19个逻辑错误错在哪……请做好烧脑准备......

看得懂的,等会告诉我你是不是理工科出身?

1) 修改定义

本书的说法是“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解释是“甲对一组事物下了一般性断言,之后,乙提出证据来质疑这个断言。甲呢,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也不对乙的证据进行辩驳,而是靠肆意修改组内成员 资格(甲是对一组事物下了断言)来回避质疑”。我的理解/,A:没有湖南人不喜欢吃辣;B:小民不喜欢吃辣;A:小民不是真的湖南人。

2)词义模糊

这个是利用语言的歧义,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改变词义来支持一个无事实根据的结论。(若一个词的含义在论证过程中始终维持不变,则被描述位“词义明确。)

据说这种谬误通常出现在科学和宗教的讨论中,“为什么”被用错最经常。“为什么”如果是追寻原因,那它就是科学的驱动力;如果是追求目的,那科学和道德就无法给出答案。例如,科学无法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讲道德?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其他来源来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例子是书中给的,我还是没理解,orz)

我的理解,白马非马,吃苹果不吃水果?难道是对马爷爷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的偏差?(我的理解可能错了)

3)起源谬误

这个是因为某个观点的起源就维护或贬低它……我让我爸别抽烟了,他说毛爷爷抽烟火活到了70大几岁……(好像有些类似)

起源谬误涵盖:4)诉诸无关权威;5)人身攻击;6)罪恶关联;7)诉诸虚伪。“起源谬误”和“人身攻击”好像有交叉啊、、

4) 诉诸无关权威

这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诉诸古代智慧,古代谁谁谁说,但是,古人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啊,不一定适用于今天啊;二是诉诸模糊权威,外国专家表示,是现代人说的,还是专家说的,但是是哪个专家呢?没有确定的出处还是应该被质疑。

5) 人身攻击

这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诉诸古代智慧,古代谁谁谁说,但是,古人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啊,不一定适用于今天啊;二是诉诸模糊权威,外国专家表示,是现代人说的,还是专家说的,但是是哪个专家呢?没有确定的出处还是应该被质疑。

这个又分为“侮辱类人身攻击”和“处境类人身攻击”。人身攻击明显是对人不对事,然后通过折损人,达到贬低事的目的。处境类用愤世嫉俗的眼光去攻击论证人,通常是对他们的动机做出评判【你又不是真正关心……,你只是想要别人(这通常是某些好处)】。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真是很严重的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有时也通过“你也一样”的指责来成功转移话题。这个有点像“诉诸虚伪”。

6) 罪恶关联

某个观点,如果某个被妖魔化的人或团体也赞成,所以这个观点是错的……

7) 诉诸虚伪

某个观点的辩护人,TA的行为或既往对这个观点的叙述与今天不一致,啊,TA这个人很虚伪啊,不可靠,所以TA今天的立场也不正确。

8) 稻草人谬误

这个是滑稽地模仿对方的论点,制造了一个稻草人(注意,这个并不是对方的论点,并且这个稻草人很容易被攻击),对方可能被诱导着维护稻草人,但是稻草人又容易被证明为假,所以,你赢了。

9)诉诸无知

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某命题是假的,那就认为它是真的咯……例如: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UFO从未拜访过地球,因此,UFO是存在的。划重点:①这里,证据的缺席被当作了证据不存在的证据(有些绕口,请多念几遍);②“举证责任”应该由提出主张的人来承担,“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你没有能力证明它是假的,那就请对方证明它是真的吧。

诉诸无知的一个特殊形式是“诉诸个人怀疑”,某人不能想象某事,导致TA相信某事是假的。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觉得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10) 轻率归纳

这个是不是和统计学有关系啊?论证者从某种样本得到了结论,但是,有个样本是不是有代表性呢??

窃以为,“轻率归纳”和“修改定义”(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可以相对起来理解。

11) 非黑即白谬误

看到“非黑即白”四个字应该就能理解,就是给出一个由两种范畴组成的有限集合,并假设讨论范围内的一切事物都必须属于该集合。跳出这种谬误,应该是要先发制人,多问“凭什么”:“凭什么要听你的不是A就是B啊?!”

12) 乱赋因果

还没有证据证明A事件和B事件有因果关系呢,仅凭发生的时间顺序就说它们谁因谁果。

这种谬误有两种形式:①因为A发生在B之前,就断言A是B的因;②A与B同时发生,断言B是A的果。A好累啊,B好委屈啊,有没有想过它们的感受。

13)循环论证

这个我有些难以理解,记得《奇葩大会》有一集,马薇薇和某教授堵一万现场PK,马就说教授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当时对这个词真是印象深刻,因为真的难以理解,或者,我的理解就是,一句话来回倒腾着说……

但是,书中对于循环论证的解释是:待证明的结论被含蓄或明白地置入了一个或多个前提中。在循环论证中,结论有时公然地被用作前提,但更经常的是,它被改写成一个似乎不一样的命题。例如,你完全错了,因为你说的没有道理。陈述“因为A,所以A”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因为爱,所以爱”也是一句屁话咯……)

循环论证有时依靠的是隐含前提,这使得它更难被发现。例如,有人告诉一个无神论者,他应该信上帝,否则他会下地狱。在这里,“下地狱”背后隐含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上帝送他去那儿。因此,前提“存在着上帝把不信的人送去地狱”被用来支持结论“上帝是存在的”。(这段是摘的,敲打一边之后,好像懂了些,so,不懂还是要多读、多念几遍……)

14) 诉诸潮流/诉诸大众

这种谬误依靠的心理大概就是“真理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吧,带有中国特色的道理就是:别人这个年纪都结婚了,你咋还不结婚啊?

15) 诉诸结果

“诉诸结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结果的好坏,来判断一个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请注意,一个命题导致不利的后果,并不意味着该命题是假的!同样,只因为一个命题会带来好的结果,并不能突然让它变成真的。“与效果相关的品质不能转移给产生效果的原因。”(“正确/错误”与“真/假”这两组词让我有些蒙圈,这两个词应该不是同一范畴。“正确/错误”偏实际,“真/假”是逻辑学中的判断结果吧……)

结果有两种,好的和坏的。如果结果是好的,则论证这会诉诸听者的希望(听者OS:有一点点动心啊),但是呢,希望有可能只是痴心妄想(听者还是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如果结果是坏的,则论者会诉诸听者的恐惧,详见“诉诸恐惧”。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只有当这种论证方法被用来衡量命题的真假时,它才是错误的。如果用于处理决策或政策,则并非如此。(大概就是,在理想的辩论状态下,“诉诸结果”是个谬误,结论应该是判断“真”或“假”;如果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诉诸结果”就是一种传播手段,结论是“正确”或“错误。)

16) 诉诸恐惧

这是“诉诸情感”的一种方式,但也有些“诉诸结果”的因素在。“诉诸恐惧”利用了听者的恐惧,设想某命题若被接受将产生一个可怕的未来,而不是提供实证以证明接受该命题将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请注意,“诉诸恐惧”所依赖的可怕的未来,也是幻想的啊。

“诉诸恐惧”的升级模式有两种:①陷入“虚假两难/非黑即白谬误”,即当论证者为受攻击的命题提供了一个且仅有一个可替代的选择;②陷入“滑坡谬误”。

17)滑坡谬误

本书解释它是“乱赋因果”的一种形式,但窃以为它可以归入“诉诸结果”,是“诉诸恐惧”的plus版。

滑坡论证试图证明的是,如果接受某命题,将无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事件,其中的一个甚至多个可能是不好的,所以咱还是不要接受那个命题了吧。很形象的例子是,叔伯阿姨说:“小民啊,你要认真读书啊;不认真读书,你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你的未来就没有希望啊。”(我怕怕的,嗯,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8) 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

熟练掌握马爷爷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能清楚地厘清这两种谬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应该也能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应该也可以)。

“分解谬误”说的是:因为总体拥有某种属性,便推断某局部也一定拥有该属性。马哲老师要敲黑板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合成谬误”说的是:如果所有局部都拥有某种属性,那么总体应该也有这种属性。这个好像用“量变与质变“更好反驳,“-1”是负,“-2”也是负,但是“(-1)×(-2)”就是正( 2)了啊!

19) 形式谬误

本书对于“形式谬误”说了两种类型,“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 ,前者是对“肯定前件假言推理”的歪曲,后者是对“否定后件假言推理”的歪曲。

“肯定前件假言推理”的形式是:如果A则C;A成立;则C成立。(这个是对的!)而“肯定后件”的谬误是,如果A则C;C成立;因此A成立。(这个是错的!)请注意,此处A是C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啊。

“否定后件假言推理”的形式是:如果A则C;C不成立;因此A不成立。(这也是对的!)而“否定前件”的谬误是,如果A则C;A不成立;因此C不成立。(这也是错的!!)请注意,此处还是A是C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C成立,还是可能有如果B的。

最烧脑的五个题(烧脑的19个逻辑错误)(3)

回想一下

一口气看完这19个逻辑常态,想想还蛮有意思的。

因为这些看似荒谬的逻辑错误已经潜移默化得塑成了我们固有的心智模型,所以搞懂了这些,你就理解了大众心理,清楚了营销套路,明白了沟通技巧。主要你得真正明白~

什么?你忘记都说了什么?赶紧再从头看一遍...

认知重塑后你不吃亏....

关注微信公众号“莱兹”,提升个人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