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阳续录二
第十篇:顿悟有风险,开窍须谨慎
字数:1000,阅读时间:2.5分钟
郭大椿、郭双桂、郭三槐是同胞兄弟。
老三这人比较霸道,屡次侮辱两位兄长,后来甚至发展到将哥哥告到县衙的地步。
就在从县衙回家的路上,三槐进入一座庙宇歇息,见到满堂穿黑袍的和尚齐声诵经。中间一位施主,身穿祭祀专用礼服,面容惨淡,宣读祷文时还忍不住落下泪水。
三槐上前询问缘由,僧人道:“他哥哥病危,此来祈福。”
三槐听罢呆立了良久,忽然捶胸顿足,高呼:“人家兄弟怎么就那么好呢!”他一直重复着这句话,直到被人送回家中,还是不眠不休的念叨了两三天。
大椿和双桂住在别处,听说了此事后都来探望,两位哥哥握着三槐的手哭着说:“兄弟呀,你这是要干啥?”
三槐又痴立良久,忽然一把抱住二人道:“你们俩怎么总是如此善良呢!”随后长号数声,用力一蹦,气绝身亡。
所有顿悟其实都是一点一点的进步
幡然悔悟这种事只能当作故事来听,那想必是个极神秘的时刻,犹如电闪雷鸣击顶,或是晨钟暮鼓惊醒,一下子视野开阔起来,并且不可避免的要否定一部分过去。
这听起来像是某些游过西藏的少女的经历,但我不敢全信。历史上较为可信的例证比如佛祖或王阳明,他们可是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之上,严密的论证体系之下,长时间的思维训练之后,才有那一霎那的升华。
如果换做缺乏常识的普通人,那么眼见中更多的情况不是悔悟,而是不断为自己的行为思想找到合理化的证据,建造更加牢不可破的道德高塔,然后深陷在自己的正确中无法自拔。
我始终相信,那些轻易感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人,往往不是学到了什么真正精妙的思想,而是因为压根就不怎么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