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黄帝令史官仓颉造字,仓颉根据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兽足迹形象等造出了汉字的始形,并流传至今十九世纪未,中国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许多人据此认为其是中国汉字最早的来源,并出了很多研究文章,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甲骨文字研究》那么,到底是仓颉造的字还是甲骨文才是中华汉字的肇始,因为这涉及中华文明溯源的问题,有必要尝试进行厘清,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仓颉造字是真实的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仓颉造字是真实的吗(仓颉造字与甲骨文)

仓颉造字是真实的吗

相传黄帝令史官仓颉造字,仓颉根据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兽足迹形象等造出了汉字的始形,并流传至今。十九世纪未,中国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许多人据此认为其是中国汉字最早的来源,并出了很多研究文章,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甲骨文字研究》。那么,到底是仓颉造的字还是甲骨文才是中华汉字的肇始,因为这涉及中华文明溯源的问题,有必要尝试进行厘清。

一、仓颉造字是传说还是真实?

仓颉造字这一说法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一书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说的是远古蒙昧时期,人们都结绳记事,正如《易经、辞卜下》所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正所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但结绳记事,对复杂的事物却不管用,因此远古的人们的都尝试着造字以解此困局,从各地远古遗址发掘看,都有原始文字的初创,陶文、刻骨文、甲古文等都是具体体现,但这些造字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象形。在九州各地先后涌起的造字风潮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却脱颖而出,成为独传者壹也,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仓颉造的字更形象简单易记、表达内容更丰富,字与字之间更易连接和关联,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和情感。二是在黄帝征伐四方过程中,仓颉造的字也参考借鉴了其他部落所造字的优点,为其所用。三随着黄帝的武力初统九州,仓颉造的字更有强制性、权威性和排它性,成为独一,其它字则处于湮灭。

由于仓颉造出了文字,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因此《淮南子》才对此深刻评价到:“昔者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确实,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摆脱了愚昧,能知书识体,开始能明辩事理和是非,因此造成天都要下粟米雨,鬼半夜都要哭泣。因为鬼从此也不容易忽悠到人了,难怪要半夜哭泣了。

《易经》和《黄帝内经》《山海经》并称上古三经,其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后世圣人用文字代替结绳记事。这个圣人没有明指是谁,但一直流传《易经》和《黄帝内经》系黄帝部下根据黄帝口述所作,而《山海经》系大禹时伯益所作。因此这个后世圣人大概率是指黄帝。

那么,仓颉造字到底是传说还是客观真实的呢?

在上古三经中,只有《易经》反映出“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黄帝内经》和《山海经》都没有提及此事,且均没有提及仓颉这个人。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突然提及仓颉造字的事,这时与《易经》问世已上千年的时间,中间往上溯隔着商朝和夏朝,那么黄帝令仓颉造字是世代流传的故事呢还是夏商的书简记载的,现在不得而知。但从《易经》的记载可以确定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造字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但真正以国家统一范式使用一种文字却是从黄帝始,理由是:1、《易经》明确载明“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相传《易经》和《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只是黄帝是令仓颉造字还是令其他人造字考证难度很大,但令仓颉造字真实性最大,因为毕竟代代相传。2、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黄帝初定九州、大禹治水至启建夏、成汤伐夏桀立商,这些历史大事都非常清楚,而且这些上古名人尤其是黄帝家系传承都非常清晰,这明确反映在上古三经的《山海经》中,如此复杂的事尤其是名字,没有较成熟稳定文字记载,只靠口口相传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3、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就制定了历法,推测了阴阳,《易经》就是体现,如果没有文字,历法、阴阳这些复杂问题根本无从实现。4、《史记》载,舜曾作《九歌》、禹曾作《五服》、夏启曾作《甘誓》,中康曾作《胤征》、成汤曾作《汤誓》、《夏社》、《汤浩》,这说明尧舜禹启及商初至成汤时期均有成熟的文字体系,而且已在九州内成普及共用文字,其文字始于黄帝符合逻辑和时间沿革。

二、骨甲文是否是汉字正源?

甲骨文是1898年,也就是清朝末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随之对其研究很多,形成了郭沫若、罗玉堂、董作宾、王国维四大甲骨文考古权威,称为“甲骨四堂”。从甲骨文发现至今,已出土记载文字的甲骨35000余片,从当地农民处收得的超过150000片。然而从其发现到现在,已经120多年过去了,翻译过来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那么这些从河南安阳殷墟及附近发现的甲骨文是否是汉字正源呢,我认为不是:1、从已发掘的古遗址看,中华远古各地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带有一定共性。可能在漫长的创制时间长河中互有借鉴。2、《易经》《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史记》等古籍从未提到过甲骨文的存在,也从来提到华夏文字源自记载于甲骨上的文字。3、从已翻译出的甲骨文内容看,从来提及华夏及黄帝相关事宜。4、从甲骨文的年代测定,大体是殷商早中期,而此时成汤已取代夏桀,成汤早已作《汤誓》、《夏社》和《汤浩》,因此它也不可能是殷商的初创文字,而且也没有必要再初创,如是,则对商统治全国不利,一是成汤始祖契是黄帝及帝喾血脉,祖先创制的文字会自然继承,二是再创文字,在远古交通和信息极不发达的年代,不利推广,更不利有效统治。5、甲骨文只是远古一未知部落创制的文字,有可能黄帝在征战并到创制华夏文字过程中对其有过吸收借鉴。6、既然现代人通过对古文的统一研究、穷经皓首都翻译不了大部分的甲骨文,那显然与汉字不具有传承关系,说明与汉字之间自然流传演化性很差,不是汉字初源。

分析结论:黄帝(令仓颉)造字才是华夏民族汉字的来源,而甲骨文只是远古一未知部落造的字,它既不是殷商造的字,更非华夏民族汉字的来源。古汉字在造字初期可能借鉴过它,也可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