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钗中唯一的出家人,孤僻高冷,才华过人,这是妙玉的Logo(徽标)。通读妙玉的事迹,剩下一件事,就是红迷关注的话题:她的结局如何呢?

回顾第五回判词、曲文,“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描述模糊,留下悬念,但也显而易见,妙玉后来的遭际,与她以往的“高端境遇”存在霄壤之别,乃至大大出乎她本人的预想。

红楼梦妙玉人物详细深析(红楼梦疑案十四)(1)

在正文中,妙玉出场仅有寥寥几次,文学伏笔偏少,但她位列“薄命司”,命运凄惨无可置疑,只是具体情形不得而知。幸而靖藏本四十一回有条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比较清晰地点明了妙玉的后文。

原批不带标点,总体缺乏通顺。批中的□代表缺字,或抄录不清。通看全批37字,前半条相对流畅,后半条顺序有误。红学家们做过校勘,如周汝昌老先生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较原批多出一字,顺序上做了较大的人为调整和编排。这能否代表批语的原意呢?首先说妙玉“屈从枯骨”,“枯骨”被定义为“老年权贵之人”,这种比喻少见而生硬,应该是文字组合中无奈的选择。其次,妙玉的性格冷僻孤直,刚而易脆,书中说她因为“权势不容”才潜往京城,怎又选择屈从“老年权贵”?这种反转实在突兀。

细细揣摩原批,会有一种直觉:“枯骨”是对应妙玉的,指她在遭受不幸命运后死去。同时,这也更符合小说对人物的性格设定。

真有学者这样解释,譬如戴不凡先生,后半条校勘为: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

略显琐碎,却非常直观:红颜薄命、化为枯骨。这更符合妙玉的终局,而非屈从于所谓“老年权贵”,苟且一生。妙玉自号“槛外人”,欣赏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代表她的人生态度、精神修养。一个清醒孤傲、目下无尘的人,她会选择抗争还是苟活?

本人认为,后半条批语字序淆乱,多是抄录时有所疏忽,但抄写顺序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次序颠倒。尤其前半条抄写正确,后面突然出现语序错乱,说是抄手“间歇性”走神眼花,似乎理由不够充分。

从情理上说,誊抄批语不同于正文,出现少量错字在所难免,一般只会出现一、两处错字和漏笔。“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一共20字语意连贯,虽然后半条略显不通,但也不会错得太离谱。很明显,这条批语从前一个“母本”抄录而成,从抄写的角度来说,要错到“混乱不堪”的地步还真不太容易。这不同于考古,并非是由字幅残片凑集、重组的结果。

经过细心校勘,本人的结论:这条批语没有大的次序错误。抄手抄到最后,发现漏掉了“各示”两个字,于是在批语末尾补上(为了抄录整洁,不便在批中加字)。□的缺字是个语气词“乎”(笔画少,草体分辨不清),正常收尾,如此而已。

依照上述结论进行还原,本人试校如下:“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乎]?”与原批的文字顺序一致,只将“各示”二字提到“劝惩”之前,末尾将缺字替换为“乎”。通读下来竟然意外地顺畅,且符合脂批简略精当的语气,应该说呈现了脂批的原貌。

红楼梦妙玉人物详细深析(红楼梦疑案十四)(2)

下面将通过几个步骤,达成本文的最终目的:解密(批语解读、人物命运揭示)。

一、批语出现的背景。

在四十一回,批书人有感于妙玉的乖僻行径,题写了这条眉批。当时妙玉用茶水招待游园的来宾,有个成窑茶杯是刘姥姥喝过的,妙玉从心底嫌弃这个乡村老太,吩咐她喝过的茶杯别收进来,在外头搁着,事后多半会摔碎或扔掉(后经宝玉劝说,送给了刘姥姥)。

别忘了妙玉是出家人,她的行为不仅未能体现众生平等,亦且带出一丝世俗的刻薄。这一回集中刻画妙玉,可以看到她喜好收藏古玩(贪著外物),言语傲慢、有违平和(讽刺黛玉是大俗人),还表现出惊人的洁癖(众人走后要求洗地)。种种清高孤僻的表现,脱离了出家人应有的平等、亲和、觉悟的修持。

妙玉不象个出家人,她示现的世俗习性甚至超过了一般众生。批者显然通晓小说后文,清楚妙玉的结局,所以写下这条人物点评性质的眉批。在六十三回,熟悉妙玉的邢岫烟说,“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诡僻”即诡谲、怪癖,超乎常情常理。又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都是一针见血的评价。

二、解读校正的批语。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意思是:妙玉对刘姥姥区别对待,显露了性格中的乖僻之处。殊不知过于追求洁净,会让世人侧目、厌恶,这就叫“过洁世同嫌”。

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乎]?”几乎将妙玉的后文和盘托出。意思是:他日妙玉流落到瓜州渡口,以往各种乖谬秉性,将会一一得到“劝惩”,即受到惩罚、对治,最后会碰壁、吃亏,到那时不觉得悲哀吗?一个屈从的女子最后哪能不化为白骨呢?

通观整条批语,批者的心思一览无遗:在四十一回,批者看到妙玉种种孤僻、乖谬的言行,明确指出这是妙玉的“偏僻处”,并引用曲文“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即过于清高、孤洁,会使旁人看不过眼,遭到一致的嫌弃。批者由此联想到后文,妙玉流落到瓜州渡口,依然癖性不改,然而江湖险恶,不同于贾府的循礼包容,乖谬的性格终于让她在外头吃了大亏。也许碰到恶人、歹徒,在不得以的情形下,妙玉暂时屈从了,但以她的性格,结局自然是饮恨身亡。

红楼梦妙玉人物详细深析(红楼梦疑案十四)(3)

三、解析妙玉的结局。

问题来了,妙玉为何流落瓜州?当然与贾府被抄有关,妙玉在拢翠庵带发修行(元春归省,为了粉饰门庭,由贾府正式下帖迎请入园),她不是府中的主人或奴仆,而是个出家人,与贾府的罪行没有牵连,所以贾府败亡之后,她被遣散了。由于妙玉不愿重回以前的住处西门牟尼院,一时无处落脚,权衡之下只能返回原籍,也就是苏州老家。

更大的可能是,妙玉毕竟在贾府待过几年,虽然没有直接干系,但仍然遭到处置,结果是:责令遣返原籍,不准在京逗留──依然要返回家乡。瓜州只是返乡途中的一个渡口,在这个地方,妙玉因为某些“不适当言行”惹了祸,招来一伙歹人的劫持。

前文有个伏笔,妙玉的师父“精演先天神数”(神机妙算),在临寂的遗言中,叮嘱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但贾府势败后,妙玉失去栖身之所,或是被官府勒令回籍,迫不得已之下,妙玉违背了师父的遗言,无奈返回家乡,这一结果注定了她的悲惨遭际。

具体情形如何呢?不要忘了,妙玉喜好收藏古玩,她寄身的贾府虽然抄了家,但她是出家人,并未丧失全部私财。在瓜州渡口,或许露了财,或许因为美貌,引起一伙强人的觊觎。妙玉平素眼高过顶,不懂得低调收敛,她的自矜、傲气显得非常扎眼。以往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应该说无有大碍,但行走在人心险恶的江湖,她处事应对的生疏、各种不近人情的乖僻就成为致命的缺陷。

妙玉落难的细节无法还原,只能进行大致的推测。“续书”的描写,妙玉被歹徒用迷香迷倒,劫持而走,当时她无法反抗,醒来后会如何呢?一定是痛不欲生,甚至以死抗争,“红颜固能不枯骨乎”?在结局上近乎一致,只是这种演绎与脂批强调的细节不太吻合──妙玉的“偏辟处”在瓜州渡口会一一得到“劝惩”,并且一定与她“过洁世同嫌”的习性有关,她的遭劫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红楼梦妙玉人物详细深析(红楼梦疑案十四)(4)

妙玉款待钗黛

研读妙玉的曲文。“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美貌、才华是一方面,紧接着“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揭示人物另一个侧面。再接着“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凡人吃肉食,妙玉认为沾染了腥膻之气;凡人穿戴绮罗,妙玉认为太俗气。作为修行人,这恰好证明自己的心地不清净,还持有分别心、傲慢心。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陪伴着青灯古殿,度过了青春年华,本以为人生会有一个好结果,到头来却是“风尘肮脏违心愿”。“风尘”,本义是世俗纷扰,或长途奔波的艰辛;“肮脏”,读kang\zang,第三声,本义指刚直不屈,字形、读音与现代有别。全句的意思是:到头来,与往昔的心性、志向相违背,只能在世路风尘中辗转挣扎。

请注意,“肮脏”、“风尘”属于多义词,现代人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我们结合古人的诗句加以体会。如宋代黄庭坚诗句:“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宋代苏轼诗句:“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论”;唐朝韦应物诗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唐代杜甫诗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妙玉带发修行,却未能蠲除人性的弊端,外相显现为孤洁清高,其实映现了内心深重的世俗习性。结局如何呢?“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白玉陷于泥污,剩下的只有慨叹和惋惜。“王孙公子”,古代对青年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宝玉。宝玉和妙玉有过几次“亲密接触”:内室饮茶、庵堂讨梅、生日送帖等等,按宝玉的脾性,难免对妙玉牵记在心。

红楼梦妙玉人物详细深析(红楼梦疑案十四)(5)

妙玉细听联句

判词很简单,内涵也一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不是褒扬,而是一种否定,对妙玉修行生活的揭示和定性。“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淖泥”指龌龊、险恶的局势。分析上、下句的语意勾连,“终陷淖泥”分明与“何曾洁”、“未必空”的否定句势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或者说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判词、曲文与上述脂批对后文的暗示是一致的。尽管靖藏本已经迷失,却不能掩盖这条批语映现的“真实度”。退一步说,就算抛开靖本批语的提示,妙玉返回原籍的结局也趋于合理。小说对妙玉的“偏僻处”着意刻画、重点凸现,俨然成为“性格决定命运”的一种典型诠释。

审读这条批语,可以看出批者的态度:哀其不幸,痛其不省,并警示于人。批语说“各示劝惩”,是严肃的口吻,针对妙玉种种乖僻不近人情处的直言。虽然她美貌仙才,但奈何人性的缺陷令她陷入危局。批者认为,这样凄惨的结果,是对她乖僻孤傲的一种讽惩,当为世人所警觉。

援引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蒙府本

图片来源:1、头条网免费正版图库。

2、《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私人藏书,摄影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