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微游河北##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邯郸 · 古石龙景区
天下第一龙(古石龙景区)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处的丛台区三陵乡姜窑村,其西依紫山,东望赵王陵,南临龙神道观,北连凤凰台,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因发掘出举世无双的古石龙群而得名。
天下第一龙(古石龙景区)地貌奇异,其断崖高耸,岗峦起伏,岭路盘桓,绵延数十里,景区内湖泽、平川、沟壑、丘陵、石崖相依相连,并有许多文化古迹,主要景点有古石龙群、罗敷潭、龙兴寺、五龙道观、龙饮湖、凤凰台、愿望谷等30多处景点,显示出了其丰厚的浓郁文化底蕴,是融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生物,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时至今日,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那么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由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并没有关于“三皇”的记载,故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并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其称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进而暗示了三皇中伏羲氏在我国龙图腾崇拜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却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氏族标志兼取了其它氏族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了“龙”。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有了皇帝的说法后,龙更是成为了皇帝尊贵、威严的象征。但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种图腾或者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神异的存在,可以呼风唤雨、驱邪避灾。在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龙这一形象深深扎根于民众心里,成为了神圣的代表。
1988年2月,现丛台区三陵乡姜窑村的村民在卧龙坡上取土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条巨型石龙,并在进行了自发保护的基础上,上报了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派专家前来查验,专家们看到后都很惊讶,这些石头外面是黄色,里面是灰色,很像骨髓。龙体是由大致相同的中空石块组成,外部呈土黄色,内壁颜色灰黑,如同一条巨型的“脊椎骨髓”。在石块断面还有清晰的树木年轮形状,由外向内逐层收缩,非常奇特。
而据当地村民说,附近方圆20公里以内没有类似的石材。后经主管部门进一步组织挖掘,发现其由沙石岩形成,之间有石灰粘合连接的龙形石制品,并将其称为古石龙。其中最长的大龙首高6米,宽4.3米,长达369米,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征,有龙头、龙角、龙骨、龙腔、龙爪、龙尾,整条龙不仅完整地卧于底盘之上,且形象逼真,龙体巨大。大龙时至今日已挖掘出32米。龙身骨节是由一米左右砂岩石块组成,中空,左有一爪。整体看来,气势恢宏,神采飞扬,大有一飞冲天之势。
姜窑村后来在大龙旁边又陆续开掘出其它九条石龙,其石质与大龙相同,并与大龙一起布成了“十龙阵型”,并称之为古石龙群,大龙头偏东北,尾偏西南,伏卧于卧龙坡中,头伸出坡外,到坡前河中,有伸头吸水之势。大龙龙体潜伏在高15米的卧龙坡的黄土之下,昂首东北,正好面对相距1公里的赵王陵。小龙形体较少,与大龙并向而卧,体型盘屈有致,俯仰之姿各有不同,与大龙簇拥相随,形成气势磅礴的龙阵。现如今已在其上方建成了“天下第一龙”展馆。
而据村中老人回忆,在石龙刚出土时,龙头还曾向外流水,后来龙头被毁,现在的龙头为近几年雕刻而成。整个“十龙阵型”龙群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天然成趣,正应“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
经国内多位权威专家研究论证一致认为,此石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古老、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龙,堪称“天下第一龙”。对于这样神秘的古龙群,后人开展了持续性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具体、准确的科学论断出现。有关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人文学家经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粗犷加工说”。地质学家根据石龙卧处地质剖面分析,认为石龙建造的全过程是:首先利用自然陡坎或借助水力冲刷,将两三系砂岩突出暴露,清除围岩粘土,在砂岩岩层位按照人们神话想象中的龙体姿态人工粗犷加工,而后把多余砂岩在别处加工并雕刻成形,搬运至此,按照赵王陵墓群整体布局砌置成形,胶凝成一体而保留。根据岩石的透水性能,迫使地下水改道,从龙口咽喉通道流出。这样,石龙就象神话传说中所描述的龙吸水的形体,逼真地展现在俯仰者面前。
二是“自然形成说”。在石龙所处的五龙岗及附近周围地区,采集到大量的石岩块,采集到大量的石岩化石。距此1.5公里的赵王陵附近,也采集到许多古海底藻类、蕨类等植物的化石。由此可以推断邯郸姜窑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时间推移、地层变迁、水冲击、地震或火山爆发等原因,自然形成了这神奇之物。
三是“镇陵之物说”。石龙面向东北方向的赵王陵,与1、2、3号陵台同处在二叠系地层断带的北沿上,距离相等,位置一致,尤其是在邯郸有这样一条流传的古语,说:“赵王躺在陵墓中,头枕紫山,脚踏滏阳河,左靠辽阔平原,右有神龙护驾”。那么,这“护驾神龙”就是我们眼前的石龙吗?历史已无任何记载。究竟是当年赵王建陵时为符合风水,修造了这条石龙,还是发现此地有龙气是龙脉所在,才将陵建在这里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量与研究。
2007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探秘巨龙阵》摄制组来到古石龙景区,拍摄了7集专题片。该专题片以古石龙形成的种种谜团为主线,以探访附近百姓、走访专家、现场挖掘为素材进行拍摄,辅以当地历史文化为铺垫,通过影视技术手段再现揭秘古石龙成因的过程。同时,央视还邀请中科院和地质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到该地实地考察,以拿出具有权威性的古石龙成因结论,并对专家研究考察古石龙的情况进行全程拍摄。2011年8月19日CCTV科教频道还对该石龙进行过报道。
而在天下第一龙左侧的四条小龙前,有一直径6米、深2.5米的水池,其水甘冽爽口,沁人心脾,且水池四周围和底面全是岩石,自古未曾枯涸,而且水位持平,四季如常。据说用这池中水熬制的草药不会苦,常饮还能滋润肌肤、延年益寿,千百年来,村民受益匪浅,因此得名“医家池”。
古石龙景区内还有罗敷潭,罗敷潭原名龙池、黑龙潭。罗敷是中国著名的美女,当年赵王欲纳罗敷为妾,罗敷不从,投潭而死,黑龙潭以此改名为罗敷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到此,并留下诗句。在过去,罗敷潭边有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柳树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汇至潭根,咕咚有声,如音乐般美妙动听。一到雨季,雨水顺山而下,汇至潭根,猛然跌下,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瀑布。旧志载:“相传夏季每年有白气起至潭中,上达云际,历久不散,如龙之吸水。”行至潭边,空气清新,使人心爽神怡,是消暑度假之绝佳妙地。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村民发现石龙的地方古时候的名字就被称作卧龙坡,而至于为何被称作卧龙坡至今仍未发现相关文献记载,尚须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发掘,进而让邯郸的“天下第一龙”谜团大白于天下,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我们是真正的“龙的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