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我是史心可鉴的九之亮,九之亮只做原创内容,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

文/九之亮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力求富国强兵,圣贤学者迎来了时代机遇,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显神通,经世致用的学说甚嚣尘上,仅存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也大多被圣贤学者历史化,甚至谁是上古第一神王都悬而未决。纵然是大势所趋,但遗失的神话难免让人感觉些许遗憾。不管怎样,先秦圣贤书中还是为我们留下了神话的蛛丝马迹。

本文继续承接上文,借助先秦百家学说论证谁是至高神,帝俊、东皇太一、昊天上帝遗憾退场,那么伏羲、女娲、黄帝谁将是最后的王者,请诸君听我道来。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1)

伏羲,道家学说的形象代言人

笔者写伏羲颇费心思,关于他神话事迹的先秦材料极少,而且多以道家笔下圣德之人的形象出现,虽与黄帝多有交叉,但又没有神话背景做比较,我也尽力做到自圆其说,也希望读者能多提意见,完善伏羲体系。

伏羲,也称为伏戏、包戏包牺等,后人尊称人皇、人文始祖。

《庄子》曰:“豨韦氏得之,以挈(驾驭)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调和)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又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又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又曰:“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篷之所行终也,而况散焉者乎”

又曰:“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又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 ,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我们要了解以上观点,需要结合当时道家学术背景。战国中晚期,阴阳从自然概念向抽象的哲学概念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行,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列子等。简要摘抄如下: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管子》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

《庄子》:“天地者,形之大者,阴阳者,气之大者。”

《列子》:“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

道家把道作为了天地间的最高法则,为了更立体化、形象化的宣扬道法的精髓,道家圣贤需要把抽象的哲学概念人格化,那么上古神鬼、帝王乃至天地,都成为了道发挥作用的载体,其中“伏羲”成为了重要的人格化载体,而且其地位在秦汉之际更是上升到造物主的范畴(汉初黄老学说盛行)。那么表现“伏羲”地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主流思想中的中央神帝黄帝相比较,我们从刚才《庄子》文献中可知,伏羲“至德”而黄帝“德衰”,且说黄帝很有求道之心,向广成子潜心学道,才能登上云天。

同时所涉及的文献中,伏羲等人物都是以“氏”(氏是姓的分支或者古帝王、古圣贤的尊称)为称谓,唯独黄帝没有“氏”称谓,在文辞中显得格格不入,如果黄帝是远古帝王,难道没有“氏”的称谓?

因此笔者认为:黄帝在战国主流观念中,他是中央天帝,是天神,而不是所谓的远古帝王(《他是华夏人皇,更是无上神王》中已有论述),在庄子文献中出现,也只是为了凸显道家典型“伏羲”的地位及突出“道”的至高性。当然战国末期后,为了让黄帝更加远古帝王化,硬生生的把轩辕氏与黄帝混合在了一起。

我们再看下与道家思想关系密切的《周易.系词》,书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同样的模式,黄帝依然没有姓氏,时间轴上依然很突兀的排在包牺氏(伏羲)后面。

《帝王世本作篇》曰:“伏羲作嫁娶之礼、瑟(五十弦)、琴” 。且书中人物按照燧人、庖牺、神农、黄帝为时间轴排序。这部历史书依然没有赋予黄帝氏族,更让笔者坚信黄帝的最初形象就是天帝,而伏羲只是新出现的符号化、人格化的道家人物(嫁娶之礼、琴瑟之和不也是阴阳的延伸的吗),或者说道家笔下的远古圣王。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2)

然而上天总会给你意外惊喜,改变伏羲命运的一部书出现了。

千年墓中无人问,一朝现世天下知。

这就是小小《楚帛书》的魅力所在,这部帛书图文并茂的记录了楚地的神话传说、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等内容,我们就不过多研讨内容了,如果诸君感兴趣可自行查阅。笔者关注的是:这部帛书最早让包戏(伏羲)与女娲登上了至高神的宝座。

摘录如下:《楚帛书》曰:“曰故大熊包戏,出自(震),居于睢……每(晦)水,风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为禹为契……。

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千有百岁,日月生……。四神乃作,至于覆(天盖),天旁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保),奠四极……

共攻(工)步十日四时……”(内容太多,本文仅节选一部分)

大体意思为:传说天地未形成之前,世界处于混沌状态,这时上古大神包戏(学者多认为包戏即为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妇,并生下四子,并让四子担负起治理天地,代行四时的职责。四子号令禹与契共同治理大地。千年过后,日月出生。此时天地不稳,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了三天四极。后帝又制定了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完善了历法规则,天地和谐运转。

在这部书中,伏羲与女娲具备了混沌世界至高神的地位,夫妻两人带领四时神,并与炎帝、祝融、共工等大神共同开创了天地。凭心而论,这部书严重挑战了黄帝至高神的权威,不得不让笔者慎重对待。笔者承认这部书的考古文化价值,但神话传说部分我还是提出以下几个质疑:

一是同一时代的楚国竟然出现了两个至高神,位于楚国上层的屈原与不知名墓主相比,哪个可信度更高?

屈原是楚国贵族、名士,在当时的时代,其学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传播力,作为名士,个人声誉无比重要,即使屈原不愿承认黄帝的至高性,还是通过很隐晦性的哲学语言“太一”,塑造了楚国最高神“东皇太一”的形象。而《楚帛书》来自于一个长沙不知名的楚墓,学者大多也把此书作为觋巫祭祀用的巫语,加之楚国地广人稀,神话传说的地域性特征很明显,显然《楚帛书》中的神话传说不具有普遍性,也代表不了主流意识。

二是禹与契在大多先秦著作中“祖先属性”极高,为什么《楚帛书》中神性大发,突然成了混沌世界的开创者了?

简单摘抄几段:

《国语》曰:“虞氏禘祭黄帝,祖祭颛顼,郊祭尧,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祖祭颛顼,郊祭尧,宗祭;商代人禘祭舜,祖祭,郊祭冥,宗祭汤;周代人禘祭喾,郊祭后稷,祖祭文王,宗祭武王”又曰:“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

《荀子》曰:“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帝王世本》曰:“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等等。

在先秦学说中,禹是夏朝开创者,契是商朝开创者,皆是人王的设定,即使有神性,但也不可能超过炎帝吧,而在《楚帛书》中却一跃为创世级神级人物,实在无法让笔者相信其可信性。

三是炎帝与包戏到底哪个更强,创世神包戏的后代四神,被炎帝随意调遣?

《楚帛书》中记载:“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保),奠四极”在生日月后,炎帝很突兀的出现了,而且一出场就命令包戏的四个儿子下来为人间服务,情节上说不通,而且与包戏创世地位的角色设定严重矛盾(命令四神,不请示下包戏吗)。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楚帛书》世界中,炎帝才是最高主宰。

以上三问,笔者论断:《楚帛书》各种人物,纯属拼凑,且选角色的时候,都完美避开了周朝的官方信仰,伏羲、禹、契、炎帝、共工都与周王朝神系不相干,果然“不服周”的性格很强烈。结合《楚帛书》表现的阴阳五行思想,书中包戏依然是阴阳学说传播到楚地的符号化人物,只不过通过巫师的包装转成了神话人物。故包戏的神性远不如黄帝,更不用谈至高神属性了。不过本文对我捋顺《山海经》神系族谱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以后会有撰写。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3)

楚帛书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4)

咱们继续再看一则材料,《列子》记载(节选):“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列子》此篇论述非常直观的展现了“伏羲”地位,可以作为笔者有力的证据。文章中有三个关键人物:帝、禺疆、伏羲。我们先看“禺疆”,《山海经.海外北经》:“禺彊,人面鸟身,珥(ěr)两青蛇,践两青蛇” 禺彊是山海界北域的神,北域又是颛顼帝的统治范围(以后笔者会专门写一篇山海经神帝传说,此处不再赘述),颛顼又是黄帝的后代,据此推理,此文中的“帝”可以推断为颛顼帝,读者如果持怀疑态度,那么索性认为是黄帝,毕竟禺疆所处的山海界,黄帝是至高神。我们再根据“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语句,很明显黄帝与伏羲高下立判,帝的时代远远早于伏羲。

再结合《列子》其他记载:“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这段主要记述杨朱的人生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文中对三皇五帝之事已若觉若梦,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年的事情,可以确定已全部消亡。笔者从这段话,也可判断出三皇五帝早于伏羲时代。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5)

归墟

最后,诸君是否发现一个问题,极力推崇阴阳哲学概念,抬高伏羲地位都是“不服周”的楚人,从屈原的“东皇太一”,到楚墓现世的《楚帛书》,再到疑似楚人庄子的各种伏羲观点,无一不与“不服周”楚人相关,或许神话也是了解地域族群特点的一个途径。我们来做个“伏羲”小结:他崛起于道家阴阳,盛行于邦国楚地,奠基于秦汉之际,但在先秦时代大神中,至高无上的最高神还是非黄帝莫属。

说了这么多,眼见为实,看看伏羲的样子吧。

《列子》曰:“庖牺氏(学者多认为指伏羲)、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是笔者在先秦文献中发现的唯一记载。

华夏古神排名(谁是华夏至高神)(6)

伏羲大神,在本次至高神争霸赛中也落下了帷幕,下文我将揭开女娲娘娘的神秘面纱,也会做一个通盘总结,为本次至高神的论述画下圆满和谐的句号。敬请关注,多多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