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4906字,阅读大约需要10-15分钟。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1)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乱的年代。外戚、宦官、军阀、豪强、黄巾农民起义军之间互相斗争,瘟疫横行,由黄老之学和神仙之术相互结合的道教在民间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虽然道教在应对瘟疫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很多的道教弟子不过是打着“降妖除魔、治病救灾”的旗号,为自己谋取私利。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为救助世人他不断的拜师学艺、不断的行医救人,因其高超的医术和仁爱救人的事迹,深受百姓的爱戴。

一、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与无奈的“坐堂行医”

张仲景,字仲景,名机,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曾经入朝为官,从小喜欢医术,名医扁鹊是他小时候的偶像。长大后的张仲景十分牵挂饱受疾病之苦的病人,于是四处游历,他一边遍访名医谦虚求学,一边行医救人,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经过他的手,都能痊愈。他一生救人无数,据传张仲景年老病危时,长沙的百姓特意赶来看望他,由于心中感恩张仲景,他们希望百年之后能把他葬在风水较好的长沙,可是南阳的百姓也舍不得张仲景,于是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2)

张仲景

酷爱医学的张仲景,十岁就拜在了名医张伯祖的门下,潜心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南阳一代的名医,他一生刻苦研究医学,很多难以治疗的病人都被他治好了。张仲景拜师以后,非常用心的跟随师父学习医术,并不因为自己是公子哥而偷懒。无论是采药、制药,还是研读医书、跟随师父出外行医,张仲景从来都不会觉得苦,一心跟随师父学习。

张仲景刻苦学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师傅,张伯祖把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的 教给了他。学业有成后,他靠着精湛的医术渐渐在当地也有了名气。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仍然会去向一些有名的医生请教医学知识,为了学到治疗某种疾病的办法,张仲景还会给别人做学徒,诚心求教。

甘伯宗在《名医录》中记载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过三年的长沙太守。按照民间的说法,虽然他因为某些原因做了太守,但是心里还是牵挂病人,于是他定下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百姓到衙门问诊不问政的规矩,百姓都知道张仲景医术高超,所以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到衙门去看病。

也有人说张仲景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嫌。因为当时很多道士假借行医之名,在家中传教,当时的朝廷对于在家中看病的医生盘查的很严格,所以张仲景想出了开堂问诊的办法,来避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更多的人认为张仲景出堂问诊是处于对病情的准确诊治。当时很多医生靠的是家传医术学习药方,有人来求医的时候经常是简单的问问病情,号号手脉就出药方了。张仲景认为这样的诊治方式对病人是不负责任的,医生应该走出家门,接受众人的监督同时仔细的为病人诊断之后再开药方。所以大胆的开创了出堂问诊的方式,以图改变当时医学界的现状。关于这些或许我们能《伤寒论》的原序中看到一些答案。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三、张仲景的医学贡献和谦虚求学的精神

医术在古代是一种生活技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官职。因为同行是冤家,所以一个没有家庭医学背景的人,想要学习好医术是很困难的。就像张仲景虽然拜了名师,若不是师傅高风亮节再加上他的刻苦认真的精神打动了师傅,这种家传技能师傅又怎么会对他倾囊传授呢?

有了一定医术水平的医师,想要提高自己技能水平,只能是靠拜访名医学习和自己不断实践以及研读一些前人的医书;又或者是到朝廷为官为朝廷服务,才会有机会阅读到更多的由朝廷收藏的医学书籍。张仲景心中牵挂的是百姓,所以他是不会到朝廷为官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张仲景选择了最苦最难的游历行医和拜访名医学习的道路。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3)

张仲景读医书画像

01在乱世中,撰写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大约生活在公元150-公元219年间,根据《后汉书》的记载那是一个瘟疫频繁发生的年代,有记载的瘟疫次数达11次之多。古代医学水平较低,饱受瘟疫 之苦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却又无良药可求。于是一些传教的道士和庸医不过是借此机会敲诈穷苦百姓,并不能真正治病;一些有能力的医生能治病,却不愿意免费或者低价为穷苦百姓服务;一些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想治病,能力却不足。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的张仲景,立志写书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瘟疫,了解疾病,让更多的医生能够快速的通过书籍获取治病就医的方法。

写医术光靠自己的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前人书籍。在潜心研读《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后,张仲景在《内经》等书籍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其它医学家的治疗方式,历经数年终于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该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书被尊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后世对《伤寒杂病论》的评价特别高,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不过成书以后的《伤寒杂病论》命运却是坎坷的。最初书籍只是靠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张仲景去世以后手抄本越来越少,书籍几乎就要失传了;幸运的是王叔和发现手抄本残卷后,加以整理和收集重新制定了《伤寒论》。到了宋代书籍被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由官方校定发行。

由此可见张仲景著书的过程十分的细心,本身的医学水平和在书中给出的治疗方案都非常的高明,虽然当时只是靠手抄本流传,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推荐,但是当后世社会大环境稳定后,立即被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不是经典医书又怎么会如此受世人尊宠呢?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4)

伤寒论

02大胆创新,开创多种新疗法

后世很多人认为人人工呼吸、饺子和肛门栓剂等疗法是由张仲景开创的 ,关于这些传说我们无法考证,只能从故事中体会到张仲景大胆创新、善于思考、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也能感受到百姓对于这样的一位大医的感恩和怀念之心。

据说有一次张仲景在出诊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刚上吊不久的死者,亲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亡了,在一旁哭泣。他询问了上吊的时间后,觉得还有救,就让众人抵住那人的腹部与腰部,用双臂起落一压一松,重复动作半小时以后,那个人有了呼吸,在张仲景的指挥下,又坚持压松了 短时间,本来大家认为死亡的人又活了过来。

张仲景遇到一位因高热便秘的病人,从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这也不算是什么疑难杂症,开几副通便的药就可以了,问题是张仲景发现这位病人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身体非常的虚弱,担心泻药吃多了,病人的身体受不了,但是不吃泻药也不行,热毒不除病人也是受不了的。几番思量以后,张仲景用蜂蜜制成了药腚,从病人的下部塞入,不仅治好了便秘,还让病人免受了泻药之苦。

虽然这些故事多是在民间流传,史料中并没有的记载,不过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张仲景对于诊治疾病要开拓思路的主张。张仲景学习前人的医术,但并不拘谨于前人的治疗方子,而是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用药,因此开创了很多新的治疗办法。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03成名后为学技能,再做学徒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5)

张仲景医圣祠

张仲景出师以后,经过几年的历练和不断的学习医术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当地的名望很高。但他只要听说那里有名医,就会去拜访学习。

不过作为同行也作为家传技能,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和技术传给别人的。对于这种情况,张仲景有自己的想法。他相信医者父母心,也相信只要自己谦虚,愿意帮助别人,就一定能和同行互相传授技能,共同提高水平。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的医生,就不远万里前去学医。到了地方以后的张仲景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而是专心给他做起了学徒,每日耳读目染,一边干杂活一边学习。

有一次有一位病人来求医,他的师傅虽然治好了背疮却无法诊治其它伴随症状,导致病人出现了昏迷,情急之下张仲景出手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个时候师傅才知道他是比自己名气还要大的张仲景,惭愧和感动之余师傅把自己的心得和技能都传授给了张仲景,张仲景也把自己的心得和技能教给了师傅。

张仲景遍访名医学习的故事很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是首先的阻碍,到了地方以后师傅愿意不愿意传授技能又是新的难题,张仲景要走的路很远,想要拜访的名医很多,这份执着和谦虚的学习精神打动了很多的同行,双方都受益匪浅,这也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四、张仲景敢于破除迷信的精神和仁爱思想

人在饱受疾病痛苦,无法得到诊治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神灵思想所迷惑的。古人本身就迷信,再加上当时的道士确实有一些治疗普通疾病的办法,所以很多患有瘟疫的老百姓,很容易被邪恶的道士们蛊惑,偏离正确的治疗疾病的方向。

张仲景对于百姓的疾病之苦感同身受,对于哪些靠神灵思想蛊惑百姓的人深恶痛绝。处于这样的思想,他勇敢的批评当时的不良之风,并用自己的实践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打破所谓的神灵思想。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6)

张仲景铜像

01批判迷信

道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杂乱的门派,他们研究天文、地理、医学,参与占卜、祭祀等各种民间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很多正义的道教人士,也会给穷苦百姓看病施药,对此张仲景并不反对。

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说,医生为患者诊断病情,提出治疗方案这是一件很单纯的事,饱读医书的张仲景深刻的明白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的道理。对于把治病救人这样简单的事,跟占卜、神灵结合起来,给医学披上神秘的神学色彩的社会风气,张仲景是十分反对的,并借助医学原理来反对迷信。

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张仲景指出自然界的万物是借助五行之气运转化生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主宰,传承了自然界的五行之气,才有了五脏的生理功能。他通过对天地和人体结构的描述,来阐述生理病害属于器官功能障碍的道理,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不要相信所谓的神学救人。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02仁爱思想

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说:任何人的爱,应当是意识清醒,思维聪智的感情,应当是高尚精神的爱。但是这种爱又是什么呢?——即是生活,即是精神,即是光辉,……一切由爱来维系,而全部世界就是爱的表现。张仲景的仁爱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待病人的态度和关心贫苦大众,并无偿给出治疗方案上。他做出的很多药方,取材都较为容易,效果也非常的好。

在张仲景的心目中 ,医生不能以追逐名利为目的行医,而应当把病人的疾病当做自己的疾病来对待,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病人,在能够治疗病人疾病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病人的痛苦。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张仲景能够在做太守时还为普通百姓开堂问诊,不收取诊费的做法,可以看出来在张仲景的心目对人是非常尊重的,颇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平等是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张仲景在冬季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衣不蔽体,耳朵都冻伤了,心里非常的难过。回家之后,潜心钻研开出了先把辣椒、羊肉和祛寒的药材煮后切碎,用面皮包裹再重新回锅煮熟的 御寒食疗法。想出来办法以后,张仲景赶紧让徒弟们支起大锅熬制,免费分给过往的穷苦路人。

怪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势其末,忽弃其

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

张仲景从小酷爱医书,长大后看到百姓饱受战乱和瘟疫等疾病的危害,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医救世的医学思想。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行医救人,到了晚年为了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给更多的人,撰写了医书《伤寒杂病论》并毫无保留的让需要的抄写。他心中的爱是如此的无私和长远,真是当之无愧的苍生大医。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和主要贡献 访张仲景祠仰望1800年前(7)

小学生参观张仲景熬制祛寒娇耳汤

在张仲景一生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的荣华富贵和名利,更多的是他虚心求教、治病救人的故事,而从他留下的医学书籍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对医生的教诲和专业的医学理论以及治病良方。虽然已过将近1800年,张仲景留下的医学知识,仍然在帮助我们,张仲景刻苦学习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张仲景的仁爱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文,就问情感,喜欢古典文化和人物故事,欢迎关注,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