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凌琴

八鱼李氏家族是陕西大荔的名门望族,在他存在的二三百年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留下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楼,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墓群,同时, 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美好传说。

根据石墓群墓志铭记载,李氏家族的先祖于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迁到大荔沙苑,以后历代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1)

李氏家族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当起于康熙乾隆年间。当此之时,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已经结束,社会安定,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发展时期,国力民生都蒸蒸日上,史学家称其为“康乾盛世”。

李氏家族正是成长在这样的年代,国家的安宁为李家经商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作为陕商的一支,李氏的先祖们走南闯北,为商品的流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

《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一书中记载:“本村李姓共分四门,是由树敏、树德、树本、树囗(玉)传下来的,后来各立一堂,即明远、致远、志远、永远,共有四堂。‘德记’‘贵记’是老二和老三家开的,老三还有“万顺德”号设在三原县,有“振丰恒”是个钱庄,也是老三家开的,此外还有一个铁货庄开在同州城,铺号名“万顺李”,从大荔到西安有十八马站,李家几家都有生意。此外,在上海、兰州也有他们的生意。”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2)

这本《调查》写于1956年,与后来在村上了解的和墓碑记载的大致相

同。

由树玉、树本、树德、树敏往上追溯,他们的父亲就是怀仁,怀礼,怀

瑾,怀珍弟兄四人。

目前出土的1号墓就是老三李怀瑾,2号墓是怀瑾的儿子李树德,3号墓则是他的孙子李天培。5号墓是他的弟弟老四李怀珍,四号墓是李怀珍的夫人董恭人。

由此分析,李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当在“怀字辈”的乾隆年间兴起,直到同治年间战乱发生。

清末民初至三十年代,四大堂除明远堂还有人脉之外,致远永远志远三大堂都已没了人迹。是明远堂的李树玉李树本弟兄俩的后代担起了家族重任,树玉之子佛佑继承了明远堂,树本的儿子李春源(莲舫),两个孙子李庆生(励若)李惕生(乾若),以及三个曾孙分别继承了致远永远志远三大堂,才使得家族商业得以延续。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3)

根据墓志的记载以及当代李氏商业的现状,李氏的先祖们当时是在南方一带的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经营丝绸布匹、茶叶烟糖、木材桐油等等。他们在湖南湖北一带买下了的茶山,建造了茶厂,从采茶到制茶最后到卖茶,实行了一条龙的连锁管理及营销模式,把南方的茶叶运到西北各省, 甘肃、青海、宁夏、甚至东北,在这些地方的省城县城里,都有李家的商铺。这样做,就把茶叶的利润提高了数倍。

除了茶叶,李家经销的第二大项,当属丝绸布匹。他们在大荔城里没有绸缎店,江南丝绸甲天下,苏杭一带的丝绸,印花布,云南贵州的蜡染布, 上海滩的洋布,种种花色,都通过李家商行销往北方各地。流传沙苑的老民歌唱道:

生意人,幺老板, 辛勤日夜去发办, 又卖的俱是妇女钱。松江布,杭州线, 浦阳绸子苏州缎, 汝宁府里胭脂粉, 云南打的白铜簪, 青阳府里好戒指, 洛阳城里好香串。

当时,这些应用广泛的妇女用品,也许都是李家经销的主要种类。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4)

李家还有一项经销项目,就是木材。他们在东北长白山买了整架整架的林山,建立了林场,然后再把木料运往其他需要的地方。这个由先祖创建的项目延续了一百多年。李家在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时连续两次房屋被烧毁,他们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再把房屋建立起来,其原因,他家就是木材商。流传羌白一带的的传说,李家经常毫不吝啬地把木料送给他的账房先生,他的建房总管,甚至他的厨师。最受羌白人津津乐道的是,李家建房所用椽木,都是一马跑到头的贵州小西山的马尾松,羌白人称“西山松”,这是做椽的上等木材,还有云南的松木大梁、檩条,这些木料,在关中道上最受欢迎。

一直到民国抗战时的1936年,日寇占领了东三省,李家才放弃了这个基地。但他们舍不得放弃这个驾轻就熟的老项目,“万顺德”商号又把这个项目放到了南方,他们派出精干人员,组成营销团队,以汉口为中心,通过湖南的津市、鹦鹉洲、湖北的洪江,把云贵高原的木材运下来,再销往各处。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5)

除此之外,他们在同州城里有自己的钱庄“振丰恒”,钱庄的出现,搞活了同州一方的经济,方便了社会需求,人们只要拿上“振丰恒”的银票, 在山西人的钱庄也能取出钱来。这一点, 充分证明了明清时期“ 秦晋商帮”、“山陕商帮”之间的联络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

《陕西通志》记载,大荔县八鱼村李氏家族作为陕商的重要一支,他们有明远、静远(永远)、致远、志远四大堂号。可想而知,这四大堂该有多少商业网络,需要多少人来支撑、经营、运转,这些力量联合起来,该有多大的气势。难怪他们在同州沙苑没有石头的地方,造出了一流的石牌楼,石墓群。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这些石头该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来运输,需要多少能工巧匠,书画名家来完成!这正是李家财力的彰显之处。

多少年来,李氏家族的巨额财富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种种猜测成为流传久远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一个故事说,李氏先祖是李自成的军师兼管家,兵败后携大量财宝,流落于此地,遂成为名门大户。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6)

另一个故事说,回民起义后,李氏家人四散逃走,流落他乡。多年后,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来到李家门口,自称他是李府管家,要求李氏后人接纳他。可是,年轻的李氏后人并不认识他,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老人忍悲含泪离开李府,来到李氏祖坟花墙陵里,在主人坟前痛哭失声,最后,他掏出了李家的藏宝图,烧在了主人坟前。从此,李家的宝藏就没有人知道了。

另一传说,当年多隆阿受皇命剿回民军,到陕西后,军饷不足,多隆阿派人掘得李家银窖,得银百万两,解决了燃眉之急。

《大荔县旧志稿》的记载说:有盗贼掘得李氏银两,被多隆阿军士截获,后找到李春源,李春源慷慨解囊,把银窖所藏全部捐给了多隆阿,以充军饷。

这个记载和民间传说不谋而合。说明一点,李家拥有大量的财富,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氏家族的荣光早已消散在往昔的岁月里,他不只留下了石牌楼石墓群,留下了关于李氏财宝的种种传说。几百年来,他们富而有德,不吝钱财,《大荔县志·周志》《大荔县旧志稿》记载,李家曾捐资帮助同州府修试院建文庙,帮助西安府修灞桥,帮助大荔县建义学,以及饷军、赈荒、筑城等等善举,墓碑还记载了招佃,设村,为寒士捐膏火资薪水,帮穷民葬老人等,这些都留在了同州人的记忆里,留在了发黄的史册里,供后人追思, 感念,学习。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八鱼李家黄金时代(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7)

(来源:同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