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统计显示,美国姓氏数量达到630万个,且大部分人的名字没有重名。其中,全美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姓氏共有162253个,每一姓氏各超过百万人的有11个,使用最多的姓氏是史密斯(Smith),有2442977人。

差不多时期,中国权威部门统计显示,中国仅有6000多个在用姓氏,且绝大部分人口(近86%)共用最常用的100个姓。其中,王、李、张、刘或陈是中国最常见的5个姓,大约4.33亿人以它们为姓,且出现诸多重名,比如王勇、李勇、张勇、刘勇等全国重复率非常高。

目前,中国接近15亿人口,而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为何美国人少姓氏多,而中国人多反而姓氏少,且两者差距悬殊到令人惊诧地步?甚至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堪称是“姓氏池”最小的国家之一。作为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姓氏稀少的原因何在?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1)

中国汉字比西方文字更为稳定

文字是姓氏的基础,而与西方字母文字相比,一笔一划的中国汉字更为稳定,由此就让姓氏更为稳定。

欧美姓氏起源较晚,大约15世纪左右才兴起,真正姓氏固定下来是在18世纪身份登记制度完善之后才出现的。而在起初,欧美姓氏多是教会和税务官登记时记录的,平民或没有姓氏或有姓氏却不知道如何拼写,于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教士与税务官登记时,经常出现拼写差异,而拼写时每多一个字母或少一个字母,都变成了一个新姓氏。

比如,法语大姓Bernard,就分出了Biernard、Berna、Bernat、Bernau、Bernaus、Bernaut、Bierna、Biernaux、Bernardus、Bernardus、Bernardi、Bernardy、de Bernard、De Bernardi等姓氏,向上溯源的话,几乎都可以追溯到Bernard。与此同时,英语姓Mainwaring据说有130种变体。

直到印刷普及化、拼写规范化之后,这种因文字缘故而派生出的诸多奇葩姓氏才告一段落。

与之相反,由于汉字一直非常稳定规范,基本不会出现缺少一笔一划而造出新姓氏的现象。笔者举两个例子,“王”字少一笔的话,就会变成“土”、“三”、“干”等字,在读音上与“王”字差别很大,登记姓氏的官员很难搞错;“张”字误写多一笔或少一笔,要么被认为错别字根本传承不下了,要么不妨碍大家还是将之认作“张”,一方面是姓氏习惯认知,一方面是文字习惯认知。

透过中西方文字情况可见,汉字结构过于稳定规范,反而无法出一些“幺蛾子”,无法派生出一些奇怪的姓氏,于是数量上自然不会太多。当然,这也是中国汉字与西方字母文字的重大区别之一。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2)

中国姓氏比西方姓氏更为规范

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对中国人而言,姓氏文化具有独特的家族意义,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统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体现为“重姓轻名”。一般而言,中国姓氏是根据封地、官职而来,有一套严谨的规则。

与之相比,西方是“重名轻姓”。按照西方的规则,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英、美、法、西班牙、阿拉伯人都是如此。英、美人士的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正式名字(教名),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可以不止一个,最后一节为姓,即首名—中名—姓氏。中名一般不同,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才会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姓氏不太规范,11-16世纪文艺复兴期间,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但当时普通人没有姓氏,于是就像我们熟知的日本姓氏一样,出现了诸多五花八门的姓氏,比如以下三个例子。

1,以职业为姓氏,比如泰勒(Tailor裁缝),库珀(Cooper制桶工),巴伯(Barber理发师),贝克(Baker面包师),卡彭特(Carpenter木匠)。

2,在父亲名字上,加上一个“逊”字(son),意为某人的“儿子”,之后就成了这一家的姓氏,比如托马斯(Thomas)的后代姓托马森(Thomason),或汤姆森(Thomson),杰克(Jack)的后代姓杰克逊(Jackson),威尔(Will)有后人姓威尔逊(Wilson)的后代威廉森(Williamson)等。

3,一个广州籍的Mr. Wong,一个泉州籍的Mr. Ng,一个漳州籍的Mr. Wee,在官方统计中可能算成三个姓。但只要稍微懂一些中国姓氏,都知道这三人都是姓黄。

如此取姓,中国与之相比,只能甘落下风。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3)

中国姓氏比西方姓氏更为悠久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伏羲氏,燧人氏为伏羲氏取姓为“风”,这是中国第一姓。中国姓氏出现的时间,至少比在欧洲或日本早3000年。之后数千年中,中国一共存在过2.3万个姓。

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姓氏逐渐变少,远低于美国姓氏数量的一个关键原因,与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密切相关。1992年,斯坦福大学和中科院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表示,“中国人使用的姓更少,且比白种人或日本人具有更多的同姓人,这是因为姓在中国的出现至少比在欧洲或日本早3000年,从人口远少于现代的那时起,许多姓逐渐绝迹。”

那么,为何中国姓氏越是历史悠久,反而成了姓氏数量减少的原因呢?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4)

一,越是姓氏普及之初,数量越多

西方姓氏普及之初,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姓氏,而在中国姓氏普及之初,也有非常多的稀奇姓氏,汉朝时的“第一”到“第八”姓氏(田氏齐国王族一支后代),还有主父偃的“主父”姓氏,祸乱秦国的嫪毐的“嫪”姓。不过,相较西方而言,即便在中国姓氏普及之初,由于取姓规则不同,数量也不及西方。

随着时间推移,姓氏也会出现变少。中国姓氏变少不必多说,而根据统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901年至今也已有20万姓氏消失了。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5)

二,社会原因导致大批中国姓氏消失

由于西方姓氏普及较晚,而这恰好是西方发达的时代,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历史上移民、政治动荡和战争频繁,导致中国人的姓氏处于变动之中。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等部族,或接受中原王朝赐姓,或主动取汉姓。比如匈奴很多部落取姓“刘”,突厥取姓“李”,契丹后族姓“萧”等,使用汉姓的另一面,就是本族姓氏的消亡。

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等导致姓氏消亡的现象不胜枚举,比如上文提到的嫪毐之“嫪”的消亡,就与嫪毐发动宫廷政变有关。而古代战争屠城、大规模厮杀现象常有发生,部分小姓聚居一地,一旦遭遇这种屠城,整个姓氏就会彻底消失。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汉化,也是中国姓氏减少的原因之一。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蒙元入侵与清军入关之后,大量少数民族最终汉化,使用汉族姓氏。最广为人知的是满族,如今基本上使用汉姓,单靠姓名根本无法分辨民族,比如下图,括弧中是更换的汉姓。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6)

三,姓氏自然消亡规则:高尔顿-沃森过程

所谓“高尔顿-沃森过程”,简要来说就是姓氏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表现出日趋变少,越来越集中于一些大姓,最终只剩下一个大姓。比如,起初有1万个姓氏,经过40代大约一千年之后,大部分姓氏会消失或式微,主要集中于400多个姓氏,再过200代之后,答案是还剩下93个姓氏。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非常独特的姓氏,如果只有一对夫妇继承,那么灭绝的概率非常高,可能下一代没有生儿子的话就灭绝了;但如果有若干对夫妇继承,那么传承下去的概率就非常高;如果像“李”、“张”、“王”这样的姓氏,不仅不会灭亡,反而因为人口基数的原因,会不断壮大,吞噬原本的小姓空间。

以这一理论来看中国姓氏发展,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古代一共出现2万多个姓氏,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如今在用的也仅6000多个。按照最近五十年的政策,之前一家准生一个,如今一家准生两个孩子,无疑会进一步导致一些小姓的消亡。

美国的十大姓氏排名(美国在用姓氏630万)(7)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有13万个姓氏,英国有4万个,意大利有35万个......为何美国却有600多万个姓氏?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是一个新生的移民国家,在过去200多年内,全世界各地涌入大量人群,导致美国出现令人惊诧的姓氏数量。

笔者认为,如果全世界都用中文表达,即便美国是新生的移民国家,最终姓氏数量也不会达到630万个。透过中美姓氏数量悬殊这一点,也可见中文表达的确要比字母表达更规范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