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是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也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便改投刘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是谁的经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

萧何浮浮雕

起初,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要了他的命。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经过几次长谈之后,发现他是一个奇才,对韩信非常钦佩,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正当萧何要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大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就在汉中,此地区偏狭难以得到发展。由于这些缘故,加上部下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的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说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一般的人。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后又将韩信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把韩信骗到宫中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命在长乐宫前将韩信斩首。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由此看来,统治者都是卸磨杀驴的主,用着你的时候把你捧上天,不用你的时候就把你踩在脚底下,更何况担心的是一个智商高于自己的人呐。一个人的智慧完全奉献给人民可以,完全奉献给统治者的霸业还真的值得画个问号。回头看看因为刘邦的霸业,韩信不知道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亲,妻子没有了丈夫,唉,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是谁的经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