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一生,本不为贾家所有,却因红尘一番历练来到贾家,最终从来处来,到去出去。贾家抄家后,他也出家为僧,抛下一切凡尘。这是从《红楼梦》的设定去看他一生。但现实一定有促成他出家的道理。

林黛玉死,贾家抄家家破人亡,薛宝钗劝贾宝玉自立自强,科举振作……方方面面都有。但最主要原因,却是在他最困顿,最惨的时候,原本应该最慈爱的亲人,给了他最冷漠的对待。哀莫大于心死后才撒手而去。这最后,贾宝玉应该有过死念,才会那样决绝的而去。“死过”一次后凡尘再没什么放不下的了。

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当和尚?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1)

(第二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脂砚斋这段批语“悬崖撒手”四字非常重要。“悬崖”代表绝境,再一步就是万劫不复。贾家抄家虽然凶险,却不到“悬崖”的地步。“撒手”无疑是指贾宝玉的人生路走到尽头,将要放弃身后一切。就如同甄士隐即将“下世”一样。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贾宝玉这段话透露出他离家出走后的去向是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一生。但离家之前有一个和“悬崖撒手”类似的情况是“掉池子里”。

人掉池子里会溺毙,摔落悬崖会坠毙,都暗示贾宝玉离家出走前有了将死之心。好在癞头和尚突然出现,才拯救他于危难。

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当和尚?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2)

这段描写很熟悉,皆因甄士隐是在将死之时跛足道人出现用《好了歌》度化。柳湘莲也是在尤三姐死后垂垂待死,得跛足道人“棒喝”后了悟,斩断万千烦恼丝随其而去。这二人的经历都影射贾宝玉,证明贾宝玉也有一次“将死”的经历。

林黛玉远嫁后死去,对贾宝玉打击很大。但他能娶薛宝钗,夫妻婚后和美齐眉举案。证明贾宝玉对婚姻生活是满意的。不可能有将死之心。他有死志,一定是贾家抄家后遭遇了更大的打击。

根据甄士隐家破人亡的经历以及“封肃”影射风俗,当时女婿遭难有投奔岳父母家的风俗。宝玉宝钗夫妇也像甄士隐夫妇一样,投奔了薛姨妈。

甄士隐遭到岳父封肃百般刁难算计,贾宝玉也会遭到薛姨妈相似对待。

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当和尚?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3)

薛姨妈当初带着一儿一女来贾家,本心要攀附贾家得到靠山救助破产的薛家。谁想耗费七八年光景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搭进去了女儿薛宝钗。贾家抄家王家也跑不了,薛家虽然受波及最小,却也一败涂地再无翻身机会。

薛姨妈见到逃难回来的女儿女婿,心中憋屈可想而知。第六十二回贾宝玉曾对香菱说薛姨妈“年老唠叨”,常说年轻人不知道俭省,透露出薛姨妈的悭吝一面。

第一回甄士隐家破人亡投靠岳父封肃,不想被封肃坑蒙拐骗后语言暴力。他连番打击之下承受不住而有下世之态,垂垂待死。

甄士隐一家三口分别影射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甄士隐和妻子的遭遇,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在薛家的经历。

薛姨妈的唠叨还能忍,主要是薛蟠夏金桂。夏金桂其人怎么可能容忍薛宝钗带着姑爷回娘家吃白饭!她对香菱恨之入骨,因此造谣香菱与贾宝玉关系,一箭双雕。

第二十八回,薛蟠[悲愁喜乐]酒令,“女儿悲嫁个丈夫是乌龟”是双关语。既影射夏金桂造谣香菱与贾宝玉让薛蟠当乌龟,又影射贾宝玉因此离家“一去不回归”,出家为僧(乌龟、大王八是和尚谑称,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谶语)。

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当和尚?贾宝玉为什么抛下薛宝钗出家(4)

第三十四回,薛蟠曾拿门叉要打死贾宝玉,应在八十回后贾宝玉在薛家的糟糕遭遇。

宝钗、香菱为了贾宝玉付出极多。贾宝玉陷入自责无法自拔,此时宝钗劝他能否振作起来考虑读书科举自立,成为压垮贾宝玉最后一颗稻草。

贾宝玉觉得自己百无一用,万念俱灰心存死志离家,危急时刻癞头和尚出场,棒喝贾宝玉随他而去出家为僧后,寻到林黛玉坟前为其守墓一生(驮碑一辈子)。

贾宝玉离家出走的原因,薛姨妈最清楚,她却始终假装不知道,纵容夏金桂和薛蟠肆意妄为。

薛姨妈有“慈”名,可对儿子太慈,对女儿却稍差,对女婿绝谈不上慈。她本该是贾宝玉绝境中的避风港湾,却成了对他最冷漠之人。不能不说令人唏嘘人情之冷暖。而薛姨妈一错再错,耽误了女儿薛宝钗一生,也是令人齿冷。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