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计划”诞生之前,最关键的是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验证。因为在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前,多种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同时存在,比如数字生命计划——可以调用人无限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在有限的资源下,各种方案对资源的争夺引起了无尽的纷争。但是当行星发动机使得月球和地球的位移成为现实的那一刻,人类才团结起来接受这个现有技术可以实现且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人类有生力量的方案——“流浪地球计划”。更有趣的是多种理论的发展反而在文明陷入危机时给予希望的曙光。

观看流浪地球2给我的启示(从流浪地球2谈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1)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案例。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验证并改进理论。在经历小平爷爷的南方讲话和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我们大多都认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认可不等于理解,知道不同于做到,如果想发挥出其威力就需要能让其指导实践。那么理论和实践究竟如何作用呢?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观看流浪地球2给我的启示(从流浪地球2谈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2)

首先定义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正确反映当下现实并能够指导当下实践的理论。

理论又如何而来?首先基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总结,形成多种猜测性的理论,在一个阶段中,某个理论没有被证伪之前,就是现阶段的真理。

举个例子,《朱元璋》有一集在朱元璋称帝之前,首先发布了皇历,而这一举动就让徐达在北伐最后的统一战争中兵不血刃,势如破竹。相较于十数年不发皇历的元朝统治者,显然朱元璋得到了百姓更多的拥护。究其根本是在于农历对于农时的指导极大,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

皇历诞生于秦以前,在上古时代在生产资料可以解放出来一部分人以后,先民就根据历史的记录和当前的实践结果记录耕种的技术。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和意外收获原因的追溯,制定每年的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样的事——在农业活动中确保粮食的丰收。

随着实践的发展,技术和理论被不断提升,新的理论又可以不断地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循环可以永远进行下去了吗?不是的。

实践活动随着时间向前必然会带来新的变量,则需要更好的包容新的变量进入理论体系。比如人口会自然增长,也会因为战争而萎缩。土地产出是有限的,当人口的增长数超过土地产出的极限时,要么会引发战争消耗人口直至新的平衡点,要么种植产出量更大的作物。新的作物需要新的技术,而土地本身也不是每年都会有相同的产量。不仅天时会变化,土地本身的肥力也会影响收成。且在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土地兼并——哪怕贫瘠的土地也难以拥有了,更不用说在以年为周期的认识之外——也就是一代人认知的极限之外还有更大的周期,比如地球的小冰河期。

当很多原因同时叠加就会导致生存危机,个体生存危机的累加最终导致新的洗牌,我们的王朝周期律就是如此。在土地实践的过程中,基于对天时认识的这一套理论——黄历就从关键量逐步变成了大理论的一部分。

观看流浪地球2给我的启示(从流浪地球2谈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3)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是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的。首先,不管是对天时、地理、土地、地球大环境的变迁,还是对制度的演变,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的认知。他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在有限的资源下能够让人类更多地生存下来。这个目的我们往往称之为理想或者梦想。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是如何让伟大的理想得以实现的。

最后,在理想的践行过程中,各种变量又会不断的增加使得已经平衡的因素逐步的走向失衡。此时实践所积累数据和观察又会作为新理论的基石。我们固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优美的,简单的模型。但是现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可以追求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这就是我对理论和实践的一点认知,作为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