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著名的文臣武将可谓群星璀璨,但要说到五福尽享的史上第一完人、千古奇人,那非中兴名将郭子仪莫属。(普及一下,五福:"长寿、富贵、康宁、修德、善终"是也。)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身居要职,集忠、勇、智、德、福、禄、寿于一身,后世大儒曾国藩赞其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人物。这位千古完人、超级人生赢家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和精彩故事呢?且看下文。 关键词: 门庭敞开拒诬陷; 诚感鱼朝恩:祖坟被挖而能忍的千古奇人; 防小人的绝招; 由"家暴"引出的千古美谈:《醉打金枝》; 恳辞尚书令; 忠义宽厚、高风亮节郭令公

唐朝郭子仪的生平(千古完人与超级人生赢家)(1)

[插图一] 郭子仪戎装像1

正文 郭子仪(公元697-781),史载其长相伟岸神秀,身高达1米85,标准的帅哥俊男。他自幼跟随其父游历各州,见多识广,为人处世极其练达,武功上枪、剑、骑射无一不精。成年后以武举状元及第从军,历任地方军事长官,成为历史上首位建功立业的武状元。安史之乱的爆发,成就了郭子仪,他很快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单骑退回纥、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20多年。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立无可赏之功,居无可晋之位,唐代宗赐以铁券,并给予其武将的最高荣誉:允其画像挂在凌烟阁上。郭子仪后来被德宗皇帝尊为"尚父",位极人臣,以八十五岁高龄寿终,赐谥忠武,追赠太师,配飨代宗庙廷。其生前身后都尽享荣华富贵和最高荣誉,而且子孙众多、福泽绵长。 古来武将功成名就后的下场很少有美好结局,大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伴君如伴虎,功名太盛的臣子如何处理好君臣、同僚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大学问,用走钢丝和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郭子仪把这门"杂技"玩的炉火纯青,"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司马光《资治通鉴》评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观其言,察其行,考其功,究其果,郭子仪之所以成为千古完人、人生大赢家,在于他把以下面几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唐朝郭子仪的生平(千古完人与超级人生赢家)(2)

[插图二] 郭子仪戎装像2

1、 心胸坦荡、大智若愚 在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常常是大门敞开,任何人都可以不加限制地随便出入郭府。有一次,有位将军出征前向郭子仪辞行,当他走到郭子仪的房前,却看到了郭大帅的另一面:郭夫人和郭小姐正在梳妆打扮,郭子仪则像仆人一样跑前跑后,伺候妻子女儿梳妆。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想郭大帅身为郡王,功名显赫、德高望重,还像仆人一样伺候夫人和女儿,况且还四门大开,让外人看到岂不有辱我大唐将帅的形象?于是,他临行前召集郭家子弟,劝阻郭子仪"改正"这一自损身价的行为。郭子仪的一番解释让众人恍然大悟:"我们家现在有一千多人、四五百匹马都要靠公家养活,进退没有什么余地。如果我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煽风点火。我们全家就会性命难保!我故意将大门敞开,这样越是透明越是没有人能够诬陷我了!" 郭子仪四门打开的做法以最好的方式诠释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这句老话,实在是政治漩涡里明哲保身的高招,连毛主席也评价说郭子仪很有政治头脑。 2、 以德报怨,忍辱负重 唐肃宗命郭子仪围攻河北叛军时,为监视这些将领,就任命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亲信太监鱼朝恩为大元帅。结果鱼朝恩胡乱指挥,导致唐军大败。一直妒忌郭子仪功劳、多次想陷害郭子仪的鱼朝恩趁机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结果郭子仪兵权被夺,被废置多年。郭子仪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坦然处之。多年闲置的生活也养成了他宠辱不惊、恢弘大度的性格。 郭子仪抵御吐蕃时,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祖坟被掘对普通人来说尚且是奇耻大辱,更何况是手握重兵的元帅!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但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这样,一场大风暴被他一句话消弭于无形。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哭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菜根谭》云:"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郭子仪真正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以德报怨,把政敌都能感化,实乃大德睿智之举。 3、 忠肝义胆,进退有节 唐太宗李世民有首《赠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句诗用来评价郭子仪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当回纥联合吐蕃入侵长安时,权臣程元振等惧怕叛军势力,劝代宗定都洛阳。郭子仪在事关社稷安危问题上敢于直言,力排众议。他上奏代宗,力陈定都长安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指出了洛阳的劣势,坚定了代宗信心,"再造王家,以幸天下"。他一方面劝代宗回长安,另一方面自己主动请战,立誓要将吐蕃人赶出关中。代宗看罢奏表,流泪对左右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 安史之乱彻底被平定后,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朝廷最高官职尚书令,并派五百骑兵持戟护卫,郭子仪均恳辞不受。面对这样的高官和荣誉,普通人求之不得,但郭子仪却婉言谢绝。他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以避讳。皇太子平叛有功,才授此官,不能偏爱我而违背成法。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数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无奈,只得应允,并命史官将他辞谢尚书令的事迹记入国史。 郭子仪身居庙堂高位,手握重兵,多次有"黄袍加身"的机会而始终忠于唐王室,而且险不辞难,可谓忠义楷模。他不居功自傲、谦让大度、严于律己,其高风亮节最终赢得了代宗皇帝的倚重和信赖。

唐朝郭子仪的生平(千古完人与超级人生赢家)(3)

[插图三] 《醉打金枝》

4、 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郭子仪家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有代表的就是戏曲《醉打金枝》了。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娶了代宗皇帝女儿升平公主。在古代,娶皇帝的女儿做老婆就等于请回家一位"祖奶奶"供着,因为官再大也是皇帝封的,做皇帝女婿说话行事更得小心,说不准哪天得罪了公主、触犯了皇帝天威,轻则丢官罢职,重则人头落地、祸及九族。郭子仪70大寿那年,家人都来祝寿,唯独公主不愿来。年轻气盛的郭暧早就受够了公主的骄横跋扈,于是仗着酒劲将公主狠揍了一顿,边打还边说:"皇帝有啥了不起?我父亲只是不稀罕做皇帝。"这还了得,公主回皇宫向父皇告状,要求严惩郭家。郭子仪得知事情原委后,赶紧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还好代宗皇帝也深明事理,一番劝慰把公主又送回郭家,并安慰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亲家翁。小两口吵架,做长辈的不必当真!"。为了警戒年少无忌的儿子,回家后郭子仪还是拿出大棍,亲自动手,将郭暧家法处置了一番,并责令他向公主赔礼道歉。从此以后,郭子仪对唐王朝更加忠贞不贰,升平公主经此一事后,性情也变得谦恭端庄,温柔贤淑。一场"家暴"引发的故事,结局竟然皆大欢喜,成为千古美谈。 郭子仪对"打金枝"事件处理得当,紧急公关把儿子"负荆请罪",博取皇帝的谅解,给足了皇帝面子。当然代宗皇帝也深明大义,融洽的君臣关系相得益彰。

唐朝郭子仪的生平(千古完人与超级人生赢家)(4)

[插图四]"新醉打金枝"剧照

5、 不得罪小人,目光远大

俗话说小人难防,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小人的杀伤力很大,不得不防;二是如何与小人相处,更是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涵养。郭子仪防小人是有"绝招"的:有一次,有一个地位比郭子仪低很多的官吏要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事先作了很周密的安排,把家里的下人都撤了下去,并屏退家人单独会见。家人对郭子仪的举动感到很不理解,郭子仪解释说,来的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小人,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丑,很忌讳别人说他丑,郭予仪担心家人看到他会发笑,因而让所有的家人都躲了起来。他预计一旦这个阴险的小人得了志,一定会报复讥笑之仇。郭子仪对这个人太了解了,在与他相处时处处小心谨慎。

果然不出郭子仪所料,后来这个小人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把以前所有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敬,没有动郭家一根毫毛。这个人就是德宗一朝的权臣卢杞。从识人上看,郭子仪的眼光可谓独到犀利,以长远的目光看人看事,及早谋划,防患于未然。

唐朝郭子仪的生平(千古完人与超级人生赢家)(5)

[插图五]郭子仪和将士

6、 待人宽厚,深得人心

郭子仪为人宽厚忍让、谦虚待人,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史书称他"临下宽厚……所至之处,必得士心。"郭子仪属下大将仆固怀恩作战勇敢但刚愎自用,郭子仪宽厚曲容之,"每用兵临敌,倚以集事",故能悉心卖命。郭子仪被罢职闲置后,另一名将李光弼成为仆固怀恩的新主帅。但李光弼"性严",对仆固怀恩的种种不法行为不给情面,两人自然势如水火。郭子仪用人是用其所长,李光弼用人则过于严厉、求全责备。在统御部下、为人处世方面,郭子仪显然更得人心,这也是两人迥异结局的主因:后来李光弼因树敌太多而屡遭谗言,在五十七岁时就忧虑而死。

仆固怀恩反叛时,郭子仪领兵去平叛。叛军士兵多为郭子仪的老部下,长期受他的恩德,虽然被逼举兵造反,但郭令公的威望和影响力还在,投桃报李,叛军也不忍心进攻他。郭子仪就采用怀柔之策,坚守营垒进行防御,敌军果然很快退去,这也算是郭子仪广施恩惠的福报吧。

唐朝史臣裴垍[jì]点评郭子仪的一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贬之。"郭子仪在为人臣、为将为帅、为人父、为同僚、为长为尊等诸多方面都几近完美,几乎达到了儒家伦理要求的"完人"标准,博得了历代的赞赏和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