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在建校之初,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师生们凭着双手和扁担、筐子、坎土曼,在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边学习边劳动建校。60多年来,塔里木大学以兵团维稳戍边事业为根,以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为魂,牢记兵团职责使命,奋发图强,谱写了“沙漠学府”的辉煌奇迹。
1964年,王震与学校师生合影。
从1956年冬季开始,按照兵团党委指示,农一师(现一师)党委根据开垦建设“农业生产建设第一总场”( 后称“沙井子垦区”)取得的经验,决定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的阿拉尔和幸福城,相继成立“农业生产建设第二、三总场”指挥部,以塔里木河上游新建“胜利水库”和“上游水库”及两岸的“南、北总干渠”大型水利工程为先导,揭开了开垦塔里木河上游两岸亘古荒漠的序幕。
1958年春节前,农一师将新疆军区机关、兵团机关、八一农学院、十月汽车修配厂和农一师师机关的下放干部及家属,组建成由师党委管理的师直属干部队,统一安置在阿拉尔原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所在地进行学习和劳动。到1958年年底,农一师所属农业生产建设单位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沿线开垦出农田47万亩左右。但农一师所属农业单位因严重缺乏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大部分农田受土壤和灌溉条件限制,均呈现着“广种薄收或者绝收”的局面,只有很小部分土壤条件较好的农田,取得了“当年开荒、当年农业生产丰收”的成绩,严重制约了农一师所属团场农业生产的发展。
地头测量课,胡杨树下的课堂。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耕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从1958年9月29日起,由农一师师长林海清带领师生产处和师农技站的技术人员,经过在师属二十多个农场区域进行反复地踏勘和考察,将结果建议报请师党委会研究后,于1958年10月15日正式宣布:“在位于阿拉尔‘师直属干部队’住址区域基础上,扩建一所半耕半读的‘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党政关系隶属农一师党委领导的团级单位。”并由原“师直属干部队”的孟昭章、张长平等人,组成“‘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建校筹备领导小组”,由农一师师长林海清亲自兼任校长和校党委书记,孟昭章任负责筹备建校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调任师生产处畜牧科科长熊牧为具体负责学校教务工作教务长。1959年3月,师党委任命师政治部主任马增智兼任学校党委书记。1959年4月,调任师属胜利二场场长王三为校党委副书记,并由兵团党委任命为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校长。
学校成立初期,学校只有原“师直属干部队”修建的五间土坯平房,其中一间兼食堂和开大会用的大礼堂、一间财会室、一间领导办公室、两间库房,还有几十个“地窝子”。除了自行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外,其余肉油盐等食品全部都要从120多公里以外的阿克苏运进来,按兵团规定的定量要求供应。可此时,从兵团各单位和农场抽调的第一批300余名学员已经到校。绝大部分学员是政治素质好的基层干部和战士,但文化水平多为小学文化程度,只有少部分来自河南、四川、广东和上海等地的支边青年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学校师资人员中,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9人,其中具有农业技术专业知识的师资人员也不过11——12人。学校只好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经历,暂时编入农学、农经、农机、会计统计、园林五个班,一边补习文化课、一边学习专业课。教学组织构成采用“系、队合一”的编制,各个系和班级既是管教学的单位,也是管生产劳动的单位,由各系的班主任兼任生产队长,教师分散在对口的系里,统一由系主任安排工作。每名教师在教学时履行教师的职责,农业劳动生产时既是劳动者也是技术员。教学与生产时间按3:7的比例,农闲多学、农忙少学或不学,日常作息与兵团农场的军垦战士一样,实行上课九天休息一天的“旬日制”。
学校在建校之初,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师生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和“抗大”作风,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当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他们凭着双手和扁担、筐子、坎土曼,在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边学习边劳动建校。
随着学校里猪、牛、羊、鸡和骆驼养殖的发展,1959年3月,校教务长熊牧建议筹办开设3年制的畜牧兽医中专班。在组织新到校专业老师编写相关课程补充教材的同时,熊牧也挤出时间亲自编写了《畜牧学概论》《牲畜饲养学》等辅助教材。到了1959年年底,第一批招收的300余名学员不仅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好成绩,还在试验田里创造出2.5亩小麦地亩产378公斤、1亩多的棉花地亩产籽棉682.5公斤、2亩左右的玉米地亩产700余公斤的高产纪录,使学校的农业生产和牧业饲养部分实现了自给。
1960年2月,学校更名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农业学校”。1960年3月22日,王三闻讯农垦部部长王震到阿拉尔垦区视察工作,并要在农业建设第二总场指挥部召开“向塔里木荒原进军”誓师大会,急忙带着熊牧教务长赶到二总场指挥部,负责接待的人告知:“王部长已到阿拉尔渡口的南岸视察去了,会议改在下午召开。”也就在此时,校党委书记马增智来电告知王震部长已带其他领导到了学校。
王三和熊牧悄悄地走进会议室,王震部长看见熊牧便说:“小老乡大熊,当初我可是送了你一把缴获的日本马刀,才把你从骑兵部队骗到农一师来的,现在让你来办大学还在记仇吗?不记仇就快点拿饭来吃,我肚子都要饿瘪了!”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的伙食条件也特别紧张,每顿每人只能吃到一块腌咸菜和一个玉米发糕,其他肉食蔬菜和副食品都没有了。于是王三说:“部长请稍等一会,我让伙房的大师傅给你们做点好吃的。”王震部长抬头看到窗外拿着碗筷往来的人说:“你们不是正在开饭吗?你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要再做了!”几盘咸萝卜丝和几脸盆玉米发糕一端上条桌,王震部长拿起一块玉米发糕边吃边连连称道好吃,然后与其他领导一起边吃饭边商谈工作。
饭后,就在王震部长向熊牧询问屯垦戍边和教学等有关工作时,王三向林海清师长请示:“能不能请部长题一块校牌?两个校名究竟题哪个好?”林海清师长说:“干脆给司令员直说了吧!”
当天晚上,王震部长在二总场指挥部驻地,听取了王三和熊牧两人的工作汇报后说:“我认为学校定名为‘塔里木农垦大学’比较合适,‘农业’二字有局限性嘛!这个学校不只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因为农垦事业是个综合性的事业……你们知道‘农垦’二字是什么意思吗?”待王三和熊牧根据个人所理解的意思分别回答完,王震部长笑着说:“你们俩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农垦’这两个字是大课题,其核心就是要艰苦奋斗嘛!”当听到学校遭到了非议和冷遇之事,特别是得知学校连买课本和粉笔的经费都拿不出来时,王震部长当即表示:“我兼任你们学校的校长,帮你们解决困难,回到北京我就向总理、向总司令报告这件事……别人不承认这个学校我承认,不承认还好嘞,还多一些行动自由,少一些清规戒律。”谈话结束后,王震部长欣然提笔题写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校名横幅。
1960年3月,王震到学校视察。
1960年4月,农垦部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农垦系统宣教工作会议”,会上着重交流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塔里木农垦大学有关“半耕半读办学”的经验,明确了:“半耕半读基础上的正规办学,就是使教学和生产如何有机结合,强化其促进作用,减少其牵制作用的问题。”
1960年5月,农垦部给学校拨款100万元,学校修建了教室、教学实验室、供水用水塔和学生教师宿舍等。
从1961年开始,学校在“以教学为主”的办学原则基础上, 除基础课程外,结合兵团军垦农场的实际情况,要求各教研组在不打乱理论课程学习体系的前提下,逐步采用部分国家统编的教材。但对不适应军垦农场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要求老师在深入垦区各农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辅助教材,还要编写一些符合军垦农场建设发展实际的土教材为主要补充教材。
1961年6月,农垦部无偿调来了50吨氮肥,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农林牧副业生产的发展。1961年12月,在北京参加农业高教会议期间,王震部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先后五次接见了王三和熊牧两人,除了对“塔里木农垦大学”的发展方向、前途和办学方法作了详细指示外,还告诫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要正确对待他们,不能一会儿把他们看成‘神’,一会儿又说他们不如一个农民,要从内心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关心和培养教师。”在元旦新年之际,王震部长在家宴请了包括北京农业大学两位副校长和农垦部几位局长在内的十几个人,并笑着对北京农业大学两位副校长说:“我是向来不请客的,这次要请你们是破天荒第一次!塔农大就作为北农大的分校吧!算是你们的小弟弟,你们要帮助他们,派教师到那里去上课,帮他们把学校办好。”
1962年,农垦部给学校划拨了修建两层教学大楼的专款,并将原农垦部干部学校撤销,留下的全部图书、仪器和电教器材等物资设备,从北京运送到塔里木农垦大学。同时,农垦部根据王震部长的指示,从北京、东北等地调来30余名教师和工作人员。1962年8月,兵团在塔里木农垦大学召开了兵团所属中专学校教育计划工作会议,贯彻“高教六十条”的精神后,将塔里木农垦大学改为国家正规的中等农业学校,将学校的经费、招生、教学均纳入到了国家统一的计划之中。1962年10月,在贯彻落实农垦部发布“关于塔里木农垦大学几个问题的决定”时,明确了学校把办成“‘抗大式’半耕半读新型大学”的办学指导意见,使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新阶段中,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调整了专业和班级编制,除了建立农学、林园、畜牧三个专业两年制中专班和一个农学专业三年制中专班外,新设立了农机、水利两个专业的五年制大专班,学校粮油肉菜的农牧副业生产也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将节约出来的部分粮食支援了灾区。
1963年6月,学校将本科学生在校时间由四年增加到五年,256周总学习期间内劳动时间调整为92周;中专学生在校时间由三年增加到四年,204周总学习期间内劳动时间调整为90周。使每个学生到毕业时,专业理论水平切实达到普通高校本科生和中专生的统一要求,实际工作操作达到3——4级技术工的水平。同时,邀请了“八一农学院”院长涂治和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等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来校进行有关植物病理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讲座及指导。
1964年,王震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1964年5月初,王震部长给林海清师长写信说:“因身体有病,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我要住在塔农大休息一个星期。”但王震部长一行刚到学校,躺在担架上就问:“河边的农田地温现在升到了几摄氏度?桑树发了芽吗?棉花苗还出得好吗……”随即躺在床上强忍着慢性胃病的疼痛,在听取了学校近期工作汇报后,要求在学校养病期间要听课和参加劳动。王震部长在水利系大专班64级教室听课时,了解到该班的学生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即刻向王三和熊牧提议:“要让学生尽量减少和压缩在教室上课的时间,尽快赶往正在修建的农一师水电站实习,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为什么不利用呢!在实习工地上同样可以上课嘛。”实践证明:经过不到一年的实习,水利系大专班64级师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在毕业时无不感慨地说:“工地干一年,胜过在教室读十年书。”
1964年10月9日,在兵团政委张仲瀚的陪同下,王震部长再次来校视察时表示:“半耕半读办学就是新型正规办学的方向,不要怕社会上不承认,我是校长我承认你们,我支持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要把这个学校坚决办下去,还要越办越好。”增强了广大师生对这所新型大学发展前景的信心。
1965年,老师、同学们自己动手建校舍。
196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会议期间,王三代表学校在会议上作了重点发言,农业部代部长江一真在会后的简报上批示:“塔里木农垦大学教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会议期间,王三带参会的熊牧、孙晓耕、李学禹、王义星四人看望王震部长时,汇报了学校办学经验受到与会代表极大反响的情况,王震部长欣慰之余说:“学校是为开垦塔里木服务的,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专业课要学得好一些,多而杂不行,少而不精也不行。让这些学生毕业后下到农场实际工作时,要有敢于挑重担的魄力和能力,力争当好班长、排长和连长直至营长、团长。但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应该到北农大的涿县教学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去参观,去学习人家的长处。”并对学校的发展设想说:“我早就说过,塔农大应办成综合性大学,不仅要为兵团垦区培养农、医和机务方面的人才,还要培训政治、军事方面的干部。”王三插话问:“上哪里请那些老师呢?”王震部长说:“我会给你们想办法,我已经同胡绳、艾思奇同志商量过,请他们到塔农大去讲学,他们都愉快地答应了。”
1965年,学校师生们自制粉笔。
1966年7月,在王震部长建议下,人民日报社记者与新华社记者到“塔里木农垦大学”进行联合采访,编写成的《今日抗大》一文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塔里木农垦大学更名为塔里木大学。这所位于沙漠边缘的学府,吸引了万千学子扎根南疆。(殷宗毅)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片,据本报资料库)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艳乔
责任编辑:李雪 陈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