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号入座”很多人在喜欢上一首歌的时候,不是被优美的曲调所打动,而是被里面的歌词所击中,往往觉得这歌词写的就是自己。我有一同学,就连听周杰伦的《发如雪》这种描写遥远古代的作品,都觉得每个字都好像是在写自己,最后他承认,仅仅是因为歌名“发如雪”这三个字,而他喜欢的女孩子头上有几根白发而已。我们都有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不仅是歌曲,还有小说、戏剧等。这种现象在医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我所认识的大多数学医的同学,每当学到一种症状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好像就是得了同样的病。记得当年学习心脏病方面知识的时候,正好学到了心悸的概念,回想起好像某年某月某个时候自己就有过这情况,当时突然感觉自己的心猛烈地跳动了一阵子。特别是学到强迫症的时候,当老师描述反复担心门是否关好,反复整理自己的房间以便看起来更为整洁,反复洗手等这些症状时,下面的同学都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这样的症状,于是乎,满教室的大多数人都开始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更为离奇的是,当大家学习到疑病症的时候,又都纷纷表示自己得了疑病症。有人分析这是医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的缘故,若大家对这些症状掌握得够深入的话,就能够理性分析自己身上的情况,疑病的情况就会少很多。但这无助于解释人们这种“对号入座”的本能。

所谓“对号入座”,本质上是人类在建立自身和外界的联结点。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概率和他与外界的联系的多少成正比。所以人们喜欢在自己和外界的事物之间找到联结点,相似是联结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了一次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给每个人两份结果,一份结果是受试者真实的结果,一份是受试者的平均结果。最后实验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平均的那份结果更像自己。因为这些平均结果的描述总能和受试者找到相似的地方。这个也被称之为心理学上的“福勒效应#我要上#

自然选择的本能(对号入座的本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