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每个细胞的生存都离不开血液。流动的血液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血液变稠,血流缓慢,机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可引起头痛、健忘、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疾病。

  什么是血液粘稠?怎样避免血液粘稠?

  人体每个细胞的生存都离不开血液。流动的血液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血液变稠,血流缓慢,机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可引起头痛、健忘、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疾病。

  如何理解血液粘稠?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概念,是指血液中的形成分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液流速减慢。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包括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粘稠血栓的危害(血液粘稠是血栓吗)(1)

  因此许多人单从字面上联想,就会认为:血稠→血流缓慢→血液凝滞→形成血栓。

  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事实上,血流变指标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没有直接关系,其实际临床意义非常有限。

  抛开医学概念,如果我们只把血稠作为血栓风险的代名词,那么我们不妨从简单的物理角度去理解稠,即:

  要么水少了,要么血里的东西多了。

  五种血稠的威胁排名

  血糖,血脂增多。

  血栓性威胁等级:★★★★

  相应的检查:血脂和血糖。

  第一.高血糖和高血脂并不一定能使血液真正变稠。正如一锅八宝粥一样,一两种豆子变多了,并不一定能决定整锅粥的稀稠程度。

  但是如果你只是认为血稠=高血糖,高血脂,那么这种血稠的确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高血糖,高血脂确实会对血管造成伤害,甚至引起心肌梗塞和脑梗塞。

血液粘稠血栓的危害(血液粘稠是血栓吗)(2)

  但在专业医生眼里,只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来评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不关心血液是否粘稠。

  至于血栓形成,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其实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但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血液粘度无法评价血小板的功能和状态。因此,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来改善血流变指标,也没有所谓的通血管效果。

  第二.有很多红细胞

  血栓性威胁等级:★★☆☆

  相应检查:血常规。

  红细胞和水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占血液成分的很大比例。因此,当一些血液疾病发生时,如真正的红细胞增多症,即由于某些原因,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多,所谓的增稠可能会出现在血液中。

血液粘稠血栓的危害(血液粘稠是血栓吗)(3)

  这种血稠是有意义的,因为在红细胞过多、血液粘度高的情况下,如果恰好有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会并发动脉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但首先,这些血液疾病的发病率很低。其次,在血常规检查中,我们可以直接从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中看到线索。相反,检查血液粘度是事半功倍。

  第三.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栓性威胁等级:★★☆☆

  相应检查:凝血五项。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就像血管中的急救人员一样。纤维蛋白原可以在人体组织和血管受损时与血小板形成血凝块,阻塞血管,从而防止过度出血。

  但是有时,过度出血是被阻止的,正常的血管也被堵塞,也就出现了血栓。

血液粘稠血栓的危害(血液粘稠是血栓吗)(4)

  乍一看,纤维蛋白原增多的血稠似乎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学术界一度认为,但2013年更新的荟萃分析表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或中风风险增加无关。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认为,纤维蛋白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不准确,没有证据表明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凝血功能检查中已经有纤维蛋白原,没有必要检查血液是否稠。

  04球蛋白质较多

  血栓性威胁等级:★★☆☆

  相应检查:血生化检查。

  球蛋白又称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对各种疾病的重要抗体。一些罕见的淋巴细胞疾病,如骨髓瘤,会大量增加免疫球蛋白,导致所谓的血稠。

  这种血稠可能会引起小血管血栓塞、头痛、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很少引起中风等相对较大的血管事件。

血液粘稠血栓的危害(血液粘稠是血栓吗)(5)

  普通生化检查可以检测球蛋白的增加,但检测血液粘度的血流变化意义不大。

  什么也没多什么也没少。

  血栓形成的威胁等级:★☆☆☆

  相应的检查:没有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其实血稠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血液的所谓粘度不是固定值,而是随时变化的,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

  就像我们煮粥的时候,可能开始觉得火太小,就放大了。煮完之后,我们可能会觉得水少了,加点水。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粥的稠度是在变化的。

  同理,检查血液粘度的记录其实只是一瞬间的状态。检查前是否喝水、吃饭、运动出汗、情绪激动,甚至检测仪器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