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部深刻的道家哲学名著,这是公认的,但是,在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老子》也是一部兵书,虽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老子》主要是阐述道家哲学思想,其关于兵学的论述是为了论证道家的哲学观点,因而《老子》不能称为是兵书,然而,《老子》既是一本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这样的观点是受到很多人的赞同的。将《老子》作为一部兵学著作来解读,其兵学思想韬略是丰富、深刻和富有特色的。解读《老子》,对于其中的兵学韬略是不能忽视的。

鬼谷子老子的兵法(道家的兵学韬略)(1)

老子像

第一,说《老子》是一部兵书,这是有可信根据的。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家治国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而“以奇用兵”是老子治国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所阐述的“以奇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奇正之道”有相通之处。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老子》一书中所讲的“以奇用兵”也是非常重视奇正之道的。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而所谓“以正治国”,即是“以道治国”或是“以道莅天下”,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权势治国”,因为这些治国方法皆是背“道”而驰的,与“无为”的原则相对立,是不合乎“天道”的。而用兵却要以“奇”制胜,要用“诡道”,老子强调:“将欲歙(收敛)之,必固(姑且)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与)之,是谓微明。”(《老子》三十六章)这种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其实就是一种“诡道”,是出奇制胜的基本方法。老子关于“以奇用兵”的兵家韬略的深刻阐述,表明《老子》是一部兵书。

其次,《老子》一书中,关于用兵之道有十分深刻的论述,几乎论及关于战争的各个主要方面,如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等。

老子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用兵之道的各方面,阐发了关于战争的种种军事韬略,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

比如,关于战争论,老子提出了著名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三十章)的著名观点,反对以兵力称强于天下;此外,老子还提出了“兵者不祥之器”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三十一章)在老子看来,用兵打仗是不吉祥的表现,不是君子该采用的手段,是不得已才采用的,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使自己的意愿获得实现的。再如,关于战略论,老子提出了“善战者不怒”的观点,认为:“善为士(将帅)者,不武(不尚武);善战者,不怒(不被激怒);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敌短兵相接)。”(《老子》三十一章)清代国史馆总裁宋常星解释说:“两军对敌,而轻出于怒,必有轻用其锋,而致败者,此不善战者也。善战者,不以力屈人、而能以德屈人,何尝用怒!”这些都表明,《老子》论用兵韬略非常深刻,《老子》是一部兵书。

再次,孙武以及其他兵家深受《老子》的影响,从中吸取用兵韬略,在这一意义上,《老子》是兵学的开山之作。

(一)孙武受老子的影响,吸取了老子兵学思想。比如,孙武吸取了老子关于“祸莫大于轻敌”的思想,肯定了“夫帷无虑而易(轻)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的道理。再如,孙武吸取了老子的“善战者,不怒”的思想,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观点。又如,孙武发挥老子的“不争而善胜”的思想,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选择论,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他还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参看《孙子兵法·谋攻篇》)。显然,老子的用兵韬略对孙武的非常深刻的。

(二)范蠡、尉缭子等也深受《老子》的影响。

老子所提出的“不以兵强天下”和“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对于后世兵家的影响很大。比如,范蠡受老子的这观点的影响,主张不以兵争天下,不先行用兵。他说:“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国语·越语下》)

尉缭子同样也受老子的这一观点的影响,他指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尉缭子》卷二《武议》)

此外,《百战奇略》的作者也发挥了老子这一观点,认为:“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征讨不止,终至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穷兵黩武,祸不旋踵。故曰:国虽大,好战必亡。”(《百战奇略》卷十《好战》)显然,老子兵学韬略对于孙武等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兵书中,明显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影响。

最后,历来很多著名学者都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

唐代王真在《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中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这明显肯定《老子》是一部兵书。

明未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道德经》可为“言兵者师之”。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认为,“兵家源于道德”(《诸子平议·补录》),这都表明,《老子》是最早阐述兵学理论的,说它是兵家学说的鼻祖也不为过。

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道德经》一书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他指出:“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訄书·儒道》)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南社成员江瑔指出:“老子之言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此即兵家饵敌之策也。又曰:‘知其雄,守其雌,’此即兵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道也。……大抵道家之术最坚忍而阴鸷,兵家即师其术以用兵。”《读子言》

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老子》是由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后更直接衍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韩非)。……贯串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那种极端‘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给中国民族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因素。”(《孙老韩合说》,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在这里,李泽厚先生肯定了老子是对兵家现实经验的总结,因而,是包含着兵学理论的。而且,这些理论经韩非等衍化为权谋策略。

总之,历来有不少学者看到了《老子》中阐述了兵学韬略,既是一部哲学书,也是一部兵书。

鬼谷子老子的兵法(道家的兵学韬略)(2)

老子雕像

第二,老子论“治国”与“用兵”的关系。

老子把“用兵”作为是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兵也是一种治国谋略,在用兵的基本立场上,一样要体现“道”的“无为”原则,所以,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

首先,老子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关于"以正治国"的“正”字,是指“正道”,而这"正道"并非儒家所强调的尊仁守礼的“正”;也非法家的“以法治国”为“正”,不是商鞅所说的 “ 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而是指遵循“道”的运行规律来治理国家,即顺其自然,不干预,不偏离,不过头,不回避,亦即顺其自然方是“正”。

其次,老子所讲"以奇用兵",这"奇"字是指用兵应以奇制胜,用兵要善用“诡道”。老子的“以奇用兵”后来由孙武等兵家发挥为用兵的“奇正之道”,如《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是说,战时用兵,军事实力是“正”,是从正面的、公开地应与敌征战,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还要善用奇计、奇兵,出“奇”制胜,即凭借战略战术的变化,攻敌于不备,以奇克敌。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可见,“诡计”也是出“奇”制胜的重要策略。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讲的“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并非是矛盾的。首先,在“以奇用兵”上,老子的兵学与《孙子兵法》的用兵策略是相通的,都是强调以“奇”制胜,包括用“轨道”取胜。然而,对于老子的兵学理论要作具体区分,在道家兵学的“战争论”方面,老子仍然是主张以“正”取胜的,即“用兵”与“治国”是一致的,兵学是治国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仍是要注重“无为”的原则,所以,老子提出“兵者不详之器”的观点,是“不得已而用之”,也就是说,战争是不得已才采用的手段,能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此外,老子还强调“不以兵强天下”,即不借助于军事力量来强势称霸天下。因而,在对待“战争”的基本立场上,老子仍坚持“无为无不为”的原则。而在这“战争论”的前提下,老子在“战略论”和“战术论”方面,老子是主张“以奇用兵”的。也就是说,用兵要讲韬略,能以“奇”为智策,主张智胜,而不主张与敌死拼实力,包括主张使用“诡道”来获取胜利。兵学韬略的意义就在于将帅能以“奇”来克敌。

鬼谷子老子的兵法(道家的兵学韬略)(3)

古代战场

第三,老子的战争观之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在老子看来,“用兵”韬略亦是“治国”谋略,“用兵”是治国的表现,在其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一样要遵循“无为”原则,所以,老子提出了“兵者不祥之器”的战争观。在《老子》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中,重点阐述了“战争论”。

《老子》三十一章曰: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说的是:兵事乃不祥的事物,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是不接纳、使用它的。君子平时以左边为贵,处常事,而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贵,处反常之事。兵事是不祥的事物,不是君子所接纳、使用的,是万不得已才使用它的,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鸣得意,那就等于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以左边为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尊,偏将军位轻而站在左边,上将军位重而站在右边,这是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战争中杀人众多,是以哀痛的心情来参加的,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对待战死的人。

这一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强调用兵打仗是不祥之事,是人们非常厌恶的,而能悟“道”的人是不会接受战争的,因为战争是不正常的,一切都反了,在战争中左右颠倒了,变得混乱了,是不得已才做的事。二是对待战争要以淡然、平静的态度去对待,打胜仗了不要自以为是,因为如果以打胜仗为显耀,就是喜欢杀了,而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和理想的;三是阐明正常状态是以左边为尊显现吉祥,而以右边为卑显现凶恶,而在战争中变得反常了,尊卑秩序颠倒了,就像丧礼一样,偏将站在右边,而主将站在左边,以哀痛的心情来打仗,即便大胜仗了,还是要以丧礼来祭奠战死的人。所以,战争是不详之物,是灾难。

老子还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老子》四十六章)这就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太平安定,使战马退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而治理天下如果不合乎“道”,就战乱不停,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郊外生下马驹子。显然,老子是反对穷兵黩武的。老子对战争的这一看法对后来的兵家影响很大,形成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慎战”思想。其实,老子关于“兵者不祥之器”的看法乃是其“无为”治国思想在用兵之道上的表现。

鬼谷子老子的兵法(道家的兵学韬略)(4)

兵者不祥之器

第四,老子的战争观之二:“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老子》第三十章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就是说: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必遭报应,反对战争才有好报。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必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不应太自负了,达到目的不应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不应自我骄傲,因为达到战争目的是不得已的事,达到目的不应以此逞强。事物过分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表明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衰亡。

注意这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真正悟“道”而辅佐君主的人,是不会以军事力量的强大来逞强于天下的,穷兵黩武必定会遭到报应,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大军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战事之后,饥荒就出现了;二是善于用兵的人,用兵是有分寸的,达到目的就行了,不要逞强好斗,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征伐不停,不要自我膨胀,达到战争目的是不得已的,不能一次来逞强显威,欺凌他国;三是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转向衰败,用兵也一样,符合“道”才行,不符合“道”,很快会衰亡。以武力逞强,必会招来败局。

其实,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战争论”关于“征战”的两个重要论点:一是“善果而已”,即在战争取得一定战果后,应适可而止,却不可以为获胜了便恃强而强追不舍,这就是常说的“穷寇勿追”,冒进容易吃亏;有道是“骄兵必败”;二是“果而勿强”,即这一段话所讲的“勿矜”“勿伐”“勿骄”“勿强”,因而战胜亦是”果而不得已“,征战中取胜,容易自以为是、骄傲自得,“骄兵必败”是必须记住的教训。

第五,老子战争观之三:“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一章阐述了道家关于“大者宜为下“的重要观点,即: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这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雌柔常以清静守定而胜过雄强,因为它保持清静因而能处于柔下位置。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因而,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要兼并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依附于大国,大小国家都应该谦让,只是,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这是老子将其“守其雌,知其雄”的“以柔克刚”理论运用于大小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角逐方面,强调大国要像江河下游一样,能柔顺清静,对小国应该谦下忍让,不要过分有兼并小国的欲求,这才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在诸侯国纷争时期,老子的这一观点很重要,大国对小国不要老想着要将其兼并,而应对其谦下忍让。老子是想通过“无为”之策来协调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不过,当列国纷争越来越激烈时,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不会受欢迎的,因而,进入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就不如纵横家受欢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