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见真淳”,是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给我的最大感受。

陶渊明本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还是选择了“入尘网”,其中因由有三。一是陶渊明的家庭背景,他出身于落破的仕宦家族,“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的困窘迫使他走上仕途的道路。二是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让他紧随入世风气。三是陶渊明也是一位普通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文人才子,他也会有兼济天下的满腔热血和“猛志逸四海”的豪言壮志。可当他身处“尘网”之际,他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的启示(智者的选择--陶渊明)(1)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高级士族控制中央政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局面。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苦不堪言,战乱的频繁,官场的黑暗,让陶渊明觉得自己如“笼中鸟”“池中鱼”被紧紧束缚住,不能奔赴自己向往的前程,无比的压抑哀伤。他如鸟怀念宽广的森林,如鱼怀念宽阔的渊谭,他不愿失去最真实的自我,不愿为了官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热爱自由的精神,所以,他决定回归那个真实的自己,回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他自嘲此举为“拙”,但他亦是心满意足的,因为与世俗的投机取“巧”相对比而言,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

田园生活有多美?尽在字里行间。

虽只有“方宅十余亩”,住所还是茅草屋,但颇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感。看那榆柳枝叶青葱,一簇一簇地遮掩住房屋后檐,桃树李树列满庭院。日落黄昏之际,于朦胧中望见远处村落,看见那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耳畔传来鸡鸣狗叫声,是何等的平静祥和。我们各自忙碌,互不打扰,在自然之中遇见最美的风景,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不用违心地阿谀奉承,无须时时绷紧精神,提心吊胆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否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只需享受这清净恬雅的隐居生活,这何不是一种享受呢?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的启示(智者的选择--陶渊明)(2)

田园风光独好,自己的住所亦是一尘不染,犹如心灵不受世俗侵染,纯洁无瑕,心中宽阔而无忧无虑。这都是陶渊明逃脱“樊笼”,“复得返自然”的馈赠啊!

其实,陶渊明不是没有想过去追求功名利禄,他也向生活低过头。最初入世,他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第一次辞官归家,仍有建功立业之心。再次入世时因为桓玄的滥杀无辜而愤懑辞官。反反复复五次入世出世,陶渊明终是看清炎凉世态,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生活在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很难做到特立独行,可贵的是像陶渊明一样,懂得人生的取舍,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于迷途之中遵从内心,坚守最纯真的自我。虽有功名心,但也不会随但也不会随波逐流,为了得到利益而不择手段。他的知迷而返,懂得心之所需,并为之努力,为自己打造一方心灵净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细细欣赏与学习的。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的启示(智者的选择--陶渊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