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完善经济工作体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完善经济工作体制(如何从提高业人员素质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完善经济工作体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生产方式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型集转化。在这一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想赢得主动,找准国际产业发展新方向,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促转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千百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逾越的门槛。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已把人才竞争作为发展战略,在全球展开争夺人才攻势。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全民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优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呼唤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因为科学技术的转移、扩散、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立足于劳动者的参与与支持,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科技进步所推动的经济集约型的增长。要提高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扩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让劳动者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按照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更加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接近2%,印刷从业人员超过400万大军,到“十二五”期末,要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转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成为我国未来印刷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我国印刷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行业内大力弘扬人才战略,是实现我国印刷强国目标的有力举动。

推动印刷业快速发展的“廉价”劳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印刷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每年都保持在近8%的增长迅速。中国印刷工业总产值在2006年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中国已跻身为印刷大国行列。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印刷业从业人员却始终没能揭下“廉价”标签。

通过对美、日、中印刷业状况的比较分析中发现,2006年,美国、日本、中国三国印刷工人的人均年产值分别是:15.71万美元、31.25万美元、1.45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力价值悬殊颇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从客观来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较大一点的印刷企业一直是以服务于出版单位的形式而存在,小型印刷企业多为某一经济实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印刷还并非以一个产业的形式独立出来,在这一体制下,无论是印刷产业的发展投入,还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其主体都不会重点关注,印刷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有了较多的欠帐。

从主观来讲,一方面,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和培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1、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未经专门培训就开始上岗,既使是有培训也只是经过极其简单的操作指导等短期培训。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许多一线员工只知道程序化的机械操作,对于印刷发展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印刷领域的技术演变、印刷管理知识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完全没有概念。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印刷工人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操作者而已,期望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2、中小印刷企业中以私营和民营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的老板既是管理人员,也是营销人员,他们往往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注重当前印刷员工能为其创造多少效益,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个印刷人才。这样的结果就是,印刷企业培养出的只能是体力劳动者,很少有企业能对员工做到方向性的引导和培养。许多员工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只能称为熟练工,如果再往大的方面发展,自己也许能成为一名印刷管理人才;往精细的方向发展,也许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高级技师,甚至是设计师、工程师。如果只是流水线上一名仅仅有固定动作的印刷工,又如何能提升自身价值,如何为企业乃至行业创造更多价值。3、在企业激励导向上,大多数企业考核员工的工作内容往往只要求数量,而非质量,印刷行业内普遍存在如果员工要想增加收入那就只通过量的积累和时间投入才能得以实现。长此以往,不仅仅工人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工人对于行业的新技术、新资讯也缺乏了解和掌握的动力。作为印刷行业最前沿的印刷人员,如果对新事物没有了接纳和吸收的心态,对于行业来说,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员工自身的原因也束缚了员工自身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1、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放到今天的中国印刷人身上也同样适用。受儒家思想的影,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和态度,而这种平和态度在很多时候,却恰恰阻挡了人们发展的脚步。许多印刷人在心底就没有想过要做到掌控全局,特别企业用工机制放开后,大批农民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关心的是一时收入的多少,收入好就多干一些时间,收入差就立马改换门庭,他们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思想,注定不会有远大的憧憬和抱负,也正是这种消极的态度扼杀了自我的身价提升。2、从一线的机械工人到高级的印刷人才,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如印刷行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专业人脉和关系网的建立、对生产流程和人员的管理能力、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甚至研发能力以及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相关领域的了解、自身修养的培养等都需长时间的不断地学习、吸收和历练。而当前人们的浮躁心理决定了甘于寂寞“耐性”极端缺乏。3、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印刷行业不是高新产业,它往往被归类为劳动力密集产业,靠体力劳动为主,不需要技术、脑力劳动。而且人们印象中的印刷在工作环境上常常和重污染、有毒、有害等词联系到一起。由于有这样的传统看法,让许多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对印刷行业望而却步。这也是造成中国印刷业一般印刷能力过剩,高档精细印刷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4、企业招聘来的专业院校学生大多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望思想,并没有长期在印刷行业发展的打算,这种观念在客观上造成了印刷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实,人员流动性大自然无益于对印刷高精专人才的培养。有操作经验的不懂理论,有理论的没操作经验,专业学印刷却没碰过印刷,做了几年的印刷却不知道什么叫印刷。这是中国印刷发展的一个尴尬现状。

如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印刷人才?中国印刷如何实现从“求量”到“求质”的变革?中国印刷人头上的“廉价”标签如何揭去?中国要从印刷大国迈入印刷强国,还需要每一个印刷人去为之奋斗。

转型时期,从业人员素质的新内涵

按照建设印刷强国的目标:综合印刷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掌握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创的印刷科技成果,有强大的科研开发人才和基地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素质。着力培养专业印刷人才,一是培养一批印刷科技开发领军人才,二是着力提高印刷职业技能素质。新时期印刷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应定位为: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深谙东方文化的艺术人才,精通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从个人素质的构成来讲,应包含:(1)人的基本素质(文化、语言、思维、分析、判断、综合等);(2)专业素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3)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抗干扰能力及品德、个性);(4)生理能力(机体功能、抵抗病毒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免疫能力等)。就企业而言的劳动者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印刷行业面临的全新环境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仅仅是技术素质,还应包含奉献印刷事业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这些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地讲:

一是职业道德素质建成设。包括职业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职业素质不仅表现在发展印刷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国民教育等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印刷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对印刷行业影响的预测把握能力和应具有一定的企业理论、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修养。精气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没有职业道德和生活理想是行业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员工惟有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肯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当作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是转型时期企业创新应有的精神风貌,经济转型有如十有怀胎,会经历无数次的阵痛,曲折和坎坷再所难免,这就需要广大从业人员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印刷强国的目标奋斗。企业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之徒。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大力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努力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让人才队伍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是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在以数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发展,新材料日新月异,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不断涌现,企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印刷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岗位技能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然能力强,换言之,如果人的才能与生产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生产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绝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当前急需培养和造就的员工必须:(1) 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2) 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工种的特殊性和行业的需求,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 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 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切实搞好从业人员培养规划,制定培养目标,重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并举,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再教育以及岗位技能培训质量是当务之急,必须坚定实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增加投入,完善工作环境。

三是身体、心理素质。印刷行业算不上高新产业,被公认为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劳动者创造价值靠的是拼体力和拼时间,工作环境艰苦,体能消耗大。在大力提倡环保印刷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印刷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另外,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着从业人员的心灵,富士康跳楼事件说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已引起了部分员工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因此必须加强从业人员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使其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

全方位互动,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处于印刷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到生产企业等,从新技术研发、设备供应,新材料开发、新能源替代,到产品开发与设计等,都有义不容辞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产业链内的每一环节必须全方位互动,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人才教育、培训。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现代印刷工业已经融入了许多高科技的成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变成了知识密集型,印刷涉及的领域很广:化学、物理、光学、材料、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等等,而目前最前沿的技术是全面数字化的工艺流程,它整合了印前、印刷和印后的整个生产过程,是高新技术在印刷生产中的集中体现。针对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印刷教育也应随之调整,以便从专业的设置到课程的内容上都尽量跟上印刷业发展的步伐。根据现代印刷的发展,应将传统的印刷教育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队伍应适应印刷的新时代。笔者认为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服务市场。就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最终都是为市场服务的,印刷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印刷教育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印刷教育最根本的目标。2、紧跟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印刷技术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所需要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应用型的人才,以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操作为主,因此,印刷教育要立足当今主流技术,并紧跟前沿技术。3、以全球化的视角培养印刷人才,比起技术人才来说,当前最紧缺的是“接轨型”人才,这种人既要懂技术和管理,又要懂国际事务,还要熟悉各种游戏规则,能充当国内国际印刷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这种人才是产业出现的新需求。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球网版数码印刷高峰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中国印刷界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此来看,培养造就接轨型人才也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大趋势。4、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打造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种有所侧重的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5、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国约有100多所印刷包装类的大专院校,每年培养出的专业毕业生大约4000-5000人。显然,这个数量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印刷业相比是少之又少,中国印刷业的从业人员有四百多万人,其中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大专院校毕业生非常有限,这也是印刷企业人才紧缺瓶颈。

二、创新企业人才开发思路,打造学习型组织。后危机时代,我国印刷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发展态势日趋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化,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广大的劳动者才是深刻变革的根本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能否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对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至关重要,在企业人才开发思路上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按照新的人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员工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二是培训工作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员工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三是坚持重点突出,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培训质量,坚持结合岗位实际,对不同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在企业人才开发形式上,可选择:一是开办企业大学,进行员工素质提高培训。二是组织企业内部培训讲师队伍,结合实践开展培训。三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举办职工培训。四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职工接受外部培训。五是通过加强岗位技术交流,加强师徒传、帮、带培训。

三、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为印刷人才素质建设搭建平台。在现有行政体制下,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扮演好“服务生”角色,履行好服务职能。一是深刻洞悉印刷产业发展动态,把握印刷技术发展前沿,紧贴印刷行业人才需求,制定产业人才战略规划、措施,组织开展人才培养。二是明晰行业协会职责定位,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充当好服务政府、引领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三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和职称评定。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刚刚起步,给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素质展示的广阔平台,一经开展即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应一如既往地开展下去。职称评定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政府部门主管时期,职称评审的一般规则是,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人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人事评审工作。政企分开后,行业内的职称评审功能随之削弱,或者就干脆精减了这项职能。在职称评审中,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行业内大量的专家开展行业职称评定,这有利于科学评价技术人才,并容易获得业内的广泛认可。四是担当校企沟通的桥梁。由于市场对行业紧缺人才信息的反馈滞后,企业需要的紧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学校培养的,企业用不上。企业的技术发展更新换代很快,但院校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及时跟进,人才培养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在校企合作中行业协会应搭建起校企交流的平台,推动行业企业进校园,开展现场招聘;推动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双方人才供需信息的沟通。在这些工作中,行业协会应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主力军。在加快印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深刻变革中,广大从业人员首先是科学发展道路的引领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劳动力队伍,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发挥好广大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发展要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其根本保证,在于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在转变过程中,原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褪,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