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医疗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后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爱国卫生运动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卫生运动有哪些(还记得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有哪些

《寻找医疗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后续

一张张老照片来了,一个个故事也来了

还记得“爱国卫生运动”吗

当年从杭州小营巷红遍全国

昨天开始,钱江晚报联合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向全省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能记录浙江健康事业发展的老照片。

老照片来了,钱江晚报记者不禁感受到,我省医疗卫生发展就是一部与疾病搏斗的艰难历史。历史上的浙江卫生水平在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过去的浙江人生什么病最多?记者还发现,当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从杭州红遍全国的,这些故事都能从老照片中找到印记。

毛泽东视察小营巷

爱国卫生运动才出了名

解放后不久全国发起的“爱国卫生运动”,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它是怎么深入人心的?原来这张照片里毛泽东视察杭州小营巷的故事,有功劳!

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成为一项各地都在进行的运动,在这股全民卫生的浪潮中,杭州的小营巷始终都是其中的一面旗帜,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在杭州饭店接见外宾后,将离杭赴广州。当时全国正在推行消灭“四害”的卫生运动。毛泽东突然提出看看杭州市的卫生状况。这时中共浙江省委一位陪同领导说,小营巷的卫生搞得最好。“去看看。”毛泽东说。

小营巷居民区住着200多户居民,房屋比较陈旧,一个不大宽阔的墙门里往往住着十几户人家。毛泽东连续走进了三个墙门,里面是上百户居民的住宅。小营巷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主席来了,大家都奔到巷子里,把门墙外围得水泄不通。

后来,毛主席去过的三户人家被人们长久纪念,其中,56号人家的大门上面还写着“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

现在,小巷入口处修建了一座纪念毛主席参观小营巷50周年的牌坊。小营巷纪念馆的建成,都在努力消除时间的流逝给人们带来的淡忘。

如今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家也不要忘记公共卫生的重要推手之一:爱国卫生运动。

人见人怕的血吸虫病

浙江当年是全国第二重灾区

“她就是我”,一位血吸虫病患者回顾自己当年生病模样时说。

研究了一辈子血吸虫,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陶海全教授,对照片上的病人模样记忆最清晰。那是1965年的夏天,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晚期的血吸虫病人。

那一天,陶海全从杭州出发,去常山白石乡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走得太急,来不及理发,一到白石乡,他就找了个理发店剪头发,“理发师傅站在我身后,我坐车久了有点累,感觉师傅的大肚子一直顶着我的背,难道是个孕妇?”

陶海全转过头去:“竟然是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肚子鼓得比七八个月的孕妇还大,我一看就知道是个晚期的血吸虫病人……当时我一下子就感觉头皮炸开了,以前研究归研究,从来没和晚期病人这么近距离接触过。”

解放初,全国共有12个省市血吸虫病盛行,其中,浙江省以流行县数统计的话,居全国第二位,以累计病人数统计居第三位,以钉螺分布面积统计居第六位。

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浙江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阻断标准。

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就是这张名为《她就是我》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叫娄玉妹。

她1949年出生,嘉善罗星乡油车村人。1964年时,15岁的娄玉妹患了晚期血吸虫病,当时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肚皮鼓得比篮球还大,亮光光的,体重仅有18公斤,是远近闻名的“苦妹子”,墙上的那张照片,也是那个时候拍摄的。

之后住院治疗了160天,娄玉妹终于康复了,人也长得白白胖胖。此后,她又拍了一张照片。她作为共和国卫生事业的见证人出现在人们面前。

昨天,省卫计委从事卫生志编辑的沈家贤介绍,在浙江,当年有55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浙东、浙西山丘,病人多达204万例,其中嘉兴、衢州等地的血吸虫病最为严重。解放初的几年内,因病死亡人数高达9万多人,1.1万多户因此注销。

1950年2月,浙江省成立了以研究和防治血吸虫病为重点的浙江省卫生实验院,也就是陶海全工作单位的前身。

“当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粪便管理,采取土埋法灭钉螺,就是把有大量钉螺的地方,用10厘米厚的泥土填埋,一年不去动,效果很好,但耗时长,劳动力需求也大。1959年后,浙江采取药物喷洒和土埋法相结合的防治办法,五氯酚钠、血防-67糊剂、石灰氮等,大量用在血防工作中,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陶海全说。

很牛的浙二烧伤科

是从“大炼钢铁”时创建的

去年,浙医二院的烧伤科忙碌了大半年,在“7·5”公交车燃烧事件的救治中,他们一下子收进了19名严重的烧伤病人。半年多过去了,这些病人们陆续出院、康复,患者零死亡。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浙医二院的烧伤科水平已经是全国的顶尖水平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浙医二院的烧伤科其实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才设立的。

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后改为“瑞金医院”)成功抢救了一位名叫邱财康的钢铁工人,其烧伤总面积89%。在当时环境恶劣、设备和技术稀缺的情况下,要救活一个重度烧伤的病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还是全国“大炼钢铁”的时代,烧伤病人多,但浙江还没有专门的烧伤科。

在广慈医院的医生到杭州演讲之后,浙二的领导班子决定,将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丁岳梁调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烧伤救治组。除了丁岳梁之外,护士也就三四人,即便如此,他们第一年就抢救了30多个病人,第二年是80多个,以后逐年递增。

丁岳梁在后来也成为了国际上知名的烧伤科专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医学创伤评审组成员,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委员、常委。

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经常采用皮肤移植的办法。但是异体皮不易及时获得,保存方法又较复杂,浙二从1973年开始就采用猪皮和自体皮混合的移植办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烧伤科主任韩春茂进入了浙二工作。那时候的烧伤科装上了冷热两用的空调,算是医院最讲究环境的科室。因为烧伤病人要特别注意避免皮肤感染,所以要有一个适宜温度的保障。

那时候的烧伤科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有一位在东风酿造厂上班的女工,不小心掉进热酱油池中,等工友们救她上来时,已经惨不忍睹,100%烧伤,三度烧伤面积达74%,这和部分“7·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的伤员受伤情况都差不多了。

当时医生们采用的办法是,从她头顶上取皮,因为头顶烧伤部位受的伤相对比较浅,而头皮又是全身皮肤中较厚的部位,皮脂腺汗腺也丰富,不过一次取下的量不够用,一般五天后再取一次。

“这样前前后后,我记得总共做了十五六次手术,包括痊愈后两腋疤痕松懈植皮整形手术。当时效果挺好,病人康复得也快。现在丈夫和儿子在工作,家务由她全包。”

说到这些病例,现在年近80岁高龄的丁岳梁医生还是忍不住自豪地笑了。

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沈家贤 孙音来 方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