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几乎每个人都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都走在某条路上,正因如此才诞生了一种以公路和旅程为主题的电影形式——公路电影。从20世纪60年代起,公路电影便一发不可收拾,公路就像人生的旅程,而走在路上的人则是我们情感的缩影。
今天就让啵叽来为大家盘点几部令人心向往之的公路片吧~
《摩托日记》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切·格瓦拉说,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或许旅行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西恩潘自编自导的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争议也如影随形,打开豆瓣看评论栏就能明白。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青年,试图远离自己原本的生活,进入荒野寻找新的生存意义。旅途中的人、事,让他对自己存在的世界有了更为完整的认知,他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点滴,他进入荒野,独自面对自然。无论你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以及克里斯托弗行为上的对错,都无妨这是一部优秀的公路电影。
《斯特雷德的故事》
这部以割草机为交通工具的公路电影,是根据1994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真人真事改编。73岁的斯特雷德身体状况不佳,走路都要靠撑拐杖,没有驾照却又个性执拗。为了去探望十多年未见、突然中风的哥哥,他驾着一台1966年份的老式割草机,从爱荷华到威斯康辛州,以十五里的时速,摇摇晃晃在中西平原上行进了300里路。跟许多公路电影一样,斯特雷德沿途遇见了许多人:一个怀孕的离家出走的少女、一个每天上班路上都会撞死一头鹿的疯狂妇人、一个善良的神父、和一位受过心灵创伤的二战退役老兵,还有一群呼啸而过的单车少年。斯特雷德把割草机停下来,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斯特雷德的女儿萝丝的不幸遭遇,断续地浮现在他与路人的交谈之中。他对陌生人们皆有意蕴悠长的点化,而他自己也在旅途中得到某些启发。
《末路狂花》
毫无疑问,这部由女性编剧、男性导演的影片开启了公路电影的新方向。它所描绘的旅途,成为了两个女人对抗男权社会,表达自己呼声的过程。本来美好的结伴旅行计划,结果因为露易斯枪杀了欲强奸塞尔玛的一个男人变成了一场逃亡之旅。她们一路上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和遇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危险的,充斥着敌意的。沿途中碰到并与塞尔玛发生一夜情的帅气牛仔,到头来的面目也不过是偷光她们钱的大骗子。这一切将她们“逼上梁山”,两个人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胆怯的家庭主妇和平凡的餐厅女招待,变成了肆意对抗、勇敢坚强的女战士。她们打劫便利商店,将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油车打得稀巴烂……但最终无路可走,在警察重重包围下,两人微笑着紧紧拥抱,然后决然地开车冲下万丈峡谷。这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结束画面之一。西部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她们营造了诗史般的氛围,在一丝悲壮、怆然之外,更有着一种淋漓的快意!
《沙漠妖姬》
这部曾令澳洲电影在国际上大大露脸的公路喜剧,享用了自九十年代电影界宣布类型题材解禁后的第一只螃蟹,堂皇地将易装癖、同性恋搬上银幕。故事主人公包括一个变性人,两个同性恋,他们三人乘坐大巴士横越沙漠,打扮得像金刚鹦鹉一样去异地表演易装秀。用柏桦的一句诗来形容他们最伏贴不过:“这白得耀眼的爱情这白得耀眼的夏天这白得耀眼的神经病!”这一路上除了在停留的两个小镇上发生了点儿不愉快——在A镇的酒吧遇到蛮横胖女人恶意挑衅,第二天早晨发现巴士车身被漆刷上咒骂侮辱的字样,在B镇差点被一伙地痞强暴,以及中途巴士在沙漠中抛了锚,好不容易遇到路过救助者,一身灰头土脸的艳妆彩服,却使得别人吓得猛踩油门一溜烟儿地跑掉等等之外,总体来说他们载歌载舞的旅程还算“顺利”。而三个人在这三天两夜的旅程中似乎也发现了生活中一些别样的意义。
《中央车站》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朵拉生活拮据,年纪不小却还未嫁,或许在她内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小男孩约书亚的出现令她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而朵拉,也同样有着一段和父亲的痛苦往事。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因为往事而冰冻的内心慢慢回暖。
同样时以寻找为主题,《中央车站》把一个人间温情的小品,拍得兼具形而上学的寓言色彩。相信稍微有点圣经常识的人,对影片中约书亚、摩西……这几个名字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至于牵引全片故事发展,也是这次寻找目标的约书亚的父亲,更是被直接命名为——耶稣。这样的双重架构,其中蕴涵的哲学意味自然不言而喻。导演正是试图通过这样一次现实的寻找,来阐述人对内心精神之父的终极皈依。
《心花路放》
除了以上盘点的欧美公路片以外,国产公路片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2014年上映的《心花路放》是由宁浩执导,由黄渤、徐峥等主演的一部公路喜剧片。 该片讲述了在生活中遭遇了情感危机的耿浩(黄渤饰),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徐峥饰)为了帮助他摆脱痛苦,带着耿浩开始了一段非常搞笑的疯狂的猎艳之旅。有人说这部影片尽管从表面上看,它有小镇、有阳光、有民谣、有背包客,有各种文艺青年钟爱的事物,也有各种令人捧腹不禁的荒诞遭遇,但越往后看你会越发现,其实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讲的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困惑,以及不得不“放下”的酸涩内心。
《人在囧途》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而公路类型片从来不乏喜剧精品,这种喜剧片最重要的特征是“铁打的主角、流水的背景”。《人在囧途》的背景选择了中国最能出戏的春运路途,这一设定就奠定了此片拥有近十亿的群众基础,这还不算,编剧硬是把空、陆、水三路全部搬上银幕,以两个男人为中心,从石家庄到长沙,跨越1300多公里,上演一出令人捧腹的“三栖二人转”。影片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二人转”一路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典型事例,以此关注民生,极富现实主义精神。比如剧中以李成功为代表的富裕阶层婚外情,以牛耿为代表的讨债农民工均具有现实映射。二人社会地位,阶层视角与所具有的社会独特心理容易引起观众心理共鸣。精选片段富于匠心,二人身份地位与心理感受极具对比性,同时途中遭遇极具戏剧性,笑声连连,情理之中。冠之以喜剧性质,大喜之外,大悲蕴含其中,剧末结尾散发人性美,受众略感一丝温暖。作品中的人物很真实,是老百姓生活的事,老百姓一看就会有共鸣。不止是追求制造笑料,故事下了功夫,讲得干净流畅,没什么大道理,但是细节上够温情。和很多好喜剧一样,片中一定有你笑不出的地方,导演让王宝强和徐峥负责囧的同时,让张歆艺扮演的“诈骗女”负责让你哭。
OK,盘点了这么多惊险欢愉的公路电影,不知你是否也想放下凡尘琐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有人言:花开可要欣赏,然后就去远行,唯有不等花谢,才能记得花红; 有酒可要满饮,然后就去远行,唯有不等大醉,才能觉得微酲; 有情可要恋爱,然后就去远行,唯有恋的短暂,才能爱的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