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口言之,身必行之。”

一个人嘴里说的,多半是自己想做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

也许很多话,随口一说,一辈子都不会兑现,但是不能排除其“内心活动”。

可见,看清楚一个人,看“嘴”就行了

人在难处才能见人心(开口见人品闭口见人情)(1)

01

开口见人品。

南宋时,有一个才子叫周密,本是济南人。因为济南被金人占领了,为了安全起见,迁移到江南居住。

面对宋朝的衰败,他悲痛万分。

“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能够大江南北都归宋朝,这是他最大的愿望。如果愿望成真,就可以去济南老家看看了。

可惜,他不仅没有看到收复中原的景象,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无法真正推行。他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但是却得罪了当朝权贵。

宰相贾似道给他穿小鞋,他索性辞官。

南宋灭亡后,周密开始写书,在《齐东野语》中记录了贾似道误国的罪行,也肯定了他利民的举措。

有人怀疑周密在想办法为贾似道洗白,他却不以为然。

父亲曾经对他说:“社会流传的,可能是以讹传讹,记载才是真实的。因此,要懂得辨别。”

不带偏见的语言,足以见证周密的为人。

清代纪晓岚在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时,点评:“密所编南宋歌词,去取谨严,犹在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之上。”

作家毛姆说:“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责任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人品好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因此他的言语是可靠的,如果不可靠,就不会说出来,要是说出来了,也会第一时间认错,及时改正。

青蛙不知道冬天的梅花有多漂亮,无法描述清楚;麻雀不知道白云上的风景,只有老鹰才知道;秋蝉不知道有常青树,误以为树都不会落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孔子推崇的说话方式,如果有人反向而行动,那就一定是人品很差的表现。

比方说,一辈子生活在城里的人,告诉你如何种地,肯定是照本宣科,没有实践价值;合作的朋友,把钱放在口袋里,然后告诉你“亏了”。

别人开口时,你听一听,就有了弦外之音。

人在难处才能见人心(开口见人品闭口见人情)(2)

02

闭口见人情。

莫泊桑笔下有一个叫伊凡诺夫娜的女人,自己是一个画家,嫁给了医生德莫夫。

他们恋爱,是因为伊凡诺夫娜的父亲生病了,恰好是德莫夫治好了。

结婚之后,伊凡诺夫娜到处去结交名人,有画家、演员、文学家等。和别的画家一起去写生,在郊野的别墅里开舞会。

家里,女人爱慕虚荣,性格外向,男人性格内敛,只懂得研究学术。因此,女人一开口,就是圣旨,男人只好服从。

有一次,伊凡诺夫娜将要去参加舞会,命令德莫夫去取一条玫瑰红的连衣裙。

德莫夫说:“明天吧。”

伊凡诺夫娜变了脸,德莫夫就认怂了,只能照办。

明眼人都会发现,一个闭嘴的男人,内心一定有爱。

夫妻相处,闭嘴的人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在努力维护情感,用柔软来阻挡、承接一切矛盾。

同样,亲戚朋友、同事同行交往,谁能闭嘴,谁就更重情重义。

孔子外出,遇到两个孩子,争论太阳的大小。

有孩子说,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很大。

有孩子说,中午的太阳很热,应该更大。

孔子听了他们的争论,然后沉默了。因为他的脑海里,没有类似的学问。

当孩子笑话孔子“无知”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动礼仪,不传递假消息的孔子。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抵达全世界所有的角落。正如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主动闭口,这是一份难得的人情,待人友善、真诚。遇到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人,就一定会弄丢情感,不想交往了。

人在难处才能见人心(开口见人品闭口见人情)(3)

03

封口见人性。

唐朝宦官鱼朝恩,权倾朝野。

他的儿子鱼令徽,十几岁就入朝为官,在内殿当差。

有一天,鱼令徽和同行的人一起走路,受到了排挤,因此非常生气,马上跑回家,告诉了父亲。

鱼朝恩对皇帝说:“愿陛下特赐金腰带,以便超过别人。”

皇帝强作欢颜,说:“穿紫衣,扎金腰带,搭配不错。”

很明显,鱼朝恩的人性的贪婪的,他要用金腰带,封住别人的口,让儿子耀武扬威;皇帝也只能委屈自己,避免各种纷争,从长计议,算是给了一笔封口费。

《国语》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野蛮的力量,去封住别人的口,无疑是堵住了洪水猛兽,其中必定隐藏着巨大的祸害。

真正有本事的人,用成绩说话,让人输得心服口服;没有本事的人,才会嚣张,先声夺人。人性本是善良的,一旦变坏了,就会手里握着利剑,防止任何人“批评、建议”,甚至连阿谀奉承都不能。

人在难处才能见人心(开口见人品闭口见人情)(4)

04

农村有句骂人的话:“看他的嘴脸。”

形容一个人,可以是“樱桃小嘴”,也可以是“薄嘴唇、乌鸦嘴”。

嘴巴很小,但是一开口就谈起了世界,触动了人心,展示了才华。如果交谈的时间长了,一切都会暴露出来。

平时,少练嘴皮子,多练真功夫;少谈是非事,多传正能量;少吃哑巴亏,多吃粗茶淡饭。

余生,让我们一起管好嘴,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