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思想、文化政策的发展、变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山水画在清代获得重大发展,成就突出;宫廷画在清中期盛极一时,以人物画突出,效法宋人,并受西洋画影响。清代画派林立,画家辈出,流传下来的作品甚多。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1)

清《乾隆帝妃古装像》轴

一·清代初期

清代初期,即顺治、康熙时期的绘画,由于师承和地域关系,派别很多。其中“四王吴恽”(又称“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成就较大,其绘画风格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他们以学习古人绘画为主,注重笔墨技术,功力都很深厚,博得了统治者的赏识,被推崇为清代绘画的“正宗”。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2)

王时敏《落木寒泉图》轴

清代初期的画坛,除了“四王吴恽”以外,有独特成就的名画家还有“四僧”——朱耷、石涛、石溪、弘仁。他们四人在艺术创作上都敢于革新、创造,与“四王吴恽”一派的画风作斗争,并影响到以后的“扬州八怪”,以至近代的齐白石等著名画家。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3)

石涛《搜尽奇峰图》卷

请代画家朱耷(1626-1705),明宁王朱权后裔,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僧名傅綮。清初画坛“四僧”之首。他以画明志,以善画水墨花鸟著称。朱耷的画法源于林良、沈周、陈道复、徐渭等名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传世代表作《河上花图》卷,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纸本,墨笔,纵47厘米,横1292.5厘米,为水墨写意花鸟巨制,以描绘荷花为主。作者在图尾自赋“河上花歌”37行,后记有“蕙嵒先生嘱画此卷”及作画时间。由此可知此卷为朱耷72岁时所作,署款“八大山人”。清代许乃普鉴定,永瑆题记;近代徐世昌题记并为其收藏。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4)

朱耷《河上花图》卷

朱耷其他的传世作品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5)

朱耷《猫石图》卷

清代初期出现的“黄山画派”是以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境名胜为特色,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他们不受古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6)

梅清《黄山图》册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徽州(今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旼、吴山涛、姚宋、祝山嘲、方士庶、汪梅鼎等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并且在结构与技法上亦打破了四王“三叠”、“二叠”等陈陈相因的公式,一反柔媚甜俗、奢靡华贵之气,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7)

査士标《策杖寻幽图》扇页

二·清代中晚期

清代中期,即雍正、乾隆时期,是清王朝的“盛世”时期,一方面统治更加严密,文字狱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工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活跃,绘画艺术在一些新的城市中得到了发展,因而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画派——“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主要是指清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画坛上风格相近的八位画家,即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另一说是指:李鱓、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汪士慎、高凤翰、黄慎)以及扬州画家华嵒。他们大多以画鸵鸟为主,其中以黄、罗二人成就最高。虽然成就不等,但他们都不受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四王吴恽”一派绘画的种种约束,强调独创精神和个性的抒发,所以被正统画家看作“扬州八怪”。高凤翰晚年右臂病废,改用左手作书画,又是一种风格。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8)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

在镇江出现京江画派,它是清代中晚期活跃于镇江的一个画家群体,画派成员大都是镇江本地人,多以本地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是当时江南画坛的一支新生力量。代表人物是张夕奄、顾鹤庆、潘恭寿、潘思牧、周镐等人,创始人是张夕奄和顾鹤庆。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9)

潘恭寿《烟云阁图》

清中期宫廷画的代表画家有禹之鼎、袁江、焦秉贞、冷枚、丁观鹏等;还有创造“指头画”的高其佩。清晚期名画家较少,山水画属“四王”画派系的有杨贻汾、载熙、钱杜;人物画家有改琦、费丹旭等。改琦西域人,擅长画人物、仕女、佛像,画风优美而有骨力,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人物图是他的代表作。禹之鼎、焦秉贞、费丹旭擅长画肖像,尤精于仕女画。他们大都采用工整的西洋画法,重色彩、重光影,而不太重视用笔,展示了中西融合的新局面。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10)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卷

民间年画在明代有新的发展,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达到了一个高潮。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和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是清代民间年画的主要生产中心。年画的题材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封建迷信特征的,如门神、灶王爷等;另一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耕织生产、春牛图、娃娃画等。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11)

清代绘画著作众多,主要有康熙朝孙岳颁等奉旨编撰的《佩文斋书画谱》;乾隆朝张照、梁诗正等奉命编撰著录书画专书《石渠宝笈》,共44卷;还有《秘殿珠林》。之后,还有王杰等奉命编撰《石渠宝笈》续编,至嘉庆二十年(1815)续成三编。

江南七怪为什么叫八怪(八大山人)(12)

费丹旭《十二金钗图》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