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积地貌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称海积地貌。

主要包括

(1)海滩

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微微倾向大海,可分为砾质海滩,砂质海滩,淤泥质海滩。

(2)沿岸堤

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通常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等组成。

海蚀地貌典型代表景观(地貌景观海积海蚀地貌)(1)

海滩

(3)砂坎

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是波浪与底流相遇而形成。根据其顶部是否露出海面分别叫做离岸坝和水下砂堤。

砂嘴

(5)泻湖

是被砂坎、砂咀隔离的海滨浅海湾。

(6)连岛砂坝

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

(7)海积阶地

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海蚀地貌 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主要包括: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蚀地貌典型代表景观(地貌景观海积海蚀地貌)(2)

海蚀

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分布地带: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码头间的长跳嘴、狮子山、炮台山、杨公山北侧,大榭岛北侧亦见。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蚀地貌典型代表景观(地貌景观海积海蚀地貌)(3)

海蚀崖

海蚀柱

有的是由于海蚀洞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

分布地带:分布杨公山西北缘、中门柱和黄蟒岛周围。中门柱山最为发育,高数米,似烟囱立于海中,有的似石林。

海蚀地貌典型代表景观(地貌景观海积海蚀地貌)(4)

海蚀柱

海蚀洞穴

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地貌形态。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otc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布地带:见于长跳嘴、杨公山、大黄蟒岛及大榭岛北侧,出露于高潮位以上。

海蚀地貌典型代表景观(地貌景观海积海蚀地貌)(5)

海蚀洞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