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像买积木,积木多了,你就能造你自己的城堡——李自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提高跟别人的互动指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提高跟别人的互动指数(喔个人构建突破天性)

如何提高跟别人的互动指数

读书就像买积木,积木多了,你就能造你自己的城堡。——李自在


一 什么是个人构建

个人构建,就是你习惯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有点抽象哈。

从理性上,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往往有很多看待的角度,比如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个年轻人怀里抱着一个包,坐在那里看着窗外,旁边站着一个老人,你可能觉得:

1.这个年轻人太累了,没有让座

2.这个年轻人没有看到老年人

3.这个年轻人就是不愿意给别人让座

4.这个年轻人之前让过了,老年人马上到站了不愿意坐

5.这个年轻人可能身体不方便,没有让座

6.也许这个位置是马上要下车的老人给这个年轻人让的

7.也许这个老人是年轻人的爷爷,他觉得孙子太累了,就让他坐了

8.也许这是一个电视上的那种换装节目,这个老年人是也是年轻人扮的,而且这个坐着的小伙子知道

。。。。。。

我们不评价这件事,仅仅是从可能性出发,就有很多种解读,我承认第八个可能性小一点,但是并非没有可能,而且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种情况。

因为我们并不认识这两个人,我们也没有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解。所以这一切都是猜测。

而事实上,从感性角度,当我们真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其中几个可能(你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你根本不会想这么多可能,你就会觉得这个年轻人没素质,或者情有可原,或者关你什么事。

这个就是个人构建。

日常生活中这种很常见,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对电梯里熟悉的陌生人故事的猜测,对某个演员的判断。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些判断都是冷静客观有理有据的,你可以说出十几条理由来证明你的观点,也可以在未来的接触中有选择性(只关注自己有利的)的找对方的一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带着你自己的个人色彩,充满情绪的,换句话说,你对别人的印象都是来源于你。不信你和不同的人谈谈对一个人的看法,看看有多大区别。

这里还有一个已经被证实的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因为性格,而自己的行为是因为环境。

比如你看到别人随地扔垃圾就是没素质,自己随地扔垃圾就是“我手里东西太多了,附近有没有垃圾桶,反正苹果核是有机垃圾,我扔到土壤里会被分解掉的。。。。。。”

近几年,随着看过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我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成见和误解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障碍”,我也热衷于多与人交流来减小这种刻板印象。

但我也能感受到,这种本能的对人下判断的行为仍然一次次地出现。

我的建议是,当这种想法出现之后,提醒下自己还有其他的可能,然后在日后的相处中多想几种可能性,这样视野可能会更加开阔。

二 个人构建对情绪和行为影响

先捋一下这节的逻辑。

个人建构可以看成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当一切与预测相符的时候,相安无事。

但是一旦个人建构受到挑战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情绪,并会驱动一些行为来保护个人构建。

举个例子,你认为你和你的同伴都是慷慨而友善的。

如果你们合作的时候一直都是很和谐的,那就是符合你的预期的。

如果有一天,你的同伴突然不合作了,然后指责你的某些行为是自私的,你会感觉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慷慨而友善的优点受到了挑战,会感觉很愤怒(“什么?!你说我自私?”),然后和朋友大吵一架,甚至battle一下。(双押不谢)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构建受到挑战的时候都会引起同等的情绪波动。

每个人对自我的个人构建是有很多条的,比如你可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积极的,不太灵活的,不爱吃辣的,好奇心强的,喜欢大自然的,胆子大的。。。。。。

其中有的对你来说比较重要,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比如可能你从小就觉得自己是聪明的,这个是你的核心建构,相关的动手能力强的,积极的,喜欢科学什么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那么这种就会比较难改,受到挑战的情绪变化也会更大。

对于那些与其他构建联系比较少的,比较边缘的构建可能就掀不起什么波澜。比如不吃辣的不是你很核心的建构,有个人说你湖南人怎么连辣都吃不了,你可能一笑就过去了,不和他一般见识。

但是你在工作中有人说你是不是笨蛋,这么简单的事都理解不了,你可能就要掀桌子了。

说到这,每个人的建构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不爱吃辣椒可能是比较核心的建构。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其中一方就觉得对方小题大作,我不就说了句你不能吃辣吗,你至于这么大火吗?

其实这个可能就是和对方的个人建构有关,而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别人的建构,以及预测别人的行为,这本身就是自己个人建构的一部分。

有点绕哈,领会精神。

至于中间环节“情绪”方面。

焦虑:一件事超出我们的建构,比如不知道疫情会如何发展(无法预测)

敌意:建构被挑战,你需要自我确认(比如奇葩说里面傅首尔的名场面“为了维护我内心的秩序”)

威胁:感觉个人建构即将发生改变,比如猴王觉得自己的位置不保,自己“老大”的建构即将改变。

三 个人构建与对别人的评价

粗放得分一下,人们可以被分为人的专家和物的专家。

人的专家关注点在人;物的专家关注点在物。

比如到了一个酒会上,人的专家会更多关注于人的行为,情绪什么的;物的专家会更多关注房间的布置,人们的着装什么的。

这种习惯也会延伸到对人的判断上。

人的专家习惯从人的动机方面去判断一个人,物的专家习惯于从着装,一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

就像面试的时候,有的面试官关注你的态度和你的想法,有的关注于你的样子,你做过什么。

就像推崇行为主义的人认为行为是塑造一个人的关键,即使你是个内向害羞的人,经过1000场大场面的演讲之后,你也会变得非常自如。

如果一个人的个人构建过于单一,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出现较为极端的评价,可以理解为缺乏柔性。

这点同时体现在从人出发还是从物出发。

比如你认为说谎的就是坏人,不说谎的就是好人,那人群会被你分成两个群体。

当你认为你的一个朋友对你说了一个慌,你就会判断他是个坏人,有很差的评价。

过几天,你发现他其实没有对你说谎,你对他的判断又修正成了好人,评价很高。

再过了几天,你发现他还是说谎了,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但是你的评价体系里只有说谎和不说谎,你又对他产生很差的评价。

这种评价会导致你对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在两个极端反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为了能对他人有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评价,我们需要扩展个人构建。

比如我们还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但是不再是说慌的就是坏人,而是还有善意的谎言,还有不得已而为之,这些也没有这么坏。

我们也可以从人的角度扩展到物的角度,比如除了从说谎的动机出发,也看看说谎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比如人都会犯错,撒了一次小慌可能也并不用上升到人格定性方面。

上面只是举个例子,越是扩展个人构建,就越加的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种影响不只是对别人的评价,也会回馈到自我评价。

比如你上学的时候因为没写作业,害怕被老师批评而撒了一个慌。你小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这种自责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后来你逐渐明白人是会犯错了,这种自责反过来也说明了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行为是不好的。

和解。


本文参考书:[1] 布赖恩.利特尔.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如果错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