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我们都知道他是豪放派词人。那么,到底从哪首开始确立了他的豪放风格,开创了词的新纪元呢?这就是那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出猎
他对这首词非常得意。在给《与鲜于子骏简》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品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得。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词的风格豪迈,大气恢宏,以此前人们的词大不相同,被认为是豪放风格的开山之作,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并称为豪放词双璧。
那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催生了苏轼这首豪放风格的作品呢?我们不能不想到作品的诞生地,密州。这里自古有着古朴,豪放的民风。《宋史》说,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滞固。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一直以强悍勇武闻名,也就是苏轼眼中的东州壮士。密州在山东,这里有古齐国的宽缓豁达而足智,古鲁国的好儒备于礼,这些让苏轼感到了与杭州、陕西凤翔的不同风格:淳朴热情,而豁达。应该说,苏轼的性格与此是比较切合的。他很快与这里的民风相融了。所谓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这里的民风感染了他,使他从初入密州的低迷情绪中走了出来。又重新燃起了他积极入世的理想,给他豪放诗篇提供了土壤。
山东诸城
所谓入乡随俗,这里的人还喜欢围猎,于是那种壮观的场面,欢乐的气氛,激发了他万丈豪情,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的灵感。
密州知州上任前的苏轼,对于变法,他是有意见的,他也想让自已的主张得到皇帝重视,他也想重回朝廷一显身手。他曾给朋友的信中说,“公文学德度,宜在朝廷,久此外远何也?”在这首词前不久,光州司法参军郑侠上流民图,反映民间疾苦,于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干涉新法推行,王安石地位岌岌可危,后终于罢相。这也让苏轼看到了机会,看到了曙光。
苏轼
这一年是1075年冬天,他祭祀常山回来,他与同僚习射放鹰,那常山是山东诸城南,山不高大,但山顶有神祠,天大旱之时,他经常去那里求雨。所谓“祷雨兹山,未尝不应。”这一次是他们在求雨回来的路上和同僚进行习射会猎,有感而发。他在其时写了一首诗。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这首诗写出了狩猎的气势,豪迈的气概,以及愿意为国报效的情怀,最后两句他会说,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指挥三军。可谓踌躇满志。而这首词与诗一样豪情满怀。
密州出猎
我们再看这首词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纵情豪迈,统领全篇。接下来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诗人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黑鹰,这是典型的出猎的画面。而随从们,一个个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代羽林军的服装,代指跟随自已的随从。在苏轼的带领之下,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派壮观的场面。为了报答全城人民的深情厚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接下来,他们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更加张扬。苏轼说,我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多么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已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总有一天,我要把弓找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婪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一扫而光。
西北望,射天狼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在这首词中,渲染出了自已的画像。他老了吗?其实他才39岁,他两鬓白了吗?也许吧。在同年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他就说,尘满面,鬓如霜。想想当年的英姿飒爽,深受皇帝的宠幸,而今却流落至此,自然悲凉。不过,他又说,又何妨,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朝一日,我还会再乘风而起,扶摇九天。
苏轼
全词的意境极其完美,先写打猎,随从紧随太守奔驰,弯弓射猎。马嘶弓鸣,原野辽阔,野兽逃窜,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再看英雄射虎,意气风发,好像苏轼又回到了从前,俨然一位将军,豪气冲天。就是这样,一个战场上奋力厮杀的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画面栩栩如生的描绘,寄托了自已的报国情怀。所以他自已也颇为得意,对皇上说,“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