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男孩都有过金戈铁马的英雄梦,让梦照进现实,博主阿杰在深圳做到了

如果你喜欢历史,关注武备,青睐国风,又刚好常年混迹于B站和抖音,你大概率刷过阿杰的视频。他有张令人过目难忘的脸,浓眉、深目、高鼻、络腮胡。视频中他时而穿着明代飞鱼服,时而换上唐代圆领袍,但最多的还是身披铠甲,佩戴头盔,威风凛凛的模样。

他的网名也很霸气,叫作“武阵天王-杰哥”,在抖音上有145万粉丝,在B站是34万。他的自我介绍是:“我是一个历史武备博主,也是一个甲胄制作者。”

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甲胄亦称盔甲,是古代冷兵器时期的防护性装备,随着火器的出现,甲胄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国风文化逐渐成为“流量密码”的今天,有不少人却爱上甲胄的阳刚之美,更有一小众人走上了复刻甲胄之路。

年轻的阿杰就是其中颇为活跃的一个。他会开直播边制甲边和你聊天;你能从他三天两头就更新的短视频中了解到不同朝代甲胄如何穿戴;如果你想定制一套甲胄,可以去他开的淘宝店;最近你还能期待,他和一群民间同好者策划拍摄的历史题材真人秀节目《我们的戚家军》第一季即将上线。

也许每个小男孩都有过金戈铁马的英雄梦,但是让梦照进现实,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1)

古与今

4月的一天,穿过城中村里弯弯绕绕的小巷,我来到了阿杰位于深圳的工作室据点之一。“这里没几个人来过。”说着他打开了门,我眼前一亮——几十平方米的明亮客厅里,靠墙整齐展示着14副甲胄。“还有一些甲胄出借给了博物馆、会展。”作为一个外行,我分不清每个甲胄所属朝代,但是我发现每副甲胄都各具特色,比如甲片和皮绳的配色不尽相同,编法有所区别,装饰物的形态各异,连头盔顶上都能看到有枪尖状的,有缀红缨、黑缨,有插雉尾也有孔雀翎。

“这些都是自己做的吗?”阿杰给了我肯定的答复。两年多时间里,阿杰已经仿制了35副不同款式的甲胄。

他制甲会以史书记载关于甲胄的文字和出土的甲胄实物、画像、雕像等作为创作原型。有时遇到资料不全,例如画像上只能看到甲胄的正面,看不到背面、侧面,那就需要参考别人的设计或者自己进行合理推测和想象补充完整。他同时兼顾审美和实用性,会注意甲片和皮绳、里衬的色彩搭配,偶尔会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有一次他根据一副浮雕石像制作明朝的大汉将军甲,画设计图纸的时候,他发现石像上的护腰过宽,裙甲过长,于是做了相应的缩减,使得铠甲更便于行动。

在这些甲胄中,我的目光很自然就被那套银光闪闪的铁浮屠吸引,是唯一一套包含了马铠的。即使在B站上刷甲胄视频,做马铠的人也不算多。阿杰说一人一马的甲胄组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具装骑兵,也就是他决定自己摸索设计马铠的初衷。

而阿杰自己较为得意的,是一副照着陕西咸阳长乐公主墓壁画《仪卫出行图》上的仪卫服饰做的唐代甲胄,有可能就是史书说的明光甲。他穿着这副甲胄的照片还登上了今年4月的《中华遗产》。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但因缺乏出土实物,参考的壁画、雕像等资料有限,复刻唐甲要难于其他朝代。曾经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因为采用真正的金属盔甲拍摄,且在设计上尽力去还原唐代甲胄而备受好评。

不过,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已经出现了。今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结果,甘肃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项目成功入选。在这个墓葬群中出土了一件由2000多件铁片组成的甲胄,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保护完整的唐代实物遗存,专家们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私造、私藏甲胄是大罪。《唐律疏议·擅兴》记载,“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也就是说,按照唐律,私藏超过三副甲胄者,若阿杰在古代,恐怕就要面临绞刑了。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2)

▲阿杰位于深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甲胄。晶报记者 丘禹舜/摄

冰与火

我想阿杰的大多数粉丝都会理所当然认为他的真名中肯定有个杰字,而实际这个名字来自他曾经的QQ名。

阿杰祖籍山东,在辽东长大。他的童年和大部分的男孩子一样,调皮好动,爱看古代战争片,会在课本上画小人书,会和小伙伴拿着木棍“演绎”战阵场面,金戈铁马入梦来。

少年时期,阿杰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但家族希望阿杰找份安稳工作,他听从安排,大学报考了相关专业。但是随着毕业临近,他越发清楚自己无法走上家族期待的人生道路,相反的是,心中对于历史、军事文化的喜爱越发炽热。

他和家里摊牌了,决定离开家乡,去寻找一种未来的可能,“你只有出去了才有机会,不出去永远没有机会。”2016年,21岁的阿杰来到深圳找了份影视美术工作。

近年来,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从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到春晚舞台上的《只此青绿》,从博物馆文创到国货品牌,从音乐到动漫,从服饰到旅游景区,“国风”以席卷之姿进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2015年左右,阿杰就已经开始研究甲胄。在冷兵器时代,甲胄是战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能保护将士,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随着朝代的更替,技术的进步,甲胄的形制也演变出多种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这寒气逼人的铁甲始终是勇猛刚毅的代名词。

阿杰为此加入了民间甲胄爱好者的交流群,这其中不乏在博物馆从事甲胄复原工作的专业人士。他在热烈的讨论和分享中用力吸取文化养分,心中破土而出一棵“学以致用”的幼苗。

2019年,阿杰辞职成了一名“斜杠青年”,既是模特也是摄影师。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让他终于跨过了“从想到做”的那道门槛。

阿杰的第一套甲胄做了1个月,甲片是在网上买现成的,成品大概40斤重,当时在群里还受到了许多新手们的吹捧,毕竟敢于实践的人不多,有些人还是拿易拉罐、勺子、木头片来做的,已经很厉害了。但如今提起这套甲胄,他却不屑一顾:“当时觉得可好看了,现在就是一坨垃圾,已经扔掉了。形制不对,很粗糙,材料也不行,整个就感觉非常劣质。”

一副盔甲的成本在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最开始阿杰是靠工作收入支撑着自己的爱好,但当他越做越多、越做越好的时候,开始有个人和群体、博物馆、会展的买家主动找上门,现在他已经开了自己的网店。

你若问起阿杰做得最好的甲胄,可能每次都有不同的答案——正在做或者最新做好的就是最牛的。你若问起阿杰做过的甲胄,尤其是早期的,“垃圾”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总结词。

阿杰说,“如果我不是不断否定自己,我现在可能真的很垃圾。”就是这么自信又坦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每当穿上沉重的甲胄,阿杰就仿佛一瞬间穿越古今,置身刀光剑影的沙场,感受英勇澎湃的军魂。寒铁之下,少年的梦已成燎原之势。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3)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4)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5)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6)

▲阿杰正在编织甲片。晶报记者 丘禹舜/摄

矛与盾

5月12日晚上,阿杰照例在抖音上进行制甲直播。穿着红色的T恤,戴着眼镜,浓密的络腮胡依然抢眼。他一边手指翻飞,给裙甲做着包边,一边挑着观众的问题进行互动。直播推迟了半个小时才结束,一晚上他也只能做完两片裙甲的包边。

如何做一副完整的甲胄?阿杰首先需要根据参考的历史原型画出手稿,再用CAD画电子图纸;其次是选择甲片与牛皮,牛皮要切割成不同部分的底衬和编绳;接着是编织甲片,再把编好的甲片缝在底衬上,进行包边;最后将装饰物安到盔甲上,这些吞兽装饰物也是阿杰参考历史图样设计和用橡皮泥捏出型,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失蜡法、錾刻工艺等铸造出来的。另外还有头盔,也需要手工慢慢打造。

“你能想象古人是怎么做甲胄的吗?”阿杰突然问我,我摇摇头,他拿起工作台上的一块甲片说,“他们从甲片开始一块块敲打。我也试过,一块甲片要敲几十分钟。”阿杰的指甲缝里藏着黑线,那是一双工匠的手,应该和千年前的函人差不多吧。

《周礼·考工记·函人》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早在春秋时期,皮甲作为战场上最主要的防御护甲时,制作已初现规范化与制式化,专门制作皮甲的匠人就被叫作函人。铁甲继承了皮甲的成果,并将之推向极致。宋朝建政后,太祖赵匡胤设南、北作坊(神宗时期改为东、西作坊),专司制造兵器、甲胄等武备物资。制作一副铠甲需要经过51道工序,铠甲不同部位所需甲片数、重量都有明确规定。

感谢现代工业技术,阿杰的甲片只需要设计好形状、孔位,送到工厂冲压成型即可。但对于阿杰这样一个熟手来说,一副甲胄的工期也要20天到30天,光是像织毛衣一样重复编织甲片就要占去一半的时间。

我关注的那套铁浮屠更是耗时3个多月。人物甲胄由3300块大小不一的铁甲片穿札而成,重达63斤,头盔连带一圈用于护颈的顿项,武装到肩部以上只露出两只眼睛。马铠则重75斤,由马身甲、鸡项、面帘、当(荡)胸、搭后五部分组成。为了做马铠,阿杰还专门从网上定了一匹马的模型,加上在马场测量的真马数据来设计制作。

阿杰说,最难做的是头部,毕竟马的脑袋跟人的差别很大,既要贴着模型做又要考虑真马的比例,既要按照图纸设计的样式又要考虑甲片该做成什么样的弧度……当他越做越乱一度想要放弃时,是粉丝们的鼓励让他坚持下来了。

最后马铠给真马试穿时无一处不妥帖,除了太沉。现代马场的马体格远不如古时战马,阿杰身高1米79,体重175斤,如果他全副武装加上马铠,是大多马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于是,我们只能看到阿杰骑在马模型上摆拍的照片。

这也就是为何现在的影视作品中难以见到金属甲胄的原因。试想一下,身穿60斤的甲胄,就像是闷在一个铁桶中,遇上高温天气,走上一两小时可能已经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极限。

然而古代的将士们没有选择,冷兵器时代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副甲胄也许就是一个反败为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有矛就有盾,有攻必有防,历史上甲胄的革新,往往是伴随着攻击性武器的发展而来的,最终也因为热兵器的出现而消逝。

元明清寓言故事(元故事甲胄青年)(7)

▲汉代羽林军细鳞札甲。

破与立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感谢热兵器,如果没有热兵器的话,甲胄就不会消失;如果甲胄不消失的话,大家就没办法像现在这样合法地制作、收藏甲胄。”阿杰的话,暗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不破不立。

在视频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的阿杰,俨然可以被称为“网红”,但是他却十分反感这个词。他自诩是“甲胄专业爱好者”,更愿意被人唤作历史武备博主。他拍摄短视频的动力,来源于热爱,现在多了份责任感。

阿杰认为,现代人回看冷兵器和甲胄,不应只好奇它们曾是怎样的杀人利器和防身工具,而更要看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的文化。如果因为自己,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而去热爱中国传统武备文化,才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幸运的是,阿杰在这条路上并不孤独。

去年,一位同为甲胄爱好者的朋友找到阿杰,说想要拍一个关于戚家军的节目,尽可能还原戚家军的生活、训练、战争场景。阿杰也非常喜欢戚家军,当下就决定加入,之后他们在网上招募参演者,没想到吸引了不少民间同好者。

这次拍摄,包括阿杰在内的参演者都没有片酬。服装经费是众筹而来的,阿杰的朋友制作了几乎所有士兵的服饰,阿杰借出了两套甲胄,一套给角色戚继光,一套是自己饰演的监军赵大河穿的。

拍摄的时间定在今年的大年初三,阿杰为此没有回老家过年,从深圳飞到了义乌。上一个拍摄剧组留下的古代扎营场景,正好被他们接手,约40名演员和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在“冻手冻脚”的室外开始了拍摄,其间还遇上了下雪。

阿杰说,节目要展示戚家军将士们的成长故事,所有训练的场景都是根据历史考证重现的。早上7点起来烤火,7点半吃早餐,然后就根据不同兵种进行各自训练,夜晚还要巡游。训练过程是实打实的,惩罚也是一样,虽然阿杰作为“监军”不用操练,但是“士兵”出错,他也要一起受罚,匍匐前行、用拳头做俯卧撑、深蹲……他都尝试过了。“比军训还‘惨’。但是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人叫苦或打退堂鼓。”

这部号称国内首档完全由民间爱好者发起并参与的历史真人秀节目《我们的戚家军》,第一季预告片、拍摄花絮等视频在阿杰的B站主页就能看到。因为后期制作未完成,原定5月推出的成片还要等一等。不过阿杰已经做好了参加10月第二季拍摄的准备。

如果明年春节没有意外,阿杰还是会回老家过年的,家族已经理解了他的热爱与追求。

在阿杰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两个奖项:一个是抖音颁发的“国风合伙人2021年推广奖”,另一个是B站颁发的“2021年国风最受欢迎作品奖”。

阿杰说,“我觉得我有一种蜘蛛侠的感觉。蜘蛛侠说过一句话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林菲

制图:勾特

编辑:李慧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