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北京大学举行2019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面对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的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北大校长郝平寄语,莘莘学子要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北大的校长致辞(北大校长郝平毕业致辞)(1)

北大校长演讲全文:

同学们将走向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之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今年还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100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40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事的定力。

北大的校长致辞(北大校长郝平毕业致辞)(2)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平谷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饱满,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艰苦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刚才我们也通过视频了解了北大支教团的事迹,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20年。今天你们中间又一批同学接过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续写向上的青春篇章。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狱中遗嘱中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出一点贡献,死而无憾,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120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北大的校长致辞(北大校长郝平毕业致辞)(3)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继续久久为功的动力。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的教材。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试验中获得了成功。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继续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13年至2015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2018年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此外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

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中不断迸发。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北大的校长致辞(北大校长郝平毕业致辞)(4)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季老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

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无止境。人类对世界以及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的46亿年,银河系的一百多亿年相比,无异于沧海一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北大的校长致辞(北大校长郝平毕业致辞)(5)

100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两个月前,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朋友们,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

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永远向上,前程远大。

谢谢大家。

(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