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2月23日

距离2021年只剩8天了

即将迎来2021年的第一个小长假

元旦放假时间为

1月1日至3日

共3天

放假通知最新文字版(放假通知速看)(1)

新一年的元旦小长假临近了

不少网友纷纷感慨

“这一年过得漫长又匆忙”

你们都打算怎么度过元旦假期呀?

在此要提醒大家

元旦假期小型客车不免通行费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所以,元旦假期高速公路是照常收费的,上高速需要缴通行费。

注意戴口罩,少聚集!

在享受元旦小长假的同时,大家也要对新冠肺炎疫情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

12月1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8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元旦将至,应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公勺公筷,间隔用餐、不扎堆等健康生活习惯。

假期要玩好,更要防护好

元旦、春节假期即将到来,关于个人防护,出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保持警惕,谨慎出行。患有慢性疾病、60岁以上老人,出发前建议听取专业医生的健康状况评价,慢性病发展或罹患其它急性疾病的一定要避免前往疫情发生地。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做好防护物品准备,按照停留时间、旅行地卫生设施状况等,准备适量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

二、避免扎堆,错峰出游。避开热门景点或景点的高峰时段,避免在密闭空间内开展娱乐项目,并提前联系景区,了解当地防控政策。国内旅行可首先查阅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了解旅游目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及旅游建议。同时可拨打当地12320卫生健康咨询热线询问当地防控建议。国际旅行可查阅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海关总署网站或目的地国家的官方网站,了解目的地的疫情发生情况。不建议前往当前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三、注意卫生,做好防护。不参加聚会及大规模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或者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正确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喝水,注意呼吸道礼仪。

四、文明出行,遵守规定。如果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的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乘坐交通工具时候,尽量减少饮食。

五、配合检查,保持间距。自觉配合旅游目的地和景区体温测量工作,有序排队,保持人际距离。自觉佩戴好口罩和主动出示健康码,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呼吁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当地的防护指引,按照防护指引去做,今天麻烦一点,繁琐一些,增加了一些临时性的“负担”,但是我们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一方民众的安全。

六、公勺公筷,间隔用餐。普通就餐建议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就餐前要做好预约。景区内建议首选外带食品,如需餐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七、卫生入住,开窗通风。住宿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宾馆,入住后要开窗通风。建议采用非现金支付消费,减少接触,降低感染病菌的风险。

假期出行注意事项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

首席专家吴尊友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元旦、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

如何保障出行健康安全?

权威专家提出五项建议

1、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鼓励春运期间错峰返乡返岗。老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不建议安排出行。不建议去有高中风险地区的地方旅行。

2、乘坐飞机、火车要全程佩戴口罩,要坚持手卫生,尽可能减少在这些公众运输交通工具上用餐的次数,同时把所有的票据都备好,可以随时备查,注意对身体状况的监测。

3、节日期间要减少聚集。企事业单位举办聚集性活动一定要控制人数,50人以上的应该要有完整的防控方案。个人家庭的聚集最好能够控制在10人以下。要注意家庭常通风。

4、在通风不好、密闭的地方要戴口罩,要坚持勤洗手、用公筷、分餐制,咳嗽打喷嚏遮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5、一旦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除了元旦小长假之外

2021年还有更多重要假期值得期待!

2021年其他假期安排

一、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二、春节: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六、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大家一起来说说

你的元旦计划或者新年心愿吧!

来源| 综合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成都发布、网友评论等

来源: 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