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 俊
站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禹王峡高悬于半空的玻璃栈道俯瞰,黄河流经我省境内最后一个峡——禹王峡,山水相吻在峡口形成一面巨大的“圆镜”,这面干净澄澈的镜子倒映出雪山、村庄和绿树,一幅生动写意山水画立现眼前。
“师傅,景区门票多少钱?”3月10日,一位藏族阿妈向景区值班的峡口村村民马进英询问着。
“每人30块钱。要到‘五一’才开放。”
马进英手指景区展板摆放处说,这里曾经是自家的耕地,景区打造时土地流转并签了20年合同,每年能领到900元土地流转费,景区建设时在那里打工,给花草树木浇水,每月还能领到一份工资。
近年来,民和县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法有序开发利用,深耕黄河、大禹、土族等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对禹王峡原生态景观进行开发打造,生动呈现大禹治水动人传说,让游客在这里可以实现一次穿越古今的时空对话。下一步,将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力争达到风景如画、安逸恬静、游人至此恰似身处“世外桃源”的效果。
沿着整齐平坦的村道向峡口村中心位置漫步,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矮松衬托整齐划一的白色村舍,整个村落显得安静祥和。
峡口村共有8个社254户938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工、种植和养殖为主。由于峡口村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着红土断层崖发育的丹霞地貌,风景独特的禹王峡旅游景观、省内唯一一家高原葡萄酒庄、三文冷水鱼养殖等优势,“五级书记”抓扶贫 多产业发展模式,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万元。
如今,在禹王峡景区的辐射影响下,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峡口村已一跃成为民和县最新的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重点旅游村”的头衔更是让峡口村的生态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绿队加油、绿队加油!”“3号快投篮”……为进一步促进与兄弟村的团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身体素质,中川乡为期3天“乡村振兴杯”篮球联赛正在打最后的决赛。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驻村第一书记马英泰站在场外,和本村村民一起为参赛队员呐喊鼓劲。
赛事结束,各村观赛的群众散去,马占奎和马英泰马上进入村委会办公室,商量春天里的产业发展大计。
“占奎书记,去年10个三文鱼陆地集装箱,产出约7吨每尾重达3.5公斤大的虹鳟鱼,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今年继续以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为依托,对产业加速提档升级,依靠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要求低、可控制鱼类生长环境,长速快周期短,饲料利用率高等优势,进行高密度养殖,实现单位水产量翻番的良好效果。”
“你这是个金点子,我在网上查了,三文鱼鳞小刺少,肉色橙红,肉质细嫩鲜美,口感爽滑,既可直接生食,又能烹制菜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冷水鱼。提炼制成的鱼肝油,含有比其它鱼类更丰富的蛋白质,可以清除血液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脂促进血液循环。富含的DHA被称为大脑的保护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当前,峡口村正抢抓禹王峡景区列入海东市“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环保、餐饮、民宿、农家乐等产业链,以更加完善的产业设施、丰富的文旅载体,换挡提速推出优质文旅项目,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以此进一步带动峡口村产业振兴。
峡口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地理优势,推动资源优势向绿色产业优势转化,带动民宿及农家乐建设,生态保护优先、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高品质生活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未来可期,前景光明。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