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是流传在农村言简意赅的短语。种植小麦的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小麦种植过程中总结出的“俗语”,也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这些谚语虽然是简短一句话,却句句经典,有着较强的科学性,也能用于今天的小麦生产。结合现代小麦种植技术对部分农谚进行释义,必将对农谚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小麦补种的农谚 种植小麦的农谚(1)

“小雪不倒股,大雪不出土”

此句话讲的是小麦播种期的问题。这是黄淮地区农民常说的,小麦播种期的一句谚语,现在还实用吗?我们从小麦发芽需要温度方面来分析看看,小麦发芽最低温度为1~2度,最适宜温度15~20度,最高温度30~35度,超过35度胚会受到伤害,发芽率就会降低。10度以下时,种子容易感染病害。

种子开始萌发前,需零度以上积温50度,小麦幼芽每伸长1㎝需积温10度,幼苗从地面露出2~3㎝,需要积温20度。计算公式为:

播种至出苗天数=50十10X播种深度十20/日平均温度

从气象资料看:小雪节日时平均气温为10度,大雪节日时平均气温为4.5度。通过计算,小雪播种小麦出苗需11天上下,大雪节需24天。小雪节播种出苗后,年前不能分蘖,因为从出苗到分蘖需大于3度以上积温140度,分蘖开始后每产生一个分蘖需大于3度以上的积温30度,因此小雪节播种小麦一般情况下只能是单根独苗,也不能倒股(分蘖)。而大雪节播种的小麦越冬前不能出土,只能是“土里捂”,到年后才能出土。如果遇到暖冬小雪节下种的可以长1个分蘖左右,大雪节下种的可以出土,但不能“倒股”了。

小麦补种的农谚 种植小麦的农谚(2)

“麦收八、十、三场雨”

这句话意思是农历8月、10月和第二年的3月下透雨,小麦丰收就有保障。咱们分析一下有无科学道理,农历8月,阳历在10月,这时如果下透雨,土壤墒情就好,利于小麦播种出苗,能够达到一播全苗的要求。农历10月即阳历11月,此阶段下雨可促进麦苗分蘖的生长,利于地下根系的扩展,为壮苗安全越冬打下基础。来年阴历3月正是小麦拔节期,下雨利于小麦穗多、穗大。以上三个时间节点,正是迎合了小麦对水分需要的关键时期,所以说,八月、十月、三月,能及时下雨,小麦丰收是有保证的。一些地区,小麦不灌水,靠天收,也能取得千斤以上产量的道理就在此。

小麦补种的农谚 种植小麦的农谚(3)

“麦怕胎里风,谷怕老来雨”“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穷”

上述两句话,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小麦在从萌动到出苗需要水分较多,怕土壤漏风,水分减少,而出现的“吊死”或出弱苗的现象。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来解释,就是要采取措施,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要。这是因为,小麦从种子萌动到顶土出苗,再到分蘖产生,需要土壤的含水量在16~18%,若含水量在15%以下小麦出不全或不产生分蘖,在12%以下出苗没有保证,即使出苗,麦株也细弱,根系较少。也就是说在小麦播种时,土壤墒情要足,最怕干旱下种,否则小麦是不能形成壮苗。所以在生产上深耕细耙,疏松土壤,蓄纳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足墒下种、或造墒下种就是这个道理。

麦怕胎里风,说的是小麦发芽至分蘖期,风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两层含义,一是风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风大蒸发量大,土壤失水快,影响根系的生长。二是整地的质量要好,如土壤紧实不发虚,上松下实,不漏风保肥保水,小麦生长就好。如果整地不好,土壤虚实不匀,漏风跑墒,因缺水而不能正常生长。现在秸秆还田搞得不好的田块,死苗多就是这个道理。

“谷要稀,麦要稠,芝麻地里能卧牛”。“稠豆子稀麦,两季不得”

小麦补种的农谚 种植小麦的农谚(4)

这些谚语是告诫人们,在种植谷子、小麦、芝麻、大豆时的密度问题,强调小麦只有种稠才能高产。这些话现在看来不尽合理,因为小农时代,种子、肥料和其它条件不如现在,相应以密取胜,以密植为好。而现在使用的品种、化肥等条件的改变,不可能再种以前那样密度了。这是因为小麦在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小麦的产量不仅与绿叶面积的大小有关,而且与个体(单株)的总数与排列、上下层叶片的比例、叶片的角度等群体结构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会改变田间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等条件,对产量形成有明显影响。故在群体条件下,不是种植越稠,产量就会越高。其变化呈抛物线变化,在合理范围内密度大产量高,超过正常值后,小麦会徒长、倒伏、产生病虫害而使产量下降。正常情况下,种植密度每亩播量早中茬20~25斤,基本苗20万左右。晚茬麦每亩播量25~28斤,基本苗在25~28万上下。但不能过密,以免小麦徒长而倒伏。

小麦补种的农谚 种植小麦的农谚(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