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朝代在交替更迭着,其中,战争是历朝历代必不可少的争夺政权的途径。而战争从来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它会让人们家庭破裂、妻离子散,还会让经济衰退甚至文明倒退,迅速地破坏社会秩序,让整个国家变得人心惶惶,因此,没有人喜欢战争。

可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为了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帝国,毫不犹豫地发起一次次大型战争,让数以万计士兵冲锋陷阵,直到军马的尸体垒成白骨山。

其实,不仅是士兵,有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会成为刀下亡魂,被集体坑杀。那么何为坑杀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与坑杀相关的历史故事。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1)

图片:老百姓被集体坑杀剧照

一、坑杀≠活埋

说到坑杀,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13年,蒙恬率兵大败匈奴,秦始皇心中大悦,特地设宴招待群臣。

有个叫做周青臣的大臣最先起身向秦始皇祝贺,尽显奉承之意,但一位叫做淳于越的儒生听着那些贺词觉得特别不舒服,便开始反驳周青臣,并让秦始皇效仿周王将土地分封给一些有功的臣子,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真的安稳太平。

说罢,两人在宴席上争辩不休,还大吵了起来,这时,丞相李斯站了出来,对秦始皇分析当今世道的儒生不学今,反而天天学古,对百姓造谣,恐有逆反之意。

秦始皇听完,气不打一处来,他很快认同了李斯的想法和建议,将所有谈论古代历史的书籍全部烧毁,还将犯了禁忌的四百多儒生全部活埋,场面实在是惊心动魄。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2)

图片:儒生被活埋剧照

秦始皇的“坑儒”还算是一个小场面,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才是震惊世人的大场面。白起是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同时也被冠以“杀神”之称。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由于秦军的战斗力十分强劲,赵军的统领廉颇打算采取拖延战术耗着秦军,这一耗就是三年多。

就在秦军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白起来救场了,他花钱请人在赵国造谣廉颇,导致赵王听信谣言,让赵括顶替了廉颇的位置。

可赵括根本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最终使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埋伏,足足41万的赵军只好投降。白起并没有放过这几十万士兵,他下令将赵国的俘虏全部杀死,只留下两百多个年龄在十四岁以下的孩子,这次失败给赵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以上两个故事都有坑杀的情节,但实际上坑杀并非是活埋,而是战争中常用来对付敌人的手段,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3)

图片:活埋士兵剧照

历史上有许多战役都使用了“坑杀”的战略,“坑杀”原来是“阬杀”,当时“坑”字还未出现。“阬”与“坑”同音,指的是“门楼”的意思,“阬杀”一词是用来指大规模屠杀俘虏和百姓的行为,很显然,“阬杀”并没有挖坑活埋的意思,那它究竟是何意?

上文提到过战神白起大开杀戒的长平之战,史书中曾记载这么一句话“乃挟诈而尽阬杀之”,这里的“阬”并非“坑”,那么,自然白起也不是简简单单将那四十多万大军活埋。

“阬”可以理解成将那些被杀死后的士兵的尸体像楼一般堆积起来,因此并非将没死的人活活埋了,而是将已经死去的人堆起来,二者含义有略微区别,唯一相同的是两种都是残害人的行为,说到这让人不禁生出疑问,“阬杀”与“活埋”究竟不一样在哪里呢?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4)

图片来源于网络:尸体被堆楼

二、京观

其实,在过去那个时代,想要大规模地屠杀人也没那么容易,即便是每一个人都乖乖跪在地上、伸长脖子等着被砍,要想把所有人都杀光也不容易。更何况有些俘虏不一定愿意乖乖被杀,他们也许还会在临死之前拼死抵抗一下。

因此,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赵军的四十多万降兵全部消灭,必须有一个非常妥善的办法。由于人数过多,如果要活埋,就得挖一个巨大的坑,可挖坑会耗费巨大的劳动力和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部分俘虏肯定会想办法逃走。

因此,这个“阬杀”绝对不是活埋,应该是将士兵集中杀害,再将他们的尸体堆积起来。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大多数士兵都没有受过正统的训练,而是社会紧急招募的民兵,因此,这些士兵就算手里拿着武器,战斗力也高不到哪去。秦军完全可以拿弓箭将他们射死后,再将箭拔下,最后把尸体堆起来。

不过,运用“活埋”的手段也不是不可能,也许部分士兵也有被直接活埋了,可如果俘虏人数过多,活埋确实累人。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5)

图片:部分士兵被直接活埋剧照

或许有人觉得很疑惑,杀人就杀人吧,为什么还要把尸体堆起来呢?其实,这种将人杀死后堆成山的场面被叫做“京观”。这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起到打击敌军士气、震慑敌军,从而提高自身士气的作用。毕竟这种场面确实挺渗人的,正常人看了晚上都会做噩梦。

历史上还有很多“阬杀”的故事情节,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曾把袁绍的军马全部“坑杀”,可此处的阬杀大概率也不是活埋,而是将把屠杀后的尸体全部堆成“京观”,从而来震慑袁绍的军队。

此外,《三国演义》中,董卓去洛阳之前也在不停的屠杀百姓,还把沿途杀掉的百姓都堆成京观,以此来威慑朝廷,让群臣不敢生出二心来。“京观”的方法还延续到了明朝,据说,戚继光就曾经将倭寇的尸体堆成过京观,以此来震慑那些沿海的倭寇,让他们不敢乱来。

坑杀到底什么意思(坑杀和活埋)(6)

图片:沿海的倭寇剧照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做法特别残忍且没有必要,但对于古人来说,如果留下大量的俘虏在自己军队里,很可能会引出难以预料的问题,但如果放任不管,这些俘虏回国后很有可能又会成为隐患和威胁,权衡之下,全部杀掉是最好的办法。

而“阬杀”则有一丝杀鸡儆猴的意味,毕竟敌军看到自己的同伴死状那么残忍,多少都会有所顾忌。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