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皇宫)
建武中元一年,公元56年。
东汉洛阳皇宫,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降临人间。
这个婴儿的名字叫做刘炟。
按照惯例,在介绍一个皇帝时,我通常会先介绍这位皇帝出生。
历来帝王降生,必然天有异象,刮风啊, 下雨啊,天上冒红光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至于是不是出生时真有这种异象,我们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但所有在记叙上的不同寻常,都是为了告诉你,这个人,生下来就不一般。
非常遗憾的是,翻遍《后汉书》,关于刘炟同志的出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那刘炟的少年时代呢?
通常来讲,皇帝的少年时代应当也是不同寻常的,要么天资聪颖,要么才智过人,三岁能说话,五岁能吟诗,七岁古诗倒背如流,十二岁七步成诗,堪称当代文豪。
那这种记叙内容能有多少真实性呢?
还是那句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因为皇帝也是人,他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也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皇帝是人,皇帝不是神。
我们当代不排除有个别帝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优秀的,但皇帝个个是神童,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翻看过很多近现代的史学资料,以及一些自媒体同行的文章,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皇帝神化,或者说标签化了。
残酷的皇帝、昏庸的皇帝、贤明的皇帝、暴虐的皇帝。
似乎几个字,或者一句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概括一位帝王,概括一个人漫长的一生。
我认为,这样笼统的分析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我打算见微知著的来分析汉章帝刘炟同志。
但当我再次拿起史书翻看,又发现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这位皇帝的少年时代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皇帝小时候儿干过什么,做过什么,是如何被皇帝选中,又是如何加冕成为帝王的,史书统统没有记载。
既然史书没有记载,那我就不能瞎说。
所以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告诉你,关于刘炟同志的前半生,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刘炟五岁,被立为皇太子。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龙驭上宾,大行而去,皇太子刘炟即皇帝位,时年十九岁。
(汉章帝 刘炟)
没等来得及享受成为天下至尊的喜悦,刘炟同志很快就碰上了一个大麻烦。
全国大部突然爆发了旱灾,其实属兖州、豫州、徐州最为严峻。
兖州在山东济宁,豫州在河南南部,徐州在江苏北部。这三个地方是东汉的人口大省(州),饥荒一来,粮食收成锐减,大片田地荒芜,灾民遍地,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儿过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皇帝的反应很迅速。
(古代饥荒)
啥也别说了,开仓放粮吧!
但光是开仓放粮,似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饥荒,不仅要先让老百姓吃上饭,把命保住,还要弄明白饥荒的来源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发生饥荒的诱因多种多样,季节变化,全球气温,甚至生态圈失衡,都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的饥荒。
那么古代有科学吗?东汉有科学吗?
当然也有。
张衡同志发明了地动仪,华佗先生发明了麻沸散。
总结来说,东汉时期的科学发展很有看头,但并不完全够用。
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说是和刘炟同志的少年时代一样,一片空白。
皇帝召集大臣连夜开会,商讨如何治荒。
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一条结论:
灾荒和神灵发怒有关,而神灵之所以发怒,是因为世间阴阳失调。
这个结果着实有些搞笑,很明显,大臣们一问三不知,只能糊弄皇帝,而糊弄皇帝的方式也很简单,既然不知道,那就往封建迷信上推。
皇帝若有所思,抛出了新的疑问。
那造成阴阳失调的原因在于什么呢?
看来皇帝不是特别好糊弄,皇帝要一个具体答案。
大臣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司徒鲍昱站了出来。
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跪在皇帝面前,娓娓道来:
先皇刘庄,也就是你的父亲,是咱们两汉历史上的著名的法制专业户,前两年楚王刘英犯罪,可把你爹给气坏了,刘英亲戚朋友也多,先皇天天出去抓人,有时候一天能抓好几百人,这些人有的罪大恶极,但有的只不过是从犯,更有甚者,其实是被无辜牵连的,你父亲不讲情面,把这些人全都处死了,这些人死了之后成了孤魂野鬼,不得安息,所以搞的天地间阴阳失调。
一段话说得有模有样,逻辑缜密,理论扎实,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纯属是胡说八道。
可皇帝听完,却深信不疑,再次发问:
既然如此,要如何解决呢?
皇帝问完之后,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这位聪慧的帝王明白大臣们的用心良苦,对皇帝本人来说,父亲刘庄的做法同样让自己很难评价。
(汉明帝 刘庄)
一方面,国无法不立,刘庄是一个执法非常严格的帝王。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高级将领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法律,等待的就是刘庄同志的法网恢恢。
轻则开除免职,中则发配流放,重则当即处死。
对刘庄来说,整个帝王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支撑。
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这样的皇帝不多。
但在这样威严的法律之下,会不会有冤假错案?会不会有无辜牵连的人?
会不会给民众造成恐慌,会不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进步?
而由皇帝本人贯彻执行的法律,又是否是合理的呢?
当然,封建帝制时代,没有人敢对皇帝发出这样的质疑。
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能对皇帝提出质疑的,只有皇帝本人。
现在,汉章帝刘炟发出了对父亲汉明帝刘庄的疑问,也发出了对自己的疑问。
这个疑问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
你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证明,刘炟同志是个好皇帝。
他吸取了父亲在法律制度上过分严苛的经验和教训,搞起了政宽刑疏的政策。
这套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很多,但我想,在自媒体的时代里,或许大部分读者们都不会对那些复杂冗长的历史背书感兴趣,所以我更愿意用一种比较感性的方式来解读刘炟。
如果说他的父亲汉明帝刘庄的执政风格像巍峨的大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那么汉章帝刘炟的执政风格就像和煦的阳光,无时不刻都能给你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各地的饥荒有没有因为皇帝执政风格的改变而减轻,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知道的一个信息是,刘炟是一个温和的人。
前脚处理完饥荒,后脚西域就出事儿了。
大家知道,两汉时期是很混乱的,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开始,各路势力你来我往,在中原大地上就算是打开花了。
国内打架,西域人民可就不服天朝管了,纷纷脱离汉朝的控制。
到明帝刘庄即位时,曾经安排过大臣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和西域人民联络感情,使西域各地臣服,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指挥中心。(都护府)
(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
远通西域,各部臣服,这事儿看起来就算是解决了。
但等到章帝刘炟当了皇帝,西域的焉耆、龟兹、车师三个小国决定不再跟着东汉混了。
小国家有大梦想,他们也不想一辈子窝在沙漠里吃沙子。
于是,三个小国联合匈奴人,打算攻打西域都护府,给东汉政府点颜色瞧瞧。
老规矩,国家有问题,皇帝又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群臣再次交头接耳,这次的商议倒是很一致。本着前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军事方式,大臣建议皇帝,不用惯着他们,不服就打。
很快,皇帝派兵西上,迅速平定了叛乱。
现在,民生问题也解决了,军事问题也解决了,皇帝终于有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了。
值得表扬的是,这位心性温良,善于纳谏的皇帝并没有什么值得批评的爱好。
他不沉迷女色,也不爱穷奢极欲,更加没有什么奇怪的小癖好。
皇帝的业余时间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书法。
并且,最关键的是,这位皇帝的书法不是随便练练,而是专业级别的。
刘炟同志,是一个书法大家。
他的书法自成一脉,笔法苍劲,笔势雄浑,世人称之为“章草”。
(风靡后世的章草)
而“章草”,就是中国草书的前身。
而东汉,就宛如皇帝笔下苍劲有力的书法,正式开启了他的盛世。
这位皇帝一生勤政,颇有作为,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十分优秀的帝王。
同样,和他的父亲一样,刘炟同志,很没有名气。
前有秦皇汉武,后有曹刘孙三家,前有西汉雄图,后有三国乱世。
人们一提到东汉,往往都是东汉末年。
但其实,像明帝和章帝这样的优秀帝王实在不该被埋没。
他们的故事也许没有那些古往今来的帝王精彩,他们的人生也许没有那些一生跌宕的皇帝传奇,但他们无疑才是,最可爱的人。
爱人民,爱国家,这就是可爱的人。
而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