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继续来唠三国史。

前面,我们讲了东汉帝国必然分裂的历史逻辑,今天这期,还得继续讲一期历史背景。把背景讲明白了,咱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主线故事。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叫“宁为太平犬 莫作离乱人”,现在通常被很多人说成,“宁做太平犬 不做乱世人”,少了点韵味,但更加通俗易懂了。

三国末期的人口数量(人口锐减45死亡人数超3000万)(1)

汉末三国,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在那个时期,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只有一种命运:死亡。

“绝大部分”这个词,我用的一点都不夸张——《三国志·张绣传》记载,“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意思是十分之九的人口都在乱世中死掉了。

那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按照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的数据,汉桓帝时 东汉人口总数超过了5000万,而三国全盛时期人口只有767万,这期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4000万。

我又查了其他资料,东汉人口最多时超过5000万没有争议,但有人认为三国全盛时期人口超过了1000万。按照这个数据,死亡人数仍然在3000万以上,可能接近4000万。

这个死亡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的总数也不过才3000多万。注意,我说的还不仅仅是死亡人数是伤亡总数。实际上一战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只有汉末三国的1/3或者1/4。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

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战争,你看《三国志》上记载的,一场战斗动不动就杀死几万人。

但事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

为啥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汉末三国时有虚报战功的传统,这种数据作假是官方认可甚至鼓励的,其目是为了宣传帝国武力的强大。

那数据作假到什么地步呢?杀1个敌人要上报10个,10倍数据造假。

这个可不是我坐这瞎说,是《三国志·国渊传》中记载的,原文是“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

第二个原因,是和战斗形态有关系。

中国古代,发生在战国以后的战斗,大多数都是击溃战。战斗发生时,双方的目标都是寻找对方的指挥系统,“擒贼先擒王”,而一旦任何一方的指挥系统被击溃或者发生混乱,士兵们就会疯狂逃命,不会留在战场上继续战斗,所以其实杀不死多少人。

中国古代经常发生以少胜多的战例,甚至还发生过几十人追着几万人跑的故事,都和这种战斗形态有关。

那什么时候这样的溃败才不会发生呢,士兵们真正有信仰,能够为信仰而战的时候。经典战例,是解放战争时发生的胡家窝棚战斗,胡家窝棚战斗这里不展开讲了,喜欢的同学可以自己查一查资料,真是非常非常之精彩。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不是战争,那么谁才是杀死汉末三国几千万人的凶手呢?

答案是灾疫。

灾是“天灾”,疫是“瘟疫”——灾疫 才是汉末三国时真正的大杀器,并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

我们先来说一下天灾。

这个话题,要从东汉的气候说起。

东汉的气候突出一个字:冷。比如,汉恒帝时有一年,夏天结霜;汉献帝时有一年,夏天的风冷得像冬天一样。

这样的文字记载有很多,时间跨度从东汉建国一直到西晋统一,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比较枯燥。

但古人不懂气候科学,只能根据当时流行的“天人合一”的理论硬往上套——天冷是老天对皇帝的警告,是批评他没把国家治理好。

皇帝能怎么办呢?又不能辞职不干,只能稍微改变下政策或者找一两个大臣当替罪羊弄死他们,这事就算完了。

但老百姓这边可没完,农业生产的每个流程都有固定时间的,天一冷农时就被打乱了,那时又没有什么大棚技术,农时一乱农业的收成可想而知。

后来学者考证说,汉末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小冰河期”之一,所以天气特别冷。

另一个“小冰河期”是什么时候呢?

明末清初。

稍微熟悉点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这个时期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最终崇祯皇帝用一条绳结束了大明王朝。

所以你看有些时候,王朝覆灭也不能全怪统治者

也得看看天命。当然我们还是要抓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不办人事。

气候变冷的同时,东汉末年各种灾害也非常频繁。

从汉安帝到汉献帝的一百年的时间内有记载的灾难就包括:水灾34次、旱灾35次、蝗灾19次,还有好几次地震。平均下来,基本每年都会发生灾害。

汉末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季风气候不规律。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风偏弱或向南退得早,降水就偏少,闹旱灾;夏季风偏强或向南退得比较晚,降水就会偏多,闹水灾;只有夏季风不强不弱不早不晚,年景才能风调雨顺,老百姓活得才能相对轻松一点。

东汉末年这段时间,季风非常不稳定,水灾、旱灾就特别多——蝗灾可以算作旱灾的附加灾难,基本都是大旱之后才闹蝗虫。

气候变冷加上灾害频发,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就太难了,田地减产甚至绝收,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开仓放粮或者设置粥场。

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里斗成一锅粥,个别有责任感的士大夫又因党锢之祸被压制,基本上没有人管老百姓死活。

所以这些老百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四处逃荒成为流民,要么进入地主庄园变成佃农。

不管选择其中哪一个,都会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流民的,很多人跟着黄巾军造反了;进入地主庄园的,则成了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句话,叫“民无粮,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这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

中国古代王朝,有一个重要的统治策略,就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守着你那一亩三分地别动,这样才好管理,社会才能稳定。东汉政府不能让老百姓留在土地上,社会能不动荡吗?国家能不乱吗?

当时老百姓为了不被饿死,上演了很多人间惨剧。你去看《后汉书》中汉灵帝的传记,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丈夫吃妻子,妻子吃丈夫,非常之惨。

自然灾害还会影响历史进程,比如发生在公元219年的一次水灾。

当时,关羽和于禁在樊城一带鏖战,于禁军队被水淹没,关羽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

《三国演义》中为了美化关羽,罗贯中说关羽先蓄水再决堤,使用了水计。

但实际上这是一场自然灾害,当时连日大雨 ,汉水外溢,曹军因此被淹,造成惨败。

除了气候变冷和灾害频发,汉末三国时还经常闹瘟疫。

瘟疫产生的具体原因不详,推测可能是与大量人口死亡相关。

东汉时一共发生38次大型瘟疫,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疫灾记录。汉末时,瘟疫越来越严重——公元169年到182年,短短13年间,全国发生大型瘟疫5次,平均每两年半发生一次。

前面文章讲张角时我们说过,张角崛起,就利用了瘟疫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把瘟疫解释上天重建世界秩序的工具,信奉太平道的才能在瘟疫中幸存,他就靠这个来忽悠信徒,扩大影响。

汉末三国时,很多名人死于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杨)、刘桢都死在了公元217年发生的瘟疫中。同年,“建安七子”中另一人王粲病逝,疑似也和瘟疫有关。

还有人研究说,东吴名将周瑜之死,也是因为感染瘟疫。

汉末三国时,对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瘟疫发生在公元208年。

如果你熟悉历史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对,就是赤壁之战时的那次瘟疫。

赤壁之战进行期间,曹军中爆发瘟疫,史书记载“大疫,吏卒多死者”,这是曹操赤壁大败的原因之一。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地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汉末三国死亡了几千万人,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战死的,而是饿死的或者病死的。当然,战乱确实加剧了天灾和瘟疫的影响。

一生叹息后,咱们这篇文章就要收尾了。为啥我要讲一期汉末三国的灾疫呢,除了其中很多因素影响了历史进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想告诉大家:汉末三国和很多人心中想象的是不太一样的,它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但绝非一个浪漫的时代。相反,对底层老百姓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最后,我们用死于217年的建安诗人王粲的几句诗来再次感受一下乱世的苦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

刘晔《后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何兹全《三国史》

卢弼《三国志集解》

吕思勉:《三国史话》

刘春雨:东汉疫灾初探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