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赔情》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讲的是包公铁面无私铡了自己的侄子包勉之后,向嫂子王凤英赔礼,许诺给寡嫂养老送终,并最终得到原谅的故事。二人转、评剧、吉剧、川剧都有这出戏,另外京剧的《赤桑镇》讲的也是同一个故事。

不过当我们沉醉在二人转婉转的九腔十八调里的时候,别忘了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被包公铡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如此深仇大恨,为什么王凤英却马上原谅了包公呢?王凤英是真的原谅包公了么?

盘点二人转经典作品包公赔情(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1)

第二性:农业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男人

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讲一下“第二性”。所谓“第二性”,是指法国著名女作家、女权运动理论家波伏瓦所提出的观点: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波伏瓦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男性始终处于领导和决定地位,而女性则处于被领导和被决定的地位(这里的男性和女性,都指社会意义的男和女,并不特指生理意义的男和女),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由男性的利益和需求决定的,女性只是被男性“造就”的“第二性”。

盘点二人转经典作品包公赔情(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2)

波伏瓦把这种结果归因于农业社会的经济问题,即农业社会没有给女性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择业权利,因此依附男性成了农业社会女性为数不多的生存出路。

工业社会的现代第二性

当历史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第二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变换了其存在方式,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现代第二性”。

“现代第二性”的显著特点是,经济问题已经不再是女性社会地位的主要桎梏,大部分女性已经完全经济独立,但不少女性仍然被“婚恋意识”所限定和制约。由社会历史和教育基础所导致的,女性的婚恋和出嫁是幸福人生必备条件的观点,仍然直指男性需求。虽然越来越多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正在逐渐打破这一枷锁,但目前来看,大量的大龄女青年仍在饱受家人和朋友的催婚之苦。

盘点二人转经典作品包公赔情(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3)

《包公赔情》里的“第二性”

了解了“第二性”之后,我们回到二人转《包公赔情》的故事中来。在二人转《包公赔情》的故事里,老百姓向包公状告包勉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然后包公一怒之下铡了自己亲侄子包勉的部分都被一笔带过。主要情节集中在包公“赔情”,即包公许诺给嫂子养老送终的部分。所谓的赔情,主旨仍然是传统文化里的报恩。报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主题,比如《白蛇传》里,白蛇被救后化身白娘子报恩许仙;《红楼梦》里,绛珠仙草化身林黛玉,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盘点二人转经典作品包公赔情(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4)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父权、夫权至上,王凤英得知自己儿子惨死闸刀之后,也无可奈何,只能是“诉功”,讲述自己对包公的抚养之恩:

三弟你生下来不是人模样,半拉脸紫来半拉脸青;

公爹说你活不了,婆母娘说你活不成;

赐给你一领芦席三道谷草爻,扔在了后花园的养鱼坑;……

嫂嫂我不嫌你脏来不嫌你丑,亲亲热热抱在怀中。

然后无奈的提出诉求:

倘若是老嫂我身得重病,谁能够给我请先生;

先生请到堂楼上,谁能够煎汤熬药把我侍奉?

倘若是老嫂我归天而去,谁能够给我养老送终?

这里的诉求,带了几分恳求的意味。王凤英的角色也由施恩的嫂子,变成期待养老送终的乞恩者,施恩者重新回到作为男性的包公身上。所以我们注意到,王凤英作为母亲痛失爱子的悲切,并不是剧作家关心的重点,传统文化的伦理纲常和报恩文化才是重点。作为儿子的包勉死了,包公给嫂子养老送终,既可以达到报恩的目的,又可以实现伦理纲常的延续,即王凤英有人养老送终,王凤英的名字写入包家的宗庙祠堂。

盘点二人转经典作品包公赔情(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5)

在所谓“家国天下”的男权社会里,王凤英的角色是被淡化的,被漠视的,更是失语的。在长期男性主导的社会里,王凤英早已默认自己为“第二性”,抛弃了自己独立的个体身份,转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只有依附男性才能生存,才能有人养老送终。

总结

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王凤英是真的原谅包公了么?恐怕问题本身已经没有了意义,封建社会压迫下的王凤英,早已失去了其个人的主体意识,她没有能力和包公讨价还价,更没有能力跳脱出时代的束缚脱离包公而独立生存。她的真实想法,已经无足轻重,恐怕只能深埋心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