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篇关于胶东方言中“葛亲”和“葛胡”词汇的介绍,朋友们讨论的热情都很高,当然说法也不尽相同。今遵“百家争鸣”之义,将不同说法归纳汇总,供大家参考。

言归正传。所谓“葛亲”、“葛胡”,是对方言词汇“ga qin”、“ga hu”的一种写法。其中,“ga hu”有“ga huo”的变音,但并不影响理解,因为重点在于“ga”的写法。

上次介绍的写法“葛亲”,是来自于民国版《牟平县志》的记载,前文已详,这里就不再多说。下面说一下朋友留言中的观点。

葛巾是什么样子(胶东方言中的葛亲)(1)

第一种观点是“ga”应该写作“搿”,第二种观点是写作“轧”,还有的说法就是“噶”。其中,“噶”为表音字,没有实际的含义,这一说法暂且略过。而持前两个观点的朋友则不在少数。

按照字典上的解释,这两个字也的确说得过去。

“搿”的含义是:动词,两手用力合抱,引申为结交,网络检索的《中国谚语资料》也收录有“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合鳖亲家”这种用法。虽然现在的字典将搿的读音标注为gé,但持“搿”说的朋友大多认为这类似于“葛”的读音情况。

而“轧”是一个多音字,也的确有gá的读音。当读作gá的时候,含义是挤、结交、核算查对。交朋友同样可以说是“轧朋友”。

因此,两种观点的朋友分别认为“ga qin”和“ga hu”(ga huo)应该写作“搿亲”、“搿伙”(搿乎儿)和“轧亲”、“轧伙”(轧和)。

就含义来看,两者不分伯仲;就字形来看,带有手字的“搿”,似乎要比车字旁的“轧”更容易理解一些。两者相对于《牟平县志》中的“葛”,共同的优势就在于词性。“葛”在字典中只有名词的解释, 没有列举做动词的例子。

今天这个词尚且有如此争论,《牟平县志》修撰时,古风犹存,想必亦有不同观点。而县志最终选用“葛亲”的写法,应该也有自己的论据。可惜文中只有很短的解释:“取瓜葛之意。”

查询古籍的话,“葛亲”、“搿亲”、“轧亲”的用法暂时都没有找到。不过,其中的“葛亲”却有一个近似的词汇“瓜葛亲”。

比如,《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载:“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葛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又如《续子不语》载:“上年遇张得新,得新前世与渠有瓜葛亲。”

当然,这里的“瓜葛亲”也是用作名词,但多少能体现出“葛亲”一词的原型。

葛巾是什么样子(胶东方言中的葛亲)(2)

在古汉语当中,“名作动”的例子有很多。瓜和葛时常相提并论,古文中“瓜”有动词的含义,“葛”未必无之。或许《牟平县志》就是遵循这种用法来标注“葛亲”的含义吧。

综合县志的说法和朋友们的观点之后,笔者感觉这两种写法相对更好理解:“ga qin”写作“葛亲”,“ga hu”写作“搿伙”。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拙见,并非定论。讨论人文话题不非要一统观点,彼此说服对方。求同存异、互相裨益即可。大家有高见,亦欢迎继续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