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75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一天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如果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则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

在这两个范围的统一战线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担当了重要角色,不仅倡导和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且还积极声援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倡导建立东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促进各国人民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提出了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即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

彼时的马尾,刚刚恢复和发展中共福州地方党组织,全面开展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在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为了适应形势变化,争取抗日合法地位,沟通东南分局及新四军军部与福建各地党组织的联系,组织城乡抗日救亡运动,决定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经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出面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多次谈判,于1938年2月底办事处正式成立,主任王助,秘书范式人,副官章水和。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后,顶住国民党福建省当局的种种限制和打击,坚决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共福州地方党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民主运动。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总负责人王助(1914-1941)正是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人。

不能忘却的纪念朗诵稿件 不能忘却的纪念(1)

不能忘却的纪念朗诵稿件 不能忘却的纪念(2)

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王助当选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8月,为沟通闽北与闽南联系,大病初愈就带领部队日夜兼程,向南挺进,9月21日,途经建阳茶东坑头遭遇一股土匪,在带领队伍突围时中弹牺牲。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致力于恢复和建立福建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号召群众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组织进步文化人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义演、募捐、办美展、办夜校、支持开办生活书店、保护抗属、红属,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徐匆】

来源: 马尾的事儿

不能忘却的纪念朗诵稿件 不能忘却的纪念(3)

1941年,日军践踏着马尾这片原本平静的土地,八年抗战中,马尾共被日机轰炸107次,炸毁房屋178间,死伤291人,被奸淫的妇女和被拘充当劳役的民众更是数不胜数。马尾人民奋起抗争,前赴后继,他们的英雄风采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

英勇抗战的马尾造船工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全民族的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具有光荣的反侵略斗争传统的马尾造船工人,忍受着因工厂萧条带来的生活艰辛,以民族大义为重,也纷纷行动起来,献身抗日大业。

抗战爆发之初,海军马尾造船所当局对工人进行了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常识,增强抗敌本领,军训一直持续到福州第一次沦陷前。工人们还和海校学生一道积极参加马尾的抗日后援会活动,进行抗战宣传演出,热烈认购救国公债。

1937年秋至1939年,国民政府海军部令马尾要港司令部构筑闽江口阻塞线,马尾造船所承担了制造400颗水雷的任务,这些水雷将铺设在各阻塞线的外沿,以加强封锁能力。工人们冒着日机轰炸的威胁,在铸铁车间里坚持生产,数月后赶制出了第一批100颗水雷。一经制成就赶紧转移,投入使用。1938年6月,铸铁车间遭日机轰炸,工人们依然冒着生命危险生产,坚持到军工任务全部完成。

马尾造船厂拥有大批的机器设备,为避免陷敌损失,决定将其搬迁疏散到较安全的闽北山区。1938年春,日机开始频繁袭击马尾,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能把机器设备尽快迁走,工人们在工资屡遭拖欠、生活无着落的艰苦情况下,白天防守,晚上进车间拆卸机器,坚持了几个月,终于把厂内的贵重机器运走,搬迁到南平峡阳等地,疏散的机件计有100千瓦发电机配135马力蒸汽机全部,75千瓦发电机配100马力蒸汽机全部,船用新锅炉一台,300公斤汽锤一套,75千瓦直流发电机配15马力蒸汽机一副,各种机床及交、直流发动机、抽水机等30多台、排锯机一副及配套的锯片等。

据当事者回忆,这批设备安全后撤后,海军部下令将其中具有机械加工功能的机器再次搬迁,运往湖南辰溪,组建海军兵工厂,制造大型水雷,供给布雷队破袭日军舰艇,同时组织维修兵船,生产枪支弹药。随厂迁移的马尾造船所工人大都加入海军,发挥技术专长,投身于抗战前线。

不能忘却的纪念朗诵稿件 不能忘却的纪念(4)

收藏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一件海军布雷军服,军服上有多个弹孔记载着海军名宿倪行祺出生入死血战日寇的光荣历史。

1941年4月20日,日军进犯福州,侵占了马尾造船厂。侵略者对船厂内未搬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进行强盗式劫掠,强迫未及时撤退的工人拆卸机器。工人们进行了反抗,老工人胡桂不肯动手,被日军活活打死。为保护船厂物资,工人们宁死不屈,有十多位工人被杀害。残暴无比的日本鬼子将打死的工人有的绑上铁板坠入江中,有九人被抛入水井杀害。

奋起反抗的闽安军民

闽安军民填石塞港 构筑抗日封锁线

抗日战争时期,闽安镇是闽江下游抗日中心,闽安军民为抵抗日军侵犯,浴血奋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937年8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命令福建省政府,封锁闽江口。海军马尾要港司令部和福建省水利总工程处,受命在闽安镇成立闽江特别工程处,实施封港计划,并成立闽海前线抗战指挥部,地址设在闽安协台衙门内。

为阻止日舰入侵福州,闽江特别工程处征集石料,闽安石头城全部拆除,用以沉船塞港。闽江下游木船全被征集,闽安千余名石工,夜以继日开山取石,为堵港工程供应了大量的石料。9月3日下午5时,闽江特别工程处征集60艘100至300吨大船,满载石料,云集江面,凿沉堵港,闽江口抗日封锁线开始封港。历时两年又四个月,工程宣告竣工。共计填海石料161担,500余万吨,修筑烫斗、乌猪、梅花、壶江等四道水下阻塞线。闽江封港,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最大的工程,其中乌猪港道填石14担,长门烫斗港道填石55担,梅花白头屿与壶江填石92担。福州马尾征用三北军航业公司所属商船“靖安”、“闽海”、“建康”、“宁安”、“新华兴”、“同利”、“海鹏”、“江门”、“镇波”等大船,与福建盐务稽核所部分缉私艇,罗星塔码头的方舟与大号帆船等,运石填港。随后,海军马尾江防要港司令部、闽海前线抗战指挥部,组建了布雷队,布设马尾造船厂自制水雷400余枚于闽江口封锁线。

闽江口封锁线是抗日水下长城,是在日本飞机的炮口下构筑起来,是福州军民用血肉筑成的。1938年5月31日,日本设在台湾空军基地的飞机,飞抵闽江口,向阻塞线和巡防舰疯狂轰炸。我海军“正宁”、“肃宁”等舰官兵英勇还击,击落两架敌机,多架敌机受创逃遁。我舰亦被敌机击中沉没。敌机经过几轮狂轰滥炸,敌舰数次企图冲破防线,均被沿岸要塞炮台以猛烈的炮火还击。闽安镇许多健在的老石工,谈起当年为闽江口抗战封锁线作过贡献的,充满自豪。

民众掩护游击队 宜伯勇救闽安乡人

1944年10月4日,由南洋败退入闽的日寇,占领闽安,闽安镇第二次沦陷,历时八个月。闽安城隍庙、潮清观等名胜古迹,被焚毁殆尽,民众处于灾难之中。日军在镇上横行霸道,烧杀抢夺、凌辱妇女,无恶不作,人民受尽耻辱,阴霾笼罩着闽安镇。

日军强行抓去修筑工事和充当挑夫的青壮年,有许多人惨死在刺刀下。厨师王金宝独生子王依清、谢厝里的谢奴等,都是因为日寇认为他们干活不卖力被活活打死。南门外的李依三,因懂得日语,为被日寇殴打的同乡讲情,被认为是聚众闹事,被日寇用大刀斩腰劈死在路旁,惨不忍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岭抗日游击队,在闽安镇地下党联络站站长杨依顺等人和群众掩护下,时常神出鬼没潜入闽安镇袭击日寇,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一天深夜,游击队突袭日军驻地,打死、打伤几个日寇。夜间,日军不敢追击。翌日清晨,日寇倾巢出动,挨家挨户搜查。不一会,三百多名群众被赶到校场前集中。日军架起数挺机关枪,亮出军刀,杀气腾腾:“谁知道游击队的下落快说,否则统统枪毙!”他们逐个逼问,稍有怀疑就用枪托劈头盖脸毒打。勇敢的闽安镇人民,没有一个人供出游击队员的下落。恼羞成怒的日寇伍长,从人群中把方家铨拉出来,用铁线五花大绑,吊到龙眼树上,准备枪毙。原因是他前几天提着理发工具箱,在江对岸盐馆替人理发时,被日军巡逻队撞见,感觉面熟,怀疑方家铨暗通游击队。

危急关头,辛亥革命志士邱俊卿,乡人尊称“宜伯”(辛亥革命烈士林述庆将军的副官)挺身而出,抗辩力争,通过翻译,向日寇表明方家铨是以理发为业,众人也据理力证。日军慑于情绪激昂的群众,方才罢休,除留几个继续审查,其余人被释回。宜伯舍身救乡人,深受乡亲的尊敬。

1945年8月14日夜,传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闽安镇军民彻夜狂欢。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海军马尾要港司令部李世甲司令、驻闽安镇海军陆战队第四独立团团长戴锡余,作为中国海军的要员代表,奉命率部驾船前往台湾,参加主持日本受降人员与日舰的受降仪式。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闽安镇军民为抗战胜利欢欣鼓舞。

马尾抗战大事记

1937年12月30日-12月31日

马尾海校“突击”、“海啸”读书会成员商量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救亡活动。田里(负责)、何进、何澄石、黄汉基、彭协中、陈长觥、黄炎、陶炳坤、何康、赖坚、张隽奇等十余人举着“海军学校抗日流动宣传队”的旗子,沿途贴标语,作演讲。到江西后收起旗子,取道武汉入延安。

1938年5月30日下午6时

三架日机飞临马尾要港区上空轰炸,炸伤了停泊在亭江江面的“抚宁”号炮艇;六月一日晨六时,日机又来轰炸,四架日机炸觉了停泊在长门附近的“正宁”号炮艇,三架日机炸伤了“肃宁”号炮艇及“楚泰”号军舰;从六月十二日下午一时开始,日军木更津船空队的三十四架飞机轮番对马尾造船所的十八座厂房(车间)及海军马尾医院进行疯狂轰炸。

1938年8月-9月

马尾成立要港区抗敌后援会,李世甲(要港司令)、万绍先(海军中校参谋)为正副主任。下设总务、救护、宣传三部,组织各乡青年妇女三十多人成立救护队,男青年四十多人成立担架队,负责及时赶往被炸地区抢救伤员,总务部下设抗敌剧团(辖两个分团)。

1939年3月29日

福州青年各界人士聚会鼓山纪念黄花岗死难烈士,马尾抗敌剧团第二分团在鼓山涌泉寺演出抗敌闽剧。

1939年4月

日本十六架窜犯马尾上空,滥炸造船所等地,炸毁新街(今前街)民屋二间;马限有一家居民正在吃午饭,炸弹落在饭桌上,一家七口人均毙命。

1940年4月中旬

日机九架在马尾上空盘旋一匝后,投入数十枚500磅炸弹,炸毁造船所厂房4座,炸死工人三十多名;马尾码头第二排店房被炸毁二间(今闽侯水产公司附近),死二人,伤一人。

1940年4月1日

马尾要港区抗敌后援会综合性杂志《射潮》创刊,十六开铅印,发行全国,以时事政治为主,主张抗日,由中尉军官张 生任主编,出至第六期(9月1日)止。

1941年4月20日

琯头、长门、营前敌我激战,敌占马尾罗星塔,侵入峡兜。

1941年4月21日

凌晨,国民党第一军军部下令撤出福州。下午,马尾沦陷。一九四一年六月,日军强迫造船所工人拆机器,老工人胡桂不肯拆卸,被打死,有的工人被打死后用铁板附入江中,九人被投入水井,经四个多月,残存在厂中的机套、设备和材料,包括整套轧钢设备和六个重半吨多的汽锤均被运走。

1941年9月2日

日军炸毁罗星塔新船坞船闸,破坏闽江口阻塞线,主航道上石挡均被炸毁,马尾至长门一带工事被拆除,长门要赛被毁为废墟,马尾造船所厂房被焚毁。

1941年9月3日

日机二架窜扰马尾上空,轰炸市场边(马尾电影际右前方),死伤83人,当场毙命37人。

1944年10月4日

日本侵略军陆军第二十三混成旅团长领部队从上海乘军舰犯闽,设司令部于马尾马限册原美国医院。

1945年5月18日

马尾、长门地区之敌,向川石岛退却。

1945年5月19日

日军太平洋战争失利,撤出福州。上午,炸毁马尾海军学校、海军练营、勤工学校、望楼、海军官员宿舍(20号洋楼),放火将机关宿舍烧成废墟,船厂中发电厂、拍铁厂、一号船坞均被炸毁。下午马尾收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记者:王彦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