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刚的“张爱玲传”在众多的关于张爱玲传记中,显得格外超群。其原因,个人认为是此书的语言特色、深度挖掘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对张爱玲的文学研究,融入书中,让我们读后,深深理解了张爱玲如同无香海棠绽放的一生:淡雅、落寞、孤独、冷静而又才华横溢。

熟悉张爱玲语言风格的人,都知道其语言的典型特点是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大量运用对照、比喻、反讽的语言特色,文字冷静、细腻,比喻奇幻而色彩斑斓,同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当时的社会。

而此部传记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张爱玲的笔法,通过她的小说、散文、剧评及书信,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小说家的一生。而她的一生,就如同她著名的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既华美又跌宕,甚至还带了那么一点点让人遗憾的悲凉。

此篇传记一共七章,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张爱玲的出身以及她性格的形成原因,实际上,正是早年间家庭的不幸、特殊的清代遗少家庭,早就了张爱玲独特的审美、性格以及寡淡冷清性格的形成,同时,记录了张爱玲早年成名作“沉香两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直至后来她因小说成名,认识了第一任丈夫胡兰成,解放后,终因属于她的那个时代的逝去,而是她不仅失去了相应的文学创作风采,也终因胡兰成这个历史上定论为汉奸、且不断沾花惹草的前夫,而受到诟病的原因。

传记还记录了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的相识相随,她后期的文学创作比较有名的“小艾”、“十八春”、“红楼梦魇”,包括记录了张爱玲最后的落寞一个人离世的遗言: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此篇传记的文笔,几乎处处精妙、细腻,有时读起来,仿若这是张爱玲自己写自己的感受,如:“时光像赛璐珞的电影胶片,一串串记忆段落透过玻璃片,落在心底。有时会很清晰,有时极模糊”(第一章 雪地海棠开)”,此书中这类的描写非常多,不再一一例举。

此书另外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张爱玲在上海与香港两地之间特殊的城市背景(上海的小资情调、香港的殖民地特色)、饱经战乱的心态等融入其传记,让我们更理解了张爱玲文章产生的原因,以及她文章中那份女作家少有的苍凉、深刻与细腻,尤其是她对于人性的描写,冷静而客观,把人物的卑微与世态炎凉的变化写得入木三分。

更令人称道的是,文章在记述这位传奇女作家的同时,把对张爱玲的研究放到了文字中,让我们在阅读中,看到了张爱玲与家人以外人的社会关系:炎樱、胡适、宋淇、平鑫涛、林式同等,了解了时人对她的各种评价,包括胡兰成、苏青、傅雷、柯灵等,以及后来台湾岛、大陆为什么兴起了“张爱玲热”,以及她最后离世的孤寂,以致读到文中最后她的那一句“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鞘”,不禁令人为她唏嘘。

如书中写道“她的时代意义在于,将小资产阶级情调与普通人性相结合,且将中国女性恋爱、婚姻、家庭上升到社会生态极其认知层面,......故事在张弛里透出清晰的人性批判过程”(第四章 情断旧上海)。

张爱玲的才华与繁华,更多地体现在她解放前的作品中。似乎此文的优美文风,也绽放在前五章。随着张爱玲创作灵感的减弱,尤其是她远离故土,到了美国之后,其作品就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要依靠翻译、改变剧本等工作来维系生活,我们这部传记的文字,从第六章开始,似乎如同慢慢老去的张爱玲那样,多了一些现实的沉重气息,少了张爱玲初涉文坛时的那种灵气与多姿。

或许,繁华落尽终成空。张爱玲最后那静如秋水的寂寞离开,是她自己的一种选择。她的文章,她的才华,她的文笔,都曾经绚烂、精妙、凛冽和苍凉。

这,也是这篇传记要告诉我们的。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1)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2)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3)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4)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5)

张爱玲天才的语录(张爱玲的文字华美的悲凉)(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