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下邳时,还结识了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也于是他对人性有了很深的把握。

后来张良跟随刘邦一路西进,在大军抵达峣关之后,刘邦就想要强行攻打,张良就告诉刘邦:“现在秦军的实力还非常强大,不可轻举妄动。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像这种市侩小人,拿些金银财宝就可以搞定,何必跟他硬拼呢!”

结果呢,郦食其带着很多的金银财宝一劝说,峣关的守将果然投降了,并向刘邦表态,愿意跟刘邦军队合兵攻打咸阳,刘邦一听,非常高兴。张良却告诉刘邦,愿意投降的是峣关的守将,他手下的军官和士兵未必愿意投降,不如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打击他们,刘邦依计而行,结果,秦军大败,刘邦军顺利地进驻霸上。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1)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张良分析的那样,为什么张良意料的这样准确呢?因为他懂得屠夫的心理,当张良在落魄当中,一定跟不少屠夫和士兵打过交道,使得张良深谙这些人的心理,张良知道屠夫一般胸无大志,并不在乎什么道义是非,他们最在乎的是利益。而大兵是很难屈服的,你必须亮出自己的实力来,揍他个心服口服,这样他才不会再动什么心思。苦难的生活让张良对各色人等的人性有很精准的把握。

当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以后,看到豪华壮丽的宫殿、美貌的宫女还有各样的珍禽走兽,尤其是宫殿当中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刘邦差一点迷失自己,就想尽情享受宫殿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樊哙上前规劝刘邦,刘邦不听。于是张良上前规劝,说:“秦朝暴虐无道,所以您能够顺利地入关,并成功地推翻了它。现在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当节俭朴素。但是您现在刚刚进入咸阳,就要尽情享受,这不是助纣为虐吗?况且,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接受樊哙的建议。”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2)

张良的话柔中带刚,充满智慧,尤其是“秦为无道”、“助纣为虐”、“忠言逆耳”等词直接扎痛刘邦那刚刚陷入沉迷的内心,让他猛然间醒悟过来,愉快地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张良之所以能够一针见血地点到刘邦的痛处,就是因为他了解刘邦,刘邦是一个善于听劝的人,也是胸有大志的人,他当然不愿意只做一个富家翁,张良的话,刘邦一听,如同醍醐灌顶,猛然清醒过来。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当时刘邦听了无知之人的建议封锁了函谷关,以致于项羽大怒,想要攻打函谷关。当时幸好有张良的老友项伯跟张良报信,想要救张良一命,张良不愿意撇下刘邦而去,因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于是张良把项羽要进攻函谷关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非常害怕。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真的打不过项羽。

其实大家想,以刘邦当时的实力,五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当时巨鹿之战打过不很久,项羽率领的诸侯大军兵威很盛,要想碾死刘邦轻而易举。刘邦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其实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就是示弱和欺骗。因为张良跟项伯很熟,跟项梁也有过接触,很可能,张良跟项羽也有过接触,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但是张良已经把项羽看得很明白,报警苦难的他知道项羽难成大器。张良非常了解项羽这个年轻人的心理,就是年轻气盛,虚荣心很强,所以绝不可以与他争锋,但是呢,年轻人虽然力量强,却缺少人生阅历,所以要哄他骗他,使得他从心底里除去对刘邦的加害之心。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3)

刘邦在社会上这么多年,见过的年轻人多了,一听张良的一番言辞,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见到项羽以后马上道歉,向项羽示弱,鸿门宴上刘邦沉着冷静,刘邦的表现倒是让项羽这个年轻的暴发户理亏起来,他就打心眼里没想把刘邦给怎么地!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甚至自己差一点死在项羽的手里。刘邦一度心灰意冷,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捐出来,邀请英雄豪杰跟他一起抗击项羽。张良就告诉刘邦:“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跟项王之间有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楚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张良看得很透,项羽攻打齐国,九江王黥布应该辅助自己的主公项羽,亲自带兵去前线参与战斗,但是黥布只派了部将带领几千兵去配合项羽,因此项羽特别恼恨黥布,多次责备黥布,黥布虽然害怕了,但是还是没有更积极的表现。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4)

刘邦和黥布

张良深刻洞悉项羽、黥布君臣之间的嫌隙,所以就以此为突破口来拉拢黥布。他知道黥布是刑徒出身,虽然作战勇猛非常,但是胸无大志,很容易用地位和待遇来收买,所以,后来刘邦派随何去招降黥布,一举成功,黥布反叛项羽,为刘邦赢得了半年的喘息时间。

汉三年,楚汉战争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刘邦跟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的对策,郦食其的意思是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重新刻制六国的印信。郦食其的这个计策,刘邦深表赞同,因为他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削弱楚国的实力。但是毕竟事关重大,刘邦想听一听他的老师张良的意见。

刘邦把郦食其的策略跟张良一说,张良马上表示反对,一口气说了八个不可,总意就是您现在把土地都分给六国的后裔,那么您手下的这一帮人还有土地可以分吗?他们撇下妻儿老小跟您打天下,图个什么呢?不就是希望您能够成功,然后他们能够封侯拜相吗?现在您如果按郦食其的策略去做的话,您的手下还有跟您打拼的积极性吗?再者,六国的后裔既然得到了他们愿意得的,他们又怎么可能再向您感恩戴德?您有能力让他们都臣服于您吗?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5)

张良一番话,让刘邦恍然大悟,于是他吐出口里的饭,大骂郦食其这个书呆子,险些坏了大事!张良的这一番话表明了他深深地明白诸侯王的心理和刘邦手下大将的心理。在诸侯王的心里,利益是第一位的,道义要排在后面。在刘邦手下大将的心里,同样是利益第一位,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图的也就是这个。只有利益才能够把自己和诸位大将捆绑在一起,我老刘只要有吃的,也绝对亏待不了你们!而项羽不懂这个,他把自己的出身和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重要,不知道身边之人的心理,连对他忠心耿耿的范增都拿不定,自己的堂叔项伯屡次出卖他!

刘邦、项羽打得僵持不下,最后签订鸿沟协定,于是项羽率军返回东方,刘邦也想率军西归。张良和陈平劝刘邦万不可放虎归山,现在正是消灭项羽最好的时机,因为汉军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一大半,诸侯都已归附于汉国,现在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要把楚军交在我们手里啊,万不可失掉机会!

于是刘邦和彭越、韩信约好了回合的日期,共同攻打楚军。当汉军到达固陵以后,彭越、韩信的军队却没有如期来到。楚军攻打汉军,汉军又被楚军打得大败。刘邦发现,单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消灭项羽,只能依靠韩信、彭越的力量,但是二人不发兵,可怎么办呢?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6)

张良说:“现在项羽快要被打垮了,但是韩信和彭越都还没有得到底盘,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大王如果许诺与他们平分天下,他们马上就发兵前来。大王您现在就许诺封地,使他们各为自己而战,那么楚军就很容易打败了!”刘邦的使者带着刘邦的许诺信到了韩信、彭越那里,他们一知道刘邦许给他们封地,马上痛快地答应当天就出兵。为什么韩信、彭越先前不出兵,现在刘邦的许诺信一到,马上就出兵了呢?利益使然!张良深知道韩信、彭越的心理,他们都是乱世投机分子的心态,他们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成绩,马上要把项羽给消灭掉了,现在正是向汉王要好处的时间,等到把项羽给消灭了再张口要好处还好使吗?但他们这也只是小聪明,他们对刘邦的要挟最终会使自己赔上性命。

西汉建立以后不久,刘邦就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剩下的人日夜争功,所以一时没有给他们封赏。有一天刘邦跟张良走在桥上,看见一些将领一起坐在沙地上,似乎在议论什么。

刘邦就问张良:“子房啊,他们都在说什么呢?”

张良就说:“皇上,您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商议谋反呢!”

刘邦说:“子房,你不要开玩笑啊!天下差不多已经平定了,他们怎么还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事,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才取得天下。如今您做了天子,封赏的都是陛下宠信的老友,诛杀的都是您非常恨的人。现在这些将领们都在计算功劳,他们觉得天下的土地根本就不够给他们一一封赏,又害怕陛下您想起他们的过失来,就找个理由把他们杀了,所以他们就聚在一起商议谋反啊!”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7)

雍齿和刘邦

刘邦一听张良的分析,大吃一惊。于是忧心忡忡地问张良:“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皇上您平生最痛恨的人,又是大臣们都知道的,先把这个人给封赏了。那么其他人就不会再动谋反的心思了!”

于是刘邦马上封赏了自己最痛恨的雍齿为什方侯,于是大臣们一看连皇上的仇人雍齿都封侯了,那自己还忧虑什么呢!就等着呗,咱们早晚也会有封赏的!

张良的这一招非常高明,韩信后来不但没有杀那个羞辱他的屠户,反倒提拔了那个人,是不是也是跟张良学的呢!

张良深深知道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草根诸将的心思,他们在跟刘邦一起共事的几年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现在看到项羽的部下一个个被刘邦通缉、抓获、诛杀,他们心里也是提心吊胆,万一皇上想起我的不好呢!

现在人家已经贵为天子,想杀我不是很简单吗?他要是哪一天真的要动我,我是插翅难逃啊!不如跟那些哥们们商议一下,先发制人,说不定事情还有所转机呢!

大将们的谋反之心就是汉朝建立后刘邦所制造的白色恐怖逼出来的,草根大将们的心思被张良看得很透,所以张良就建议刘邦封赏自己最痛恨的大将雍齿,来安定其他将领的心。

汉朝建立以后,张良并没有像萧何、曹参、郦商、周勃等人一样在朝中担任要职,而是学习辟谷之术,行导引轻身之道,退出官场是非之地。如果没有刘邦特别的需要,他一般不出来。这当然跟张良的出身有关,张良家族五世相韩,位极人臣,如今他也已经达到了人臣所能够达到的极限,他还图什么呢!他已经非常满足了!再者,他的老师黄石公给他的那本书的要义中也一定有急流勇退的道理,所以,张良知足常乐,见好就收,不留恋名利地位。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8)

当然,张良退出朝堂,也跟他对刘邦的了解有关,对张良而言,刘邦就有三种身份:他的知音、学生、主上。刘邦是他的知音,他很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如果张良跟随项羽的话,将难以得到重用,更别提能建立什么功业了!刘邦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得意学生,这个学生一学就会,一点就透,既然都学会了,我这个老师也该放手了,不要再管他的事情了!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9)

刘邦是张良的主上,张良作为贵族的后代,深深的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深知道功高震主的可怕,所以在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他必须把所有的锋芒都藏起来,同时要跟所有人都划清界限,这样刘邦才不会对自己有所猜忌。因为他知道刘邦貌似宽宏,实际上报复心也很重,他通缉并诛杀项羽的大臣就是个例子,刘邦迟迟不封大嫂的儿子也是个例子,封赏雍齿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刘邦愿意这样做的。正因为张良对刘邦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绝不出风头,及时地退到君王猜忌的范围之外去。这是张良的大智慧。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一直想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代替吕后的儿子刘盈作太子。众多的大臣都跟吕家人关系很好,所以都劝刘邦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都没有奏效。御史大夫周昌虽然口吃,但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终于让刘邦口头上不再提废立太子的事情,但刘邦心里还是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10)

那么最后是谁让刘邦彻底的改变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呢?张良。本来张良在家里闭门不出,后来有人提醒吕后,这个事情,除非留侯张良帮忙才可以搞定。于是吕后就派哥哥吕泽请张良出个主意。张良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不愿意参与皇上的家事。但吕泽一再要挟张良,张良没有办法,只好帮他出主意。

张良说,皇上特别敬重,但是招不来的有四位老先生,他们隐藏在商山当中,现在请太子刘盈写一封言辞非常恳切恭敬的信,并派使者送到四位老先生的手中,他们应该回来。他们来了以后,要让太子以贵宾之礼来待他们,并让四位老先生随侍太子左右。太子上朝的时候,皇上看见这四位老先生,一定会感到诧异,并询问他们是谁。皇上知道这四位老先生就是自己请不来的四位贤者的时候,他就会对太子另眼相看了!刘邦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就是因为张良推荐的这四个人产生了效力。

那么张良的计策怎么会产生效力呢?刘邦晚年最挂虑的是在他死了以后,他的江山能不能延续下去,能不能一直姓刘。他害怕刘盈过于懦弱,以至于驾驭不了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将,尤其是吕家人,如果儿子刘盈成了傀儡,那么自己一生所辛苦的岂不付诸东流了吗?忙碌大半辈子,结果为别人做了嫁衣裳,这怎么能行!所以刘邦最在意的并不是哪个儿子更强,而是把江山交给那个儿子更有利于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11)

张良推荐的商山四晧,乃是刘邦请不来的四位贤者,老子请不来的儿子能够请来,就证明了儿子的政治能力是不一般的,正像刘邦唱给戚夫人的:“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这个“鸿鹄”指的就是刘盈,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了,动不了了!刘邦看见儿子刘盈已经可以展翅高飞了,所以才真正放弃了换掉他的想法。张良让吕家人请商山四晧出山,就是看透了刘邦的心思所做出的智慧选择。

因为我们对张良在下邳时的生活知之甚少,所以奇阶把张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列在这里,我们从这些事件中来对张良的心智能力有一个把握,以此推断他逃亡时期所遭遇的苦难带来的成长。苦难造就大才,张良的才能有世家累积的成分,就是他的见识和才智。

谋圣张良解密(谋圣张良的火眼金睛)(12)

但是他的高情商并不是世家累积可以带来的,这是他虎落平川的多年时间里,遭受了无数的打击羞辱,最后才成就的!正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这样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在他有名的《报任安书》中也这样勉励自己和身处患难的人:“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我们都不希望人生当中遭遇苦难,但是苦难也是祝福,帮助我们不至于轻飘飘,遭遇苦难的时候,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看看自己接下来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张良的一生大约活了六十多岁,前二十年他是丞相家里的贵公子,之后的二十年他是一心想向秦王朝报仇雪恨的游侠,最后的二十多年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急流勇退,不恋功名,实在是今年的在人生中苦苦跋涉的我们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