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是由弓首属和弓蛔属的虫体寄生于犬和猫等动物的小肠而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可导致幼龄犬和猫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感染时可导致 死亡。分布于世界各地。

蛔虫主要通过机械性刺激、夺取营养和分泌毒素而致病。蛔虫是犬、猫体内的大型虫体,成虫寄生在小肠,对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卡他性肠炎。当宿主发热、怀孕、饥饿或饲料成分改变时,虫体可进入胃、胆管和胰管,造成堵塞或炎症。严重感染时,大量虫体可造成肠阻塞、肠扭转、肠套叠,甚至肠破裂。幼虫在移动时,经过肠壁进入肝、肺,可损伤肠壁、肝、肺毛细血管和肺泡壁等,引起肠炎、肝炎和肺炎。

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寄生虫之蛔虫)(1)

本图转自网络

幼犬症状比较明显。幼虫移动时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流鼻涕等,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成虫阶段,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消化不、间歇性腹泻、大便含有黏液、腹部胀满、疼痛、口渴、时有呕吐及呕吐物恶臭等。另外,动物发育不良,体毛粗糙,渐进性消瘦。幼犬有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

驱蛔虫的药物比较多。常用的有蛔灵、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

预防措施主要是定期对犬、猫进行驱虫,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