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学佛之人都要求“离欲”,也就是离开各种欲望的羁绊,让自己的心不受世俗的六尘污染,而这里面第一要舍弃的就是对钱财的贪欲。

为此佛陀甚至还定下了“不持金钱戒”,意思是出家人绝不可以用手碰钱,除了人家施舍的食物,药物,衣服,卧具这几样基本生存的物件以外,其余东西都不可以接受,更加不要说钱了。

在佛陀所在的那个时代,对于比丘来说钱是毫无用处的,它只会增加自己的欲望,让自己业障加深而已,像是佛陀,大迦叶,目犍连,舍利子,须菩提,阿难等都是富贵出身,但为了修行都是毫不眷恋地把那些外财舍弃,就是明证。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佛门中人也“贪财”,只是贪的不是世俗间的财物,而是叫做“七圣财”。

在地藏本愿经里面有一位菩萨的名号叫做“财首”,他前世乃是无毒鬼王,并且帮助过地藏王菩萨的前世婆罗门女,告诉她母亲的去向。

这位财首菩萨修行的就是“七圣财”法门,分别是信,戒,惭,愧,闻,舍,慧,出家人们都非常欢喜这些。

如果说我们世俗中人逢年过节见面喜欢说恭喜发财的话,那佛弟子们就可以用这“七圣财”来做恭喜了,希望大家都能多多发财,离苦得乐,超凡入圣。

那么这七种圣财究竟是什么呢,咱们就来一一介绍。

第一财:信财——正信

信,乃是学佛的起点,也是修行的源头,佛门第一大经华严经中曾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这句话告诉我们,信是修行的源泉,也是功德之母,所有的一切善根也都是由正信发起。

我们常说的“信仰”,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从“信”开始的,若是根本不信的话,后续的一切也都无从谈起了,因为您根本就是一个局外之人。

而佛门大乘八宗,小乘二宗,虽然各有殊胜,但都离不开“信解行证”这话修行的四次第,先有信,然后解义,再修行,最后证果,而信是第一步,所以也是七圣财之首。

当然了,这个信指的是正信,全信和智信,而不是迷信,偏信和假信,否则偏听偏信只会让您离佛越来越远,相当于是南辕北辙。

第二财:戒财——持戒

戒,也叫做戒律,梵语是尸罗。

学佛人的戒律大部分是当年释迦佛为僧团所定,以方便众人一起修行和生活。

当然了,传入我们中国以后也因地制宜的改变了一些,毕竟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习惯都不一样,但变的基本都是细枝末节,真正的如“杀盗淫妄酒”之类的根本戒则全部保留。

在当年释迦佛即将涅槃之时,阿难尊者曾代表众弟子以及后世之人以后该如何修行,佛陀就简单的回答了一句话——让大家“以戒为师”,也就是用戒律当老师。

如果说学儒的人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普通世人是用“法”来限制自己的话,那么佛弟子们就该以“戒”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出家人,这相当于是佛法在世间的代表,更是行动坐卧都要有僧宝的威仪。

所以戒财才位居七圣财第二位,持戒方可修福,它帮助我们防非止恶,不是约束,而是保护。

第三财:惭财——反省

接下来是惭财,“惭愧”这个词本来自于佛法,其实各有含义,只是现在往往混为一谈了,这里咱们就来说明一下其中区别。

所谓的“惭”,主要指的是对自己能力和德行不足的反省,用来消除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

像是大家都看到出家人每天都要参拜佛菩萨们不知道多少次,而且都是额头触地,双手托佛足,非常的恭敬和严谨,更加不要说有些人还要磕长头,也就是五体投地大礼,刚开始做的时候几十次下去绝对全身冒汗,气喘吁吁。

有些外行的人会嘲笑这是迷信和愚痴,其实迷信和愚痴的是他们自己,这些师兄们拜佛并不是为了求佛,而是要在佛前放下自己的所有贡高我慢之心,身体全部拜下去的同时,等于所有傲慢也都放下去了,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否则您一边修行,一边自觉了不起,看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守戒,甚至连佛菩萨们说的都不对,这不管您智慧有多高,一定是修不进去的,更何况谦恭本身就是真正的智慧的一部分,越是能力强的人就越平和,只有半瓶水才咣当咣当直响。

第四财:愧财——悲心

上面我们说过了惭愧的惭,这里再来说惭愧的愧,这同样也是一种圣财。

如果说惭财是让我们面对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要时时反省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好迎头赶上的话,愧财就是让我们面对暂时比我们低一些的群体要产生悲心,为自己不能救度他们而难过。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佛法基本上属于大乘范畴,和专心苦行,先求自我解脱的小乘法门不同,我们这里十分看重“度他”,把这个也看做自己修行的一部分。

像是在我们学佛人中间有两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因为缺少愧财。

第一种是只管自己闷头修行,别人的事情都不理,不管是念经也好,念佛也好,完全和世俗脱离,只求自己早日去极乐世界,这其实已经偏于小乘了。

我见过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一心念佛拜佛,家里搞得“佛气冲天”,但自己的母亲生病住院都不加理会,等于是连“人”的一撇一捺都没做好,更何谈做佛呢?

第二种是居高临下,喜欢以“修行人”的态度来横加指责普通的世人或者初学者,这看似是教导,其实等于是劝退,很少有人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哪怕您说的有几分道理也变得没道理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下而利万物,这才是真正学佛人的悲心,才是愧财。

第五财:闻财——多闻

接下来是闻财,这里的“闻”说的可不是让您用鼻子去闻,而是“听闻”的意思,也就是多听多看。

毕竟佛法难闻本就是学佛的八难之一,如今我们得以看到佛经,听闻佛法,这其实是极大的福缘,只是许多师兄并没有珍惜。

像是当年玄奘法师(就是唐僧)感慨于当时许多佛经都不全,也缺乏正解,所以不惜冒着九十九死一生的危险去西天取经,历时十三年终于取回了更多的佛经,自己也再次大大进修了一番,成为当时发源地印度的佼佼者。

但是后世之人却不知道这佛经的可贵,尤其是现在印刷术水平大大提升,似乎只要几百块就可以买十多本佛经回来了,大家也就不觉得这有什么珍贵了,无非就是几本书而已。

可是真的等到末法时代再往后,佛经也会越来越难得,逐一消失不见,您到时候只能是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趁现在多读,多听,多背,多理解,把这个金刚菩提种子牢牢的种在阿赖耶识中,这才是闻财的意义。

第六财:舍财——布施

接下来是舍财,也就是施舍或者布施。

布施是佛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法门,尤其是大乘佛法,比如大乘般若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度”,而大菩萨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里面同样有舍。

有些师兄总认为“布施”就是给人家钱,这样自己的钱岂不是就少了吗?所以都是嗤之以鼻。

其实并非如此,布施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别人惊慌失措,悲伤难过的时候您给予安慰这叫无畏布施,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说让个座,扶一把都是布施,甚至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布施。

更加不用说为人讲经说法,传授自己的各种经验和技能,这是更殊胜的法布施。

而且就算是最常见的财布施也绝不会让您损失什么,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看上去您舍了财物,其实也是舍掉了自己的贪吝习气,同时还加深了自己的善根,等于一举两得。

毕竟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多余的舍掉对您影响有限,但种下的善根却是生生世世陪伴着您,哪个合算其实很容易分辨。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949938的大势至菩萨唐卡:

七金具体是什么(七圣财到底是什么)(1)

七金具体是什么(七圣财到底是什么)(2)


,